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生日之际

来源 :东风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ton0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其间,沈阳的众姊妹们来电话询问我66岁生日咋过的。我惊讶了,还有几个月才过生日呀!怎么这早就关注我生日的事?原来家乡风俗是66岁生日都是在正月初六过的。我漂泊异乡40余载对此竟全然不知,既然已经错过了大年初六,也就算了吧!反正土埋半截的人,越过越接近天堂,不过这生日反倒心静。
  然而,在生日头一天晚饭后,女儿开车带我与小外孙女去超市买了几件品牌衣裤送我作生日礼物,并提议次日要到酒店办一桌。我推辞不过也就应许了,条件是缩小范围不要奢侈。
  次日,女儿为我选择了一家环境优雅的酒店。席间喝着女儿敬的美酒、品尝着鲜美的海参羹、望着呀呀学语可爱的小外孙女,心中充滿喜悦的同时使我感叹万千。啊!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我已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66岁生日,名符其实地步入了老年行列。
  回忆往事仿佛就在昨天,真有种往事如烟弹指一挥间之感,转瞬间我已从不懂事的顽童变成了霜染两鬓的老叟。
  在我重新穿越所经历的时空隧道,回首大半个世纪所走过的足迹,有如神农尝百草,真是苦、辣、酸、甜、咸五味俱全。儿时的贫困、学生时代的自然灾害、青年时代经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及随之而来的支援“三线建设”……所经历的风风雨,走南闯北所饱尝的艰辛,晚年的安逸……半个世纪来的一点一滴往事在我记忆的屏幕清晰再现。
  我出生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多姊妹家庭,全家人全靠以教师为业的父亲微薄收入养家糊口。那个年代的孩子很少有少兒读物,更没有现在的小皇帝堆积如山的玩具。玩的只有泥巴、纸片、钢圈与玻璃球等。记得50年代上小学时能看上一场学校组织的只需八分钱一场的电影都是一种奢求。在我家,兄弟们不能同时都去观看,只能轮流排队。但我无怨言,因为父母已是含辛茹苦,尽职尽责了。
  60年代,上初中的我正是求知长身体时,遇上了“三年自然灾害”。物资严重匮乏,连针线都凭票供应。每月只供应二十几斤粮食和三两食油,真是食不果腹。无奈之下,树叶野菜甚至观音土也成了佳肴。
  至今我仍清楚记得那年的春天,只有1·42米身高的我,凌晨4点与父亲骑自行车到沈阳浑河南去挖野菜。傍晚返回时遇上了刮大风,而且是逆风,每前进一米都要使出吃奶的劲。心中沮丧道:真是破船岀海偏遇风。
  风再大也要拚命往前骑,因为我要回家,妈妈肯定祈盼我们父子安全归来呢!身材瘦小的我不停地在自行车大梁上左摆右晃地猛蹬,也追不上父亲。父亲见状只好每前行百余米就停下等我,会合后我再跟在父亲身后紧追。然而,过了浑河大桥我再也骑不动了,倒在大坝上躺下休息,两眼望着灿烂的星空……不知不觉睡着了。
  不知过了多久,我被两位好心的老农叫醒并告知沈阳方向。此时父亲已在夜色中往返寻找我多次,我的岀现让父亲很是惊喜。为了不让我再消耗体力,父亲将我的自行车存放在三好街,然后让我乘无轨电车到东华门。到家后我发现我的大腿根已磨岀血泡,疼痛难忍。如此代价我们父子俩的收获是两斤小根菜……
  60年代初,沈阳工矿企业招收全国统一代培生。我考入一国企。每月17元(第二年19第三年23三年期满33元)的学徒费使我有了经济上的支配权。三年后,用我积蓄的100多元钱,在中街排了24小时队买了台永久名牌自行车。那种心情不亚于现在买台小汽车呀!(那个年代家庭三大件是:缝纫机,自行车和手表。)
  正当我学徒期滿时,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席卷而来。企业停产,各派别间的武斗铺天盖地。剎那间,同志、朋友、亲人成了仇人。每天武斗的枪声令人慌恐不安。与此同时,“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全国性的支援三线建设的潮流,将我卷入三线建设大军。一纸调令突然将只有24岁的我,一个小小的团支书被冠以骨干的美名,无条件地调到人烟稀少的湖北十堰。从此自己的命运与二汽的发展息息相关,我的青春岁月就这样献给了二汽(现为东风公司)。
  当年虽然经历了芦席棚、干打垒,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的艰苦岁月,但是今天看到东风公司的兴旺与发达,深感当年用自己的青春岁月,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做出微薄貢献也值了。
  走南闯北奋斗一生,虽然沒有升官晋职,享受高官厚禄,但上帝是公平的。在十堰安家之后一双儿女的出世给我们夫妻带来天伦之乐。如今他们事业有成,不为经济所困扰,也没有沦为“啃老族”。他们能青出于蓝胜于蓝,一代更比一代好,就是对我此生含辛茹苦的回报,也是我此生最为自豪之所在。也引来同事们的羡慕与赞赏。
  如今我己退休十余年,不再为生计而累,虽然也常东奔西跑,但那是在旅游,在享受我的摄影爱好,自寻其乐,在与孙辈相聚尽享天伦之乐。
  今天的生日宴上,虽然妻儿不在身边,但女儿的盛情和清晨老伴及亲人发来的生日祝贺,足以让我感受到亲情与儿女们的孝心。
  真是子孝父心宽啊!
  夕阳无限好,何需惆怅已黄昏!
其他文献
准备结婚的时候,除了每个月屈指可数的工资,他一无所有;所有的许诺,事实上都是画饼充饥。尽管如此,他还是豪迈地问她:说吧,你想要什么?  她想要什么呢?房子、车子,她也想要,可是她知道,这些东西都是空头支票。既然是海市蜃楼,想了又有什么用哪,不如来点实际的。她对他说,爱情可以花前月下的浪漫,但婚姻却是柴米油盐的实在,没有物质做基础,再璀璨的爱情也不能当饭吃。她问他,在以后琐碎拮据的生活里,拿什么作为
期刊
雨夜,独自一人来到汉江边的咖啡屋,在靠近窗户的位子坐下,透过薄薄的纱缦,望着奔流不息的江水,静静地听着它委婉清瑟的旋律。夜幕低垂、空灵缥缈。此刻,堆积在心头的寂寥,在心底荡起层层涟漪。  谁人笔下的墨香,谁人口中的絮叨?穿过似水年华,淡淡地漫进月落乌啼的沧桑。落寞的眼睛,看片片桃花在霏雨中凄婉地飘舞,终留不住艳丽的色彩,幽幽的曲风,轻轻叩响满是斑驳的轩窗,泪水滴落的素笺,问伊人何处?委婉伤感的歌词
期刊
二十多年前春天的一个早晨,我坐车来到了一个大城市的音乐学院,想自费学习作曲。几经周折找到了作曲系主任,向他要求在作曲系自费学习,却被拒绝了。  拒绝没有使我失去信心,心想,只要心诚一定能够实现愿望。怀着一颗赤诚的心,从系主任办公室出来后,没有犹豫,接着我又来到了作曲系办公室。一位高个子大脸盘的老师看到我进来,主动问了句,找谁,有事吗?我激动地回答,老师,我喜欢作曲,想在你们学院自费学习,能行吗?那
期刊
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进入大学的,对于我们这代人(其实又何止)来说,美国是迈不过去的坎。它不仅是我们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存在,是专业的标准和追赶的对象,甚至是个人人生规划的界标——“出国还是不出国”是多少追求前途的“有为青年”不曾考虑过的问题呢?在我们这代知识精英的思想中,美国还是超越实际存在的精神家园:它是照见我们现实中丑陋、挫折和愤恨的想象中的镜子。美国,我们这代知识精英遥不可及却又不可分离的共同
期刊
开始读《口袋里的美国》的时候,心里隐隐有些担心。一是担心这本书重复一个俗套的“励志故事”,即一个王启明式的人物,怀揣美国梦来到大洋彼岸,通过个人奋斗,克服重重困难,终获成功。另一个担心是在叙述上过分追求传奇色彩,追求故事性,落入“谢尔顿式”的叙事窠臼。但是,读完全书,这种担心不翼而飞,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阅读的欣悦,完全被小说新颖的立意、严肃的主题、质朴的叙事和充盈的艺术感觉所感染。我觉得,这部小说是
期刊
电梯总算下来了,一群人簇拥着一个大背头走了出来,老涂转过身去。  好像是哪个副县长吧,现在的干部,官不大,架子不小。老涂心想:没办法,县政府在九楼,自己刚出院不久,爬几层楼比当年攻占敌人的山头还难。  要说起来,老涂的几个孩子都在外地工作,老伴又不肯来县里,说是不愿见那些势利眼。这不,老涂为报销几千元医药费已跑了两趟。上次好不容易找到政府办主任签了字,可那天出纳正好请假,只好今天再来了。  老涂最
期刊
“学艺术,慢就是快!”京剧大师盖叫天总结自己一生的艺术经历后郑重地告诫艺徒们。京剧大师的话现在很难入耳,因为现时代“快生活”是主旋律,无论是大人小孩、他人还是自己,想学习琴棋书画、文学体育等等,大多内心深处都渴望参加一下“速成班”即可,也正是公众的如此心理需求,社会上形形色色的速成班遍地都是……不过,真想学艺术的还是需要记住京剧大师的话。  慢功出细活,功夫是艺术的前提。任何一门艺术的学习都须打下
期刊
在十堰山城居住,我和老伴退休后常到这山沟、那山沟走一走以练腿脚和开阔眼界。此篇是我们到三条沟里行走时的见闻实录。    头堰沟    2010年11月下旬的一天下午,我和老伴乘3路公共汽车去东风公司发动机厂所在的头堰沟。发动机厂是我们27年前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此行可说是旧地重游。在青年桥桥头下车后,我们到头堰水库大坝上一看。水库里的水不多,但是风景依旧。建厂初期,我曾和同事们几次跟着分管后勤工作
期刊
虽然,  我是普通的退休工人,  可我的心  却是一块  洁白的玉。  我深深地  深深地  爱我  可爱的祖国啊!  我深情地  亲吻  我走过的  每一寸土地。  我深深地  深深地  爱我  美丽的车城啊!  我狂热地  拥抱  我的“东风”  和  “东风”所有的兄弟。     当我  在广袤无边的  神州大地  驾驶着  “东风”驰骋,  长城起伏  是我  跳动的脉搏,  黄河奔腾  
期刊
那年我们到小三峡搞笔会。我说的那年是三峡大坝还没有起来的那年。那年的小三峡比现在可是好玩多了。有的地方水湍急得要命,有的地方的水又平缓得要命。有的地方深不见底,水清得发黑,坐在船上望一眼下面瘆得你打颤。有的地方又浅得要命,你得脱了鞋袜从船上下来,和船工一起推着船,在那满是鹅卵石的河床上一步一步艰难地行进。  我们五男五女是在白帝城下上的船。船行到一个叫白银潭的地方,怎么也走不动了。那是个回水潭,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