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班级区域游戏创建的新思路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pys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两年,江苏省在虞永平教授的带领下设立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项目,旨在全面提高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同时深入贯彻《纲要》和《指南》的精神。因此,在课程游戏化的背景下,本文以班级区域游戏为着眼点,提出几点区域游戏的新思路,仅供参考。
  关键词: 区域游戏 幼儿园课程 游戏化
  爱游戏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前辈们的教育思想中,很多学者都曾明确提出儿童游戏的重要性,其中陈鹤琴先生认为“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他认为游戏具有发展身体、培养高尚道德、能使脑筋敏锐、为休息之灵丹四方面的价值。那么,在幼儿园创建班级区域游戏就很有意义。
  一、区域环境创设
  影响人发展的三因素包括:遗传、教育与环境,遗传因素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唯有教育与环境是我们可以为幼儿创造的,良好环境的创设可以为幼儿创造舒适有趣的环境,可以调动他们参与活动、渴望学习的积极性。在众多教学活动中,区域游戏是大部分幼儿喜欢的活动,但在现实的区域游戏中,出现了一些区角被冷落,区域活动形同虚设,幼儿积极性不高的不良现象,其病症主要在于区域环境的创设。下面笔者从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物质环境
  根据3—6岁的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视觉感、听觉感与触觉感很强的事物能够很快地吸引他们的眼球,激发他们参与某一区域游戏的兴趣。基于此,教师应该做好区域游戏的环境创设工作,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区域游戏的环境创设包括墙面的设计、材料的投放等,其中墙面设计是区域游戏的“敲门砖”,它的生动形象、富丽堂皇能第一时间激发幼儿一探究竟的好奇心。相对于墙面的设计,材料投放则是区域游戏的“压轴”,材料的有趣新颖才是幼儿参与区域游戏的兴趣所在。因此,教师要根据本班级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材料数量、材料结构、材料的种类等,还要考虑幼儿的个别差异性,尽可能地满足每一位幼儿的游戏需求,保证幼儿参与区域游戏的积极性。比如: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材料的结构选择方面,教师应为小班幼儿选择高结构的游戏材料,而要尽可能地为大班幼儿选择低结构的游戏材料,以促进大班幼儿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二)精神环境
  每一个区域都应该制定一个区域规则,这个区域规则可以包括进区规则,活动中的规则,活动后的规则,进区规则是保证每个区域保持适中的人数,这样每位幼儿都能享受游戏的材料,否则幼儿会因为争抢游戏材料而发生冲突。活动中和活动后的规则是区域游戏正常有序进行的前提,例如:玩完的布娃娃要放回原位,图书每人一次只能拿一本等,“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制定了良好的区域规则,区域游戏才会有序开展。
  除了区域规则外,区域游戏的精神环境还应该考虑幼儿的游戏情绪和心理,不强迫幼儿游戏,但也不能放任幼儿不参与游戏,最好的办法就是寻找幼儿游戏的兴趣点,引导他们参与到游戏中,尽可能地顾虑每位幼儿的情绪变化,适当地鼓励幼儿,提升幼儿参与区域游戏的自信心,这样才能达到区域游戏的教学效果。
  二、寓教育于区域游戏
  不同于幼儿无目的、无计划地游戏,区域游戏应当是有计划性、有教育性的,在幼儿进行区域游戏时,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细心观察幼儿的区域游戏活动,针对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进行随机教育。
  (一)规则意识
  每个区域都应该有一个区域规则,这个区域规则的制定者不仅是教师,而且应当是幼儿,因为区域游戏的主体是幼儿,区域规则的执行者也是幼儿,所以幼儿有义务也有必要同教师一起制定区域规则,只有这样,幼儿才会最大限度地遵守和维持区域游戏的规则。
  例如:区域游戏开始了,小朋友们一窝蜂地跑到建构区这个区角中,由于建构区面积有限,材料有限,这时很多小朋友就开始为争抢积木而发生了争执,同时打扰了其他区域小朋友的区域游戏。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先不要急于劝解幼儿之间的冲突,可以在旁观察,适时地引导幼儿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怎样才能保证区域游戏时不发生冲突呢?”,“你们觉得这个区域最多可以放下多少位小朋友?”,“怎样才能证明这个区域的人数已经满了”,通过教师的步步引导,大家一起献计献策共同制定区域规则,运用这样的方式,幼儿不仅学会了和平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规则意识。
  (二)合作能力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指出3—6岁的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的认知水平,他们总是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大部分幼儿更偏向于独自游戏,这样的游戏方式不利于幼儿分享意识与合作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在区域游戏过程中适时地引导幼儿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合作,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方式,尤其是面对性格内向的小朋友时,切忌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
  例如:每次区域活动时,小红总是会选择去娃娃家,抱着娃娃一会喂娃娃奶,一会哄娃娃睡觉,游戏过程中几乎不与其他小朋友说话,遇到这种性格内向的小朋友,教师可以慢慢靠近她,尝试性地询问小红:“你的娃娃怎么不好好喝奶水呀,是不是生病了?”小红回答:“好像是的。”这时教师可以带领小红寻求角色扮演区扮演护士的小朋友的帮助,这样就强化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帮助他们提高了合作能力。
  (三)创造能力
  区域游戏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游戏,首先,不同的区域活动给予幼儿自主选择的机会,为幼儿创造了放松自由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幼儿的身心是放松的,这样更有利于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基于此,在幼儿区域游戏过程中,除非特殊情况,教师不可打断幼儿,只需要静静地在一旁观察即可。除此之外,区域游戏不是模仿游戏,而是创造性的游戏,教师不要给予幼儿太多的参照物,这样会限制幼儿的思维。
  例如:在进行绘画游戏时,教师切记不要给幼儿展示一张成品图,让幼儿模仿给出的成品图进行绘画,这严重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应该为幼儿创造安静的环境,给予幼儿天马行空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随意勾勒,用不规则的线条表达此时此刻的想法。同时教师切记不要用“像”这个词评价幼儿的作品。
  三、区域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
  (一)做好观察记录
  区域游戏的主体是幼儿,但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忙于自己的事,而忽略幼儿的游戏行为。在区域游戏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引导者、观察者和记录员,教师要保证每位幼儿都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尽可能地观察到每位幼儿的行为表现,同时可以分阶段地以某几个幼儿为重点观察对象,对其的区域游戏进行着重观察记录和分析。
  (二)适时介入指导
  区域游戏过程中不乏小朋友失去游戏兴趣的情况,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适时地介入指导,帮助幼儿重拾游戏的兴趣。教师的介入指导可以采用平行介入、强行介入、交叉介入等方式,不同的情况教师应该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介入。
  (三)给予恰当评价
  评价是对幼儿区域游戏的总结,也是幼儿下次区域游戏的保证,评价可以是过程性评价,也可以是结果式评价,积极的过程性评价可以维持幼儿游戏的兴趣,提升幼儿的自信心。积极的结果式评价可以激发下次区域游戏的兴趣和热情。教师要采用恰当的、有针对性的评价语,切忌“你真棒”“你好聪明”这样类似的评价语。
  综上所述,区域游戏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游戏活动,为了保证区域游戏的有效性,教师不仅要精心创造区域环境,还要提高区域指导水平,真正发挥区域游戏的价值,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
其他文献
后脱贫攻坚时代,脱贫攻坚如何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全国农村工作重点如何由精准扶贫转向乡村振兴,成为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不得不考虑的重大问题.未来十五年乡村建设是保底的、基
《幼儿园工作规程》强调:幼儿园要“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幼儿园必须做到“教养并举,保教并重”,这是幼儿园开展业务活动的工作指针和原则,也是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创办高质量幼儿教育是时代的迫切需求,保育工作作为幼儿园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品质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幼儿园的办园品质。保育工作是琐碎
期刊
新《纲要》提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观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有效的师幼互动,是指在师幼互动中,教师能够了解幼儿兴趣、需求,了解幼儿原有水平,把握幼儿年龄特点,分析幼儿可能遇到的问题,了解幼儿的困惑,找到幼儿发展真正的增长点,针对幼儿实际,引导幼儿与环境、与教师、与同伴积极互动。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是每个教育者共同面对的重要任务。  一
期刊
在自主游戏的过程中,幼儿自主评价游戏的能力是提高游戏水平的关键所在.重视幼儿在角色游戏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对提升他们的游戏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出大家来找茬、
摘 要: 自古以来,游戏都是人在孩童时期形影不离的好伙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游戏的种类、方式越来越广泛,孩子们可以接触到更广泛的游戏,但同时存在一个问题,孩子们游戏的权利被限制了,如何更好地照顾到每个孩子,让他们自发地、主动地、自由地游戏,变被动为主动,呈现出最原始的生态游戏?文章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生态游戏 权利 幼儿教育  一、 环境布置权给幼儿  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都藏着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