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竞争力与城市生态环境研究综述

来源 :今日湖北·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SS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越高层次的城市,其核心竞争力中必有生态环境要素。城市的发展,不再以资源、生态换经济发展,而是走生态城市的发展道路。本文就中西方城市竞争力与城市生态环境的研究状态作了一个概括的梳理,寻求更多的城市生态发展的方式与路径。
  关键词 城市€E炀赫τ肷肪硛E熳凼
  自20 世纪中叶以来,全球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和全球性的反思。拥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们开始从各个层面探索缓解和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路径。人们逐渐认识到,改变人类经济发展的方式,提高城市竞争力,实行新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途径,而这场变革的主要载体便是“城市”。因此,如何在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最终实现城市竞争力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学者们关注的核心问题。
  一、国外研究现状
  从研究城市竞争力的地域分布来看,全球城市竞争力研究集中在以下三大地区:北美、欧洲以及亚太地区,以前两者尤为突出。在北美,美国城市竞争力及其相关研究比较深入。巴克内尔大学的彼得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城市竞争力作了开拓性探索;在欧洲,伴随着欧盟地区的一体化进程,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成为关注的焦点。而亚太地区由于全球化过程等相对不如北美和欧洲地区,城市竞争力研究范围往往局限于城市竞争力评价,对其竞争机制等方面的探讨不够深入。
  最早把自然环境引入城市竞争力的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Douglas Webster(1990),他将决定城市竞争力的要素划分为四个方面:经济结构、区域性禀赋、人力资源和制度环境。在他的研究中,首次提出自然环境对城市竞争力有一定的影响,把自然环境纳入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框架,从自然环境对不可转移特性的区域禀赋的影响进而推及到城市竞争力的过程进行描述。在方法论上,以美国学者Park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充分利用生态学和社会学的原理将城市化外部生态问题的研究转向城市内部社会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方面,从此城市化及其生态环境问题的生态学研究方法成为主流;Berry应用生态因子分析法提取了城市化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的主要因子,开创了生态因子研究法的先河;Fitter和Jovet在实践中分别从生态规划的角度研究了伦敦和巴黎等城市的过度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演替关系问题;I-Kharabsheh、Deosthal等利用先进的GIS与RS、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城市发展引致的水资源问题,如水污染、地下水开采过度、水资源绝对与相对缺乏等进行大量的长期定位研究。进行大尺度数据处理,在时空维度进行过程模拟和空间分异;日本学者中野尊正等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系统阐述了城市化对城市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城市绿化、城市环境污染及防治等问题。环境经济研究中贡献较大的成果是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设,Grossman和Krueger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以42个发达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揭示出随着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倒U型的演变规律。根据对不同国家或地区横截面数据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空气和水污染在人均收入达到5000美元-8000美元之前以增速递增,超过此水平后污染水平开始回落,环境质量逐步好转。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的城市竞争力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南开大学经济学院,近年来,上海社会科学院、东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等学校及相关科研院所也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同时,部分地方政府也开始了有针对性的实证研究(倪鹏飞,2001)。我国学者倪鹏飞对城市竞争力中的环境力做了相对较系统的分析,明确界定了城市环境是城市内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结合。他设定的环境力包括城市环境质量、环境舒适度、自然环境优美、人工环境优美,从环境力对城市竞争力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方面阐述了城市环境的动力机制。直接影响是其对城市企业生产要素资源、企业生产成本、企业的存续等方面的影响直接改变城市价值体,间接影响则是通过环境力对劳动力、资本力、科技力、聚集力、开放力、制度力、文化力、聚集力的影响间接改变城市价值体。城市环境质量对城市产业价值体系产生的是直接影响,环境质量差、严重污染对城市企业生产要素资源造成侵损和破坏,导致企业直接的价值损失,影响企业价值创造活动和产品的质量,从而削弱城市产品的竞争力。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IUD)以国际竞争力理论为基础,把生态环境列位于对城市竞争力有重要影响的九大主要方面之一,就其对城市所具备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所做出的贡献分别从动力、能力、活力、潜力、魅力和积聚力、扩张力、增长力、控制力的形成过程进行描述。赵细康博士以逻辑推论认为环境保护的影响视具体情况有三种可能:消极影响、中性影响和积极影响。积极影响是长远的效应,其逻辑前提是环境保护的实施必须触发生产的高效率,使污染排放和生产成本均得以降低。
  基于以上实证和理论研究,目前对环境保护与城市竞争力有三种基本认识:(1)波特假说(Porter,1991;Porter和Van der linde,1995)。波特从企业、产业竞争力的环境保护效应来说明环境保护的作用,他支持有效的环境政策长期意义上能刺激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2)“环境竞次理论”。提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Bhagwati和 Hudec(1996)、Anderson和Black-burst(1992)、Revsz(1992)。“环境竞次理论”基于“囚徒困境”的逻辑,推理出不同国家或地区会类似于以“公地悲剧”来看待环境保护强度和实施环境标准,即每个国家都会采取非合作博弈避免遭受竞争损害,竞相采取次优的环境政策,最后的结果就是所有地区为保持本地优势都采取更低的环境标准使得全球环境更加恶化。(3)污染避难所假说。该假说假定在实行不同环境保护强度或环境标准的地区间贸易自由,低标准的地区必然承受低的环境成本,因此这些地区对于投资者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因此由于成本差异而形成的价格优势和丰厚利润将吸引环境敏感型企业转移到这些地区,这些地区自然而然也就成了对环境控制敏感的污染密集企业的“避难所”。(Ulph,1999;Markusen,1999;Cropper和Oates,1992)
  三、小结
  从国内外城市竞争力与城市生态环境的研究内容来看,主要是围绕新背景下城市竞争体制、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以及城市竞争力评价、城市竞争力提升战略等四个方面展开的,虽在一些方面达到共识,但是以下几个方面仍需深化研究:①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组合以及城市竞争优势的驱动阶段;②城市生态环境影响城市竞争力的机理;③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竞争力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其中生态环境作为影响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其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仍未形成为大家所公认的理论体系。更多的学者是就环境、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探讨环境问题,就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保护探讨城市竞争力作用的学术成果相对较少,研究深度仍有待提高。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基地项目《基于回归分析的城市竞争力与城市生态环境实证研究》(JD2013124部分研究内容。
  (黄璐璐单位:贵州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占本厚单位:贵州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贵州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现代化发展研究中心 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
其他文献
随着中央国资国企改革力度的加大,国有企业未来面临市场竞争经营压力增大.宏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背景下,国有企业发展过度依赖于原有的垄断优势,在未来
期刊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坐落于辽南美丽的大黑山下,面临大连大窑湾新港,是一所同大连开发区同步崛起的年轻的学校.2001年投入使用的新校园建筑之宏伟如罗刹海市中的城池
期刊
本文以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为出发点,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进行了简要阐述,并针对当前会计职业道德存在问题以及原因进行了分析,针对这些情况,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进行探讨
期刊
单片机作为控制系统中的重要模块,在控制系统中有着重要应用。从目前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构成来看,基于单片机的控制系统种类繁多,在控制效果也比较理想。因此,正确分析基于单片机的
期刊
摘 要 心理距离是使审美主体对审美活动中客观对象产生美感的一个重要的条件,本文中讨论了心理距离面对审美活动中不同的客观对象产生怎样的变化,以及审美活动中的客观对象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让审美主体产生一定的心理距离。  关键词 心理距离 客观对象  我们常说“距离产生美”,殊不知“距离产生美”是个著名的美学命题,它的意思是当我们去欣赏一个客观对象的时候,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产生美的感受。美感的产生需要
应当说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军事领域一直都是受到了优先使用的,主要还是军方拥有超越普通机构的国家级的资源,以及最顶级的技术,再加上保密的要求,因而就科技前沿来说,这方面始终能够
我国经济的流动性问题逐渐成为目前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之一,过多的货币投放量和待投资的资金容易引发通货膨胀,进而导致货币贬值和商品、劳务价格的快速上涨。因此,当
英国利兹市某大学哲学系期末考试rn题目:请比较说明《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和电影《007》中英国特工“007”的经典台词“邦德,詹姆斯·邦德”之间的辩证关系.rn盯着考
定位是移动机器人在其工作环境中根据一些已知特征来确定自身位置的过程。由于移动机器人通过定位得到自身的位置,是实现自主导航和控制决策的关键,因此对移动机器人定位方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