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来源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保证。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同时也是毕业生大省,因此,解决河南省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为重要。当前,无论对于政府来说,还是对于毕业生自身来说,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本文希冀通过分析来自河南省四所高职院校学生的调查问卷,正确认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来源,并努力找出解决河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社会适应问题的途径,从而为高职院校毕业生缓解就业压力、更好地适应社会提出一定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社会适应
  
  一、前言
  高职院校属高等教育范畴,在全国所有的高等院校里占据了半壁江山。为了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整体水平,我国现在正在大力提倡高等职业教育。并且从实际情况来看,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已经进行了较多的实训实践训练,具有一定的专业职业能力,毕业后更容易找到自己的职业。但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及高职学生自身局限性的压力,就业也存在一定难题。
  目前,河南有高职院校61所。为了进一步了解河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我们以河南省内四所高职院校即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开封大学的部分即将毕业的学生为调研对象,以抽样的形式发放问卷进行调研分析。
  二 河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
  (一)河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规模及特点
  1.毕业生规模
  从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获悉,河南2011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数量达44.6万。上半年,河南应届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1.2%,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近期,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布河南省2011年前三季度就业形势分析。结果显示,截至9月1日,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0.56%,同比增长1.4个百分点,就业局势基本稳定。可见,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率也在稳定提升。
  2.毕业生特点
  据我们调查得知,河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涌现出新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其一,高职院校数量及规模逐步上升。2011年教育部公布了49所新设置的高等职业学院名单,其中河南省9所学校榜上有名。同时,教育部公布2011年河南省有61所高职院校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据《河南省教育统计提要》显示,1998年至2006年,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数量从33所增至56所,至今增至61所,实现突破性增长。从招生规模、在校生人数、毕业生数量等数据都可以看出,近年来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在不断发展壮大。
  其二,就业率普遍较高。相较于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略高。例如,河南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平均达到95%以上,就业质量逐年提高;河南商业高等专业学校、开封大学近几年的就业率也在90%以上;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由于其专业性强等优势,自2002年来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较高水平。
  同时,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高、声誉好。例如,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五年的毕业生就业单位回访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得出结论: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高达71.2%;工资待遇高,月工资2256元以上;就业单位好,在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占32.31%;对个人发展前景和工作满意程度分别占92.4%和87.6%。
  (二)河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态分析
  根据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等工作,发现河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态呈现出新的特点。
  1.期望务实化
  河南省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务实化。对四个高职院校200位同学的调查显示,在问及“你是否将围绕你的专业选择职业”时,54.2%的同学选择了“看情况吧”,而选择“一定会”的同学仅有33.3%。在回答“对当前的就业现状,你的态度”这一问题时,51%的同学选择了“先就业从低层次做起,逐步向目标迈进”,说明同学已经基本能够正确定位自己,并能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在回答“你感觉自己的求职竞争力如何”时,近67%的同学选择了“一般”,并能准确指出自己所缺乏的主要是“相关工作和实践经验”。 之后在问到:“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有单位愿意聘用你,但薪金达不到你的要求,对此你会如何”的问题时,则有56.2%的同学选择“先就业后择业,能找到工作就不错”。
  2.压力扩大化
  河南省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逐步呈现扩大趋势。在问及被调研学生:“你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怎么看,你是否感觉到就业压力”这一问题时,四个备选答案中,6.3%的同学回答“形势严峻,很困难”,75%的同学回答“形势较严峻,比较困难”,仅有18.7%的同学选择“形势较好,压力不大”,而没有任何同学选择“形势好,没有压力”这一答案。可见,有81.3%的同学认为压力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复苏姗姗来迟,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加大,其原因来自于多方面因素。研究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源,了解其就业压力现状,为解决就业难题提供素材。
  三、河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来源
  (一)外因性压力源
  1.就业竞争环境的压力
  由于当前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岗位缩减,求职应聘竞争激烈,就业信息匮乏等各种原因,学生面临的就业竞争形势日趋激烈,由此而感受到的心理压力可视为就业竞争环境压力。求职竞争的压力既来自于社会大环境,也来自于专业、学校等小环境。例如:学校名气不够,与其他高校相比没有竞争优势;专科学历缺乏竞争力;毕业生多,就业岗位少;要面对选拔的竞争等。
  2.专业供求矛盾的压力
  大学生对专业的就业前景是否乐观是就业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如果他们不认同专业,感到专业的就业面狭窄,对口的就业岗位少,选择的机会少,就会感到较大的压力。
  同学们在回答“你认为造成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时,29.2%的同学选择了“毕业生就业期望与现实用人需求不匹配”,排在第二位26%的同学选择了“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大”,排在第三位17.7%的同学选择了“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岗位要求不匹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专业供求矛盾的压力。
  3.缺少求职帮助的压力
  大学生都希望自己拥有足够多的求职途径、准确的就业信息来源;如果大学生感到可利用的客观渠道狭窄,没有良好的社会关系,家庭背景一般,缺乏求职的社会支持,就会感到一筹莫展、无能为力。同学们在选择“你一般通过什么途径了解找招聘单位”时,45.8%是通过“校园宣讲和招聘信息发布”,22.9%通过“单位网站和宣传册”,仅有10.4%是“实地参观考察”,分别有6.3%“进入单位实习”、“向内部或相关知情人打听”或“观察其招聘方式、咨询其招聘人员”。
  (二)内因性压力源
  1.职业素质评价的压力
  来自职业素质评价的压力可以理解为学生对求职能力的自我效能感低而体验的压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就业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对职业素质的自我评价较低时,就业压力则较大。四个职业院校的学生面对“你认为自己目前最欠缺的素质是什么?”的时候,排在首位的占到54.2%的是“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沟通协调能力”占18.8%,排在第二位,其他还有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以及基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我认识与定位的压力
  自我认识不足和定位不准确同样是就业压力的主要来源。同学们在回答“你是否有比较系统的职业规划”时,66.7%的同学回答“有较模糊的规划”。在回答“你感觉自己的求职竞争力如何”时,66.7%的同学回答“一般”。大学生如果对自我的认知模糊,对今后的就业取向缺少规划,求职就业时就会缺乏方向感。
  3.就业心理预期的压力
  大学生较高的就业期望也是产生就业压力的主要来源。大学生往往在学校中生活和学习,不能把握和了解社会现状,往往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着美好的想象,对自己和社会都有一种理想化的预期。这种就业心理期望值越高,越脱离现实,他们感受到的就业压力就越大。同时,社会和家人更是对大学生寄予很高的期望,在家人和亲戚朋友的殷切希望下,大学生希望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以此回报家人和社会,这给大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
  四、减轻河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路径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若要减轻河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必须从政府、学校、学生个人三方面作出努力。
  (一)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进一步促进就业
  1.重视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相比较而言,我国包括现代服务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第三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占到GDP的70-80%,就业人数占70%左右,而我国目前的第三产业约占GDP42%,比发展中国家的45%的平均水平还低,尤其是远远低于金砖国家其他四国的任何一个国家。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拓宽就业渠道,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继续拓展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领域,努力发展旅游业,尤其是要积极开发社区服务业。
  2.继续完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据省人社厅相关工作人员透露,下一步,河南省将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力争全年新增发放小额担保贷款80亿元以上,帮助15万人创业,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促进更多求职者通过创业实现就业”。政府要引导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疏通大学毕业生到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就业和创业的渠道,构建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动的大环境。
  3.构建更加完善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的社会体系
  河南2011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数量达44.6万。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河南组织开展了职业指导进校园、创业服务进校园、“2011年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一系列活动。同时,统筹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全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府应建立全省联网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将毕业生的资源信息和需求信息在网上公开,为毕业生求职、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提供方便。通过一个完善的网络系统,以保证毕业生的供需信息在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及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之间及时有效地传递和交流,这样才能为毕业生就业营造一个真正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
  (二)高职院校应予以加强内涵性建设,改进就业指导工作
  1.以就业为导向,加快教育教学改革
  《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提出:“职业技术教育是实现工业化和生产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是把人力优势转化为智力优势,把智力优势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桥梁。”职业教育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劳动者,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因此,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院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高职院校要突出技能和实践方面的培养,使毕业生能更快适应岗位操作的需求。
  2.强化综合能力培养,提升就业竞争力
  在激烈的竞争中,专业技能的扎实是被用人单位看重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职院校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在培养其专业知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其组织能力、管理能力、领导能力、控制能力、语言能力、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等等。
  3.建立就业压力心理干预机制,促进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
  目前,基本上所有的高职院校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但都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心理咨询,专门针对就业问题的心理咨询还很少。而在大学生找工作的过程中,由于矛盾冲突而导致的各种心理问题会逐渐显现出来,如果不及时对大学生进行辅导与疏导,那么会对其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咨询的时候,我们主要帮助大学生调整心理状态,从而更好的投入到就业过程中去,而不是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情感管理降低大学生的焦虑,减少无助感,缓解就业压力。
  (三)毕业生自身应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
  1.改变就业观点,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高职院校毕业生应树立“勇于竞争、服从需要、自主创业”的就业观,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认识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应树立大众化的就业理念,主动适应“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正确认识求职中“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规律,树立起自主就业和多元化就业的意识,如“先就业,后择业”、“先求生存,后求发展”、“立足一线,艰苦奋斗”的就业观。应把第一个工作当成自己积累经验、认识社会的一个过程,把这一过程当成一个继续学习,不断补充知识,充实自己,锻炼能力的一个新的人生起点,一个融入社会的渠道,这样才能比较顺利地找到合适的工作。
  2.加强社会实践,增强社会适应性
  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在学校学习中完善这些缺点,使其在观念、能力等各个方面适应社会的需求,从而提升对环境的适应,缓解就业压力。首先,从日常的生活习性中,培养良好的个人素质。其次,要充分利用实训实习平台,培养职业兴趣。最后,要经常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改进职业价值观,树立“职业神圣”的观念,从实践中改进自己以前不足的职业素质,不断培养自己、提高自己,使自己的职业素质得到不断的升华。
  3.加强人格锻炼,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当今社会节奏日益加快,高职院校大学生要学会主动推销自己,向社会、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亮点。毕业生要精心设计好自己有个性的推荐材料,形式上精心设计,内容上仔细推敲,既不漏掉用人单位想了解的情况,又要扬长避短。面试时,良好的礼仪与形象也能增加成功的机会,要注重自己的着装和形象,整洁的外表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将给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要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突出自己的优势,从容面对,把握机会,把自己推销出去。
  
  注释:
  ①2011年河南省应届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71.2%[DB/OL].http://www.xytest.com/html/137-2/2217.htm,2011-07-21.
  ②河南2011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同比增1.4%个百分点[DB/OL].http://www.jyb.cn/job/jysx/201110/t20111021_459218.html,2011-10-21.
  ③毕业生就业[DB/OL].http://gaokao.chsi.com.cn/sch/schoolInfo--schId-966,categoryId-16930,mindex-13.dhtml,2011-12-15.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QN-321)。
  
  作者简介:赵俊亚(1978—),女,河南郑州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的提出、释义、典型示例出发,揭示了“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的有关内容,并提出了其对我们的学习启示。  【关键词】关联主义;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学习方式    国外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缺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失去一匹战马;失去一匹战马,损了一位骑兵;损了一位骑兵,丢了一次战斗;丢了一次战斗,输掉一场战役;输掉一场战役,毁了一个王朝。这首歌谣实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对H市干部进行了培训需求调查,在分析其需求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党校干部教育培训改进的几点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党校干部教育培训;改进;建议与对策    今年8月,我们深入LY、HD、HY等县市及市直部分单位进行了干部培训需求调研。调研主要采取调查问卷、座谈、走访等形式,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18份,回收率为98.3%。根据这次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结果与座谈发言的情
期刊
【摘要】研究目的:确定河南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内容并对2005~2009年河南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现状进行研究。研究结论:河南省总体城乡统筹度不断提高,但在2006年以后城乡居民消费因子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并最终影响了河南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进度。  【关键词】城乡统筹;指标体系;因子分析;河南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五个统筹”
期刊
【摘要】家长会是老师和家长相互交流的平台,通过家长和教师的及时沟通,共同寻找最佳教育方法和途径的有效渠道。主要针对学生家长在孩子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惑,通过微型家长会、分类家长会、分层家长会、全员导师制家长会、四方会谈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进行交流,同时也要把学校及个人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介绍给家长和学生们,让他们对先进的教育理念有进一步的了解,已达到家校和谐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传统家长会
期刊
【摘要】职业院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典型特点,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学生素质、教学目标的定位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自身的特点等对其实效性均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应该从环境、教师、教学、课程建设、师生关系多个方面共同展开对于职业院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生素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师;师生关系    职业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开展是提高职业院校青年学生思想
期刊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要关注少数学生心理问题的减少,更要关注广大学生一些积极心理品质的增加;随着生命教育的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出现整合与提升的发展趋势;生命教育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拓展与延伸,我们要建构从心理健康教育到生命教育的模式,既化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又化解大学生的生命困顿的问题,使大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拓展與延伸    一、问题的提出:心理角度与生命角度  
期刊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语言交际的教学活动,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在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符合当前英语教学的实际,在诸多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一方面,它不但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自我控制能力,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它有助于课堂教学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
期刊
【摘要】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经济增长乏力,国际经贸形势复杂,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放缓,国际贸易专业学生面临就业的形势严峻,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地方商科院校本着服务地方经济的要求,必须转变专业培养模式,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做到重基础、宽口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经济危机;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转型;市场适应性    一、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国贸专业学生就
期刊
【摘要】研究选择美国篮球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切入,辨析了当代美国学校篮球开展存在的诸多复杂的问题,追溯其问题本质原因,发现竞技体育与教育培养目标的矛盾是造成诸多问题的本源。当代美国篮球的发展出现的问题是美国特有的学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发展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美国学校篮球;体教结合;培养目标    作为世界上职业化程度最高的体育联盟之一,美国NBA篮球联盟其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张,并以此为媒,大
期刊
【摘要】生源问题是困扰中职学校的首要问题,亦是影响中职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问题,了解中职学校的生源结构是扩大中职教育规模、提升中职教育质量的先决条件。研究表明,秦皇岛市中职学校学生主要来自社会中下阶层的家庭;经济困难、学业成绩不佳迫使他们选择了中职,消极归因、缺乏自信、前途渺茫导致他们无法安心学习;卑微的身份、低廉的工资使其惧怕进入就业市场。  【关键词】中职教育;生源结构;生涯规划    近年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