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地铁行车的安全管理相关内容,从影响行车安全的因素角度出发,做了简单的论述,提出了事故预防和管理策略。地铁客流量较大,若出现安全事故,极有可能造成不可估计的后果,因此安全管理成为了地铁运营管理的重点内容。现结合具体实践,总结如何保证地铁行车安全的方法,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共享给行业人员。
关键词:地铁行车;安全管理;事故预防
中图分类号:U2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8)24-0166-02
近年来,全国各地区经济不断发展,城市交通网不断完善,地铁建设快速持续增加,同时促进了城市高速发展,为人们出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以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客流量数据分析,地铁客运量不断增加,人们对对安全行车运输服务的要求不断提升,行车间隔逐步缩短,行车安全面临严峻考验。以南宁地铁为例,1号线开通后,日均客运量约26万人次,日最大客运量达到45万人次。2号线开通后,南宁地铁交通日最大客流量将达78万人次。2019年中旬计划开通3号线,以南宁地铁每年开通一条新线的频率,预计南宁地铁每年日均客流量将实现翻倍增长的趋势。
1 影响地铁行车安全的因素
1.1 行车调度体系
地铁照比其他交通工具,在安全和速度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不过从当前地铁行车实际来说,调度管理问题较为突出,目前行车调度体系没有标准可以参照,使得诸多操作流程不够规范,属于摸索阶段,影响着地铁安全行车,极易引发行车安全事故。
1.2 地铁行车设备
若想实现地铁安全行车,离不开地铁行车调度设备,是主要组成部分。从地铁运营实际来说,使用的地铁行车安全调度设备,还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设备的自动化水平,尚不能达到地铁运行要求,多数情况下,要采取人工操作的方式,才能够有效解决问题。从行车设备常见的质量问题来说,以设备老化问题为主。设备状态不良,引发的运行事故较为常见。
1.3 人为因素
从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实际来说,发展速度快,使得地铁行车调度面临着人才紧缺的问题。现有的调度人员,业务能力水平难以达到不断提高的业务要求,极易使得地铁行车中出现各类人为因素引发的安全事故。同时列车司机的岗位能力水平不高,加之缺乏安全意识,使得部分工作难以落实到位。
1.4 社会灾害
一般来说,路面交通运行的安全性,主要是受到大风和雨雪等的影响。地铁轨道交通运行环境较为封闭,受到自然气候的影响相对较小,主要受到毒气和火灾以及爆炸等的影响较大。因为地铁站空间内人员密集,若发生安全事故,难以快速疏散,进而会造成重大的损失。近年来,社会性灾害事故频繁发生,影响着社会秩序,给社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 地铁行车安全事故的预防
2.1 案例概述
以南宁地铁2号线为例,其投入运用后,南宁地铁交通单日最大客流量达到78万人次,实现翻倍增长,因此对地铁行车的安全要求更高。为保证地铁行车的安全性,从地铁建设和试运营各个环节,加大了安全管控力度,采取了系列保障措施。现结合其运营安全管理实践,总结事故预防策略。
2.2 强化试运营的把控
地铁正式通行前,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营。在进行试运营阶段,需要进行试运营基本条件的评审,检测试运营准备工作。在试运营期间,对各类可能会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综合演练,比如火灾事故,模拟安全事故的发生,检验地铁站消防设施和紧急疏散系统的水平。除此之外,重点对地铁行车设备的性能进行检测。通过不断完善,确定地铁具备安全运营的条件后,再投入正式运营。在具体实践中,严格按照《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令2018年第8号)》,采取第三方评估、一级标准化建设等措施,做好试运营的把控。
2.3 构建运营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体系
对地铁行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制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现场处置预案、应急信息汇报流程等应急预案,依据事件的严重性以及受影响程度,划分为特别重大事件、重大事件、较大事件、一般事件,依据事件的严重程度以及发展态势,将应急响应设定为Ⅰ、Ⅱ、Ⅲ、Ⅳ预警等级。当启动应急预案后,地铁公司会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按照救援方案,开展人员搜救和现场人员疏散以及伤员救护等应急措施,调派专业力量以及装备,进行应急救援组织,减少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保证交通运行的有序性和安全性。
3 地铁行车的安全管理策略总结
3.1 信号系统
在设计以及使用信号系统前,要做好以下要点的把控:①严格遵循相关规范,设计信号安全相关系统。在设计时,要从整体出发,做好系统和设备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把控,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性[1]。②对于硬件设备的设计,要按照故障-安全的基本设计理念,做好硬件电路设计和其他设计的把控。信号机电灯电路使用安全继电器控制,不仅要具有短路检测功能,而且要具备短路检测功能,以便于红灯故障时其他灯位无法点亮,进而避免信号显示升级。③做好软件逻辑的把控。地铁信号要具有联锁近路防护,以便于地铁由于硬件故障丢失位置信号后,在逻辑上仍旧处于占用的狀态,进而保护列车所在的区段,避免其他列车进入,引发安全事故。
3.2 制动系统
为保证地铁行车的安全性,要做好制动系统的把控,主要采取以下措施:①在设计时,做好安全性把控,选择得电缓解、失电制动模式,坚持失电导向安全原则。也就是在列车控制系统内,布置紧急制动环路。正常情况下,环路处于得电状态,若发生脱钩或者超速等情况,环路失电,进而紧急制动。②设计的制动系统,其要具有自检功能,能够在每天上线前,通过启动制动系统自检功能,进行系统性能检测,及时发现安全隐患。③在司机室控制台上,要设置紧停按钮,保证出现以外情况时,通过按压紧急按钮,实现快速停车[2]。 3.3 调度指挥
在地铁行车组织指挥工作中,要坚持高度集中和统一指挥的基本原则,调动人员要负责做好各项协调工作,指挥以及监督行车全过,确保行车工作安全有序的开展。为避免调度智慧人员出现违章指挥或者失误造成安全事故,要做好运行间距的监控,当发现车距较小的情况时,及时提醒司机注意。若出现无信号保护情况时,可采取多停扣车或者限速等方式,降低全线列车行驶速度。为保证行车的安全,要强化对调度人员的业务培训,定期检测其岗位技能水平,通过培训以及演练等方式,检测其业务能力,及时弥补不足,使其能够更好的完成岗位工作。
3.4 列車司机驾驶
对于地铁列车司机的选择,要选择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较好,并且岗位能力水平过关的人员。在选择时,要通过心理测试、身体素质测试等方式,对其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其是否适合此项工作。为保证列车行驶的安全性,司机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操作,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做好行车安全的严格把控。动车前,司机必须要做好行车条件以及凭证的确认,不可以臆测行车或者盲目赶点,严格按照安全行驶制度操作。在行驶期间,做好列车行驶状态的监控,观察前进路的情况,在出现紧急情况时,立即采取紧急停车的措施[3]。
3.5 增加社会灾害的预防
针对社会灾害的预防,要结合灾害发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把控措施。比如,火灾的预防。在开展地铁建设时,要加大火灾监测和控制基础设施的投入,积极引入现代化监测设备,布置在地铁内部相应的位置,形成完善的火灾监测网络,构建首层保障体系。同时做好灭火设备的布置;合理设计排烟系统;科学规划逃生线路等。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消防演练,锻炼工作人员的火灾应急处理能力。除此之外,要做好火灾宣传工作,增强乘客的安全防范意识。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铁行车安全的有效把控,要从各个环节入手,做好严格的把控。在具体实践中,要从信号系统;制动系统;调度指挥;列车驾驶等方面入手,采取系列防范措施,保证行车的安全性,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夏思津.地铁行车安全管理控制措施探析[J].经贸实践,2017(04):192.
[2]赵保锋.地铁行车安全管理的有效方法[J].低碳世界,2017(02):211~212.
[3]冯细乙.地铁行车安全管理控制措施探析[J].技术与市场,2015,22(04):92~93.
收稿日期:2018-7-21
作者简介:农财兴(1988-),男,壮族,助理工程师,本科,主要从事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关键词:地铁行车;安全管理;事故预防
中图分类号:U2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8)24-0166-02
近年来,全国各地区经济不断发展,城市交通网不断完善,地铁建设快速持续增加,同时促进了城市高速发展,为人们出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以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客流量数据分析,地铁客运量不断增加,人们对对安全行车运输服务的要求不断提升,行车间隔逐步缩短,行车安全面临严峻考验。以南宁地铁为例,1号线开通后,日均客运量约26万人次,日最大客运量达到45万人次。2号线开通后,南宁地铁交通日最大客流量将达78万人次。2019年中旬计划开通3号线,以南宁地铁每年开通一条新线的频率,预计南宁地铁每年日均客流量将实现翻倍增长的趋势。
1 影响地铁行车安全的因素
1.1 行车调度体系
地铁照比其他交通工具,在安全和速度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不过从当前地铁行车实际来说,调度管理问题较为突出,目前行车调度体系没有标准可以参照,使得诸多操作流程不够规范,属于摸索阶段,影响着地铁安全行车,极易引发行车安全事故。
1.2 地铁行车设备
若想实现地铁安全行车,离不开地铁行车调度设备,是主要组成部分。从地铁运营实际来说,使用的地铁行车安全调度设备,还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设备的自动化水平,尚不能达到地铁运行要求,多数情况下,要采取人工操作的方式,才能够有效解决问题。从行车设备常见的质量问题来说,以设备老化问题为主。设备状态不良,引发的运行事故较为常见。
1.3 人为因素
从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实际来说,发展速度快,使得地铁行车调度面临着人才紧缺的问题。现有的调度人员,业务能力水平难以达到不断提高的业务要求,极易使得地铁行车中出现各类人为因素引发的安全事故。同时列车司机的岗位能力水平不高,加之缺乏安全意识,使得部分工作难以落实到位。
1.4 社会灾害
一般来说,路面交通运行的安全性,主要是受到大风和雨雪等的影响。地铁轨道交通运行环境较为封闭,受到自然气候的影响相对较小,主要受到毒气和火灾以及爆炸等的影响较大。因为地铁站空间内人员密集,若发生安全事故,难以快速疏散,进而会造成重大的损失。近年来,社会性灾害事故频繁发生,影响着社会秩序,给社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 地铁行车安全事故的预防
2.1 案例概述
以南宁地铁2号线为例,其投入运用后,南宁地铁交通单日最大客流量达到78万人次,实现翻倍增长,因此对地铁行车的安全要求更高。为保证地铁行车的安全性,从地铁建设和试运营各个环节,加大了安全管控力度,采取了系列保障措施。现结合其运营安全管理实践,总结事故预防策略。
2.2 强化试运营的把控
地铁正式通行前,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营。在进行试运营阶段,需要进行试运营基本条件的评审,检测试运营准备工作。在试运营期间,对各类可能会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综合演练,比如火灾事故,模拟安全事故的发生,检验地铁站消防设施和紧急疏散系统的水平。除此之外,重点对地铁行车设备的性能进行检测。通过不断完善,确定地铁具备安全运营的条件后,再投入正式运营。在具体实践中,严格按照《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令2018年第8号)》,采取第三方评估、一级标准化建设等措施,做好试运营的把控。
2.3 构建运营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体系
对地铁行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制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现场处置预案、应急信息汇报流程等应急预案,依据事件的严重性以及受影响程度,划分为特别重大事件、重大事件、较大事件、一般事件,依据事件的严重程度以及发展态势,将应急响应设定为Ⅰ、Ⅱ、Ⅲ、Ⅳ预警等级。当启动应急预案后,地铁公司会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按照救援方案,开展人员搜救和现场人员疏散以及伤员救护等应急措施,调派专业力量以及装备,进行应急救援组织,减少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保证交通运行的有序性和安全性。
3 地铁行车的安全管理策略总结
3.1 信号系统
在设计以及使用信号系统前,要做好以下要点的把控:①严格遵循相关规范,设计信号安全相关系统。在设计时,要从整体出发,做好系统和设备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把控,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性[1]。②对于硬件设备的设计,要按照故障-安全的基本设计理念,做好硬件电路设计和其他设计的把控。信号机电灯电路使用安全继电器控制,不仅要具有短路检测功能,而且要具备短路检测功能,以便于红灯故障时其他灯位无法点亮,进而避免信号显示升级。③做好软件逻辑的把控。地铁信号要具有联锁近路防护,以便于地铁由于硬件故障丢失位置信号后,在逻辑上仍旧处于占用的狀态,进而保护列车所在的区段,避免其他列车进入,引发安全事故。
3.2 制动系统
为保证地铁行车的安全性,要做好制动系统的把控,主要采取以下措施:①在设计时,做好安全性把控,选择得电缓解、失电制动模式,坚持失电导向安全原则。也就是在列车控制系统内,布置紧急制动环路。正常情况下,环路处于得电状态,若发生脱钩或者超速等情况,环路失电,进而紧急制动。②设计的制动系统,其要具有自检功能,能够在每天上线前,通过启动制动系统自检功能,进行系统性能检测,及时发现安全隐患。③在司机室控制台上,要设置紧停按钮,保证出现以外情况时,通过按压紧急按钮,实现快速停车[2]。 3.3 调度指挥
在地铁行车组织指挥工作中,要坚持高度集中和统一指挥的基本原则,调动人员要负责做好各项协调工作,指挥以及监督行车全过,确保行车工作安全有序的开展。为避免调度智慧人员出现违章指挥或者失误造成安全事故,要做好运行间距的监控,当发现车距较小的情况时,及时提醒司机注意。若出现无信号保护情况时,可采取多停扣车或者限速等方式,降低全线列车行驶速度。为保证行车的安全,要强化对调度人员的业务培训,定期检测其岗位技能水平,通过培训以及演练等方式,检测其业务能力,及时弥补不足,使其能够更好的完成岗位工作。
3.4 列車司机驾驶
对于地铁列车司机的选择,要选择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较好,并且岗位能力水平过关的人员。在选择时,要通过心理测试、身体素质测试等方式,对其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其是否适合此项工作。为保证列车行驶的安全性,司机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操作,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做好行车安全的严格把控。动车前,司机必须要做好行车条件以及凭证的确认,不可以臆测行车或者盲目赶点,严格按照安全行驶制度操作。在行驶期间,做好列车行驶状态的监控,观察前进路的情况,在出现紧急情况时,立即采取紧急停车的措施[3]。
3.5 增加社会灾害的预防
针对社会灾害的预防,要结合灾害发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把控措施。比如,火灾的预防。在开展地铁建设时,要加大火灾监测和控制基础设施的投入,积极引入现代化监测设备,布置在地铁内部相应的位置,形成完善的火灾监测网络,构建首层保障体系。同时做好灭火设备的布置;合理设计排烟系统;科学规划逃生线路等。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消防演练,锻炼工作人员的火灾应急处理能力。除此之外,要做好火灾宣传工作,增强乘客的安全防范意识。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铁行车安全的有效把控,要从各个环节入手,做好严格的把控。在具体实践中,要从信号系统;制动系统;调度指挥;列车驾驶等方面入手,采取系列防范措施,保证行车的安全性,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夏思津.地铁行车安全管理控制措施探析[J].经贸实践,2017(04):192.
[2]赵保锋.地铁行车安全管理的有效方法[J].低碳世界,2017(02):211~212.
[3]冯细乙.地铁行车安全管理控制措施探析[J].技术与市场,2015,22(04):92~93.
收稿日期:2018-7-21
作者简介:农财兴(1988-),男,壮族,助理工程师,本科,主要从事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