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骨症X线诊断部位选择性的研究

来源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ei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氟骨症前臂和小腿X线征象及其诊断价值进行再研究和认识,为地方性氟中毒(简称地氟病)病区X线普查或检测正确实施易减部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自行研制的防护罩、暗室等便携式专用装置配合小型X线机对地氟病病区1440例受检者进行X线摄片,确诊氟骨症384例,并以此为样本,分析对比观察其前臂和小腿肘、膝关节及长骨骨干X线改变时间、X线改变程度、X线改变范围等项内容的差异,评价它们诊断作用的大小,正确作出部位选择.结果 前臂肘关节改变先于小腿膝关节,其中骨小梁改变为最早,分别检出197、157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85,P< 0.01).前臂骨干骨间膜骨化比小腿早,多见于Ⅰ度照片,分别为213例和126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626,P< 0.01).骨间膜骨化演变方向是从前臂桡骨始至尺骨,在向小腿胫骨至腓骨蔓延,并伴随前臂加重而改变;观察多种指标,尤其是骨关节骨小梁改变和长骨骨干骨间膜骨化的表现最为活跃,且前臂比小腿异常敏感、明显.结论 在地方性氟中毒病区X线普查或检测中,选择前臂取代小腿摄片是简便、经济、快速、有效的诊断方法。

其他文献
2011年12月27日,陕西省卫生厅、盐务管理局联合发文通知,从2012年7月1日起,陕西省大骨节病病区县全面停止食盐加硒,恢复供应只加碘的食盐.停供硒盐后,居民可根据个人需求,在市场自主购买符合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的硒强化营养盐.此重大举措的出台,意味着陕西省在大骨节病病区由政府部门主导推广且应用多年的硒防措施已告结束,同时也标志着陕西省大骨节病病情达到稳定控制态势,病区的综合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
《全国地方病防治"十二五"规划》要求,要进一步完善防治监测体系,准确、及时、定量地分析和预测全国地方病病情和流行趋势,强化监测与防治干预措施的有机结合,为适时调整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全国地方病重点监测经历了十几个春秋,获得了大量宝贵数据,其监测结果为我国制订地方病防治策略和规划发挥了重大作用[1].进一步加强地方病监测,及时掌握病情变化趋势,是确保防治工作持续有效地开展的重要保证[2].为了更准
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变态反应-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特别是农牧民的身体健康.石家庄市重点职业人群布病血清学监测阳性率从2005年的3.9%上升到2011年的12.39%.2011年6月,作者对石家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辖区内6个布病疫情高发县(市)、布病重点人群的健康知识知晓及健康行为形成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关键词:布鲁杆菌病;知晓率;健康行为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我国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疫情逐渐回升,严重影响人群身体健康和畜牧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为了解石家庄市布病的流行病学情况,2010年在石家庄市进行调查,希望发现当前布病防治中所存在的问题,以便对症施治,提高防治效果.1 对象与方法1.1 调查对象:在石家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布病门诊,按照《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 269-2007),选择在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
河南省濮阳市共有7个乡(镇)被确定为水源性高碘地区,均位于台前县.各高碘乡(镇)先后于2001、2004、2006年实施了停供碘盐的措施,并开展了相关健康教育活动.为了解各高碘乡(镇)全面落实"停供碘盐、健康教育"措施的效果,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011年作者开展了相关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关键词:水;碘;数据收集
目的 研究新修订的尿碘的过硫酸铵消化-低砷量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测定方法的化学动力学特性,探讨砷铈反应温度与反应时间操作偏差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 在不同的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测定碘标准系列的砷铈反应吸光度(A)值,结果按化学动力学有关方程式做化学动力学分析,计算比较新修订法和原标准法的A值变化半衰期及变化值,推导新修订法的化学动力学模型及含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反应速率常数因子的尿碘测定结果相对误差计算
鼠疫是一种发病急、传播快、病死率高、传染性强的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病.鼠疫自然疫源地是在具备适宜的地理景观条件下,由宿主动物、传播媒介、鼠疫菌在长期的共同进化中相互适应而形成的特殊生态系统.1 我国鼠疫的起源关于鼠疫的起源学界仍没有一致共识,有几个观点影响比较大:一是认为鼠疫在太古时代起源于中亚和西亚;二是根据啮齿类动物祖先——东方晓鼠出现的年代(距今5500万~ 6000万年)推测,鼠疫菌在自然疫
目的 研究非布鲁杆菌病流行区布鲁杆菌病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提高非流行区医务工作者对布鲁杆菌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收治的7例布鲁杆菌病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情况.结果 7例患者均有与来自布鲁杆菌病流行地区羊的密切接触史;临床上以非波状热型的中高热、乏力、纳差、体质量下降、关节痛等症状为主,同时呼吸系统症状亦较为突出,多汗、肝脾肿大等多
目前,全球范围内大约有6亿人生活在血吸虫病流行区,约有2亿人被感染,其中2千万人有较重临床症状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劳动力丧失.我国至2011年底,仍有454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患者约28.7万例[1].血吸虫感染引起的肝脏纤维化,最终可导致患者继发门脉高压症等严重后果,使患者丧失劳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甚至死亡[2-3].当前,虽然我国许多血吸虫病流行地区已经处于低度传播或低度流行状态,但这种
我国曾是世界上地方病病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伊始,以血吸虫病、鼠疫、克山病为代表的地方病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为此,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积极开展地方病的防治工作.迄今,我国地方病防治已走过六十余年历程,取得了令国内外瞩目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其中根据地方病流行特征和防治工作的特点,总结出“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