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执中:一生尽付风云造就气象强国

来源 :军工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2月18日下午,上海云天低垂、阴雨绵绵,龙华殡仪馆庄严肃穆、哀乐低回,人们自发前来排起长长的队伍,含泪送别我国优秀的卫星总体和控制技術专家、风云系列极轨气象卫星的开拓者之一孟执中同志。
  追风逐云几经磨砺不忘航天初心,耕宇牧星矢志不渝功成气象强国。 “一个人活着,总要对国家、社会和人民有所贡献,有所作为,那么到生命终止时,才不会遗憾。”孟执中用一生践诺,将自己最美好的时光、最旺盛的精力投入到风云卫星的研制之中,推动我国气象卫星事业从无到有、从跟跑并跑到领跑,最终迈入气象强国行列。
  “能够解决最实际的问题,才是科技之大为”
  孟执中毕业于华南工学院,进入苏联科学院进修,回国后便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从事相关设计研究工作。
  1965年,接受组织安排,孟执中转向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工程设计和研究工作,主要负责东方红一号卫星地面测控中心和台站的计算机的研制。
  根据中央下达的任务,上海开始组织风暴一号两级液体火箭和长空一号技术试验卫星的研制,统称“七○一”工程。由于上海技术人员不足和缺少这方面的经验,经推荐,孟执中和十几位科研人员一起,参加上海卫星队伍的组建。
  他来到上海的时候没有实验室,也没有一台仪器。造卫星的人就在华宁路剑川路那边租农民的房子住,那时候农民住在里面,自己养猪养鸡,号称住在“养猪新村”。条件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但大家学习的劲头十足。孟执中也是第一次负责卫星总体,他只能边干边学,不断挑战自己。长空一号卫星的研制,让孟执中由课题研究转向了工程实践:“能够解决最实际的问题,才是科技之大为。”
  长空一号首次在我国卫星上采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当时,国际上卫星计算机控制刚起步,孟执中研究了在国内卫星上采用计算机控制的技术,制定了卫星计算机程控方案,组织并参与首台星载计算机的研制,解决了卫星在轨飞行灵活准确设置探测区等关键技术。长空一号技术试验卫星在1975年、1976年先后进行了三次成功的飞行试验。
  “当时真的想从塔架上跳下去”
  1970年2月,周总理批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文件,下达了研制气象卫星的任务。“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成了孟执中毕生为之奋斗的梦!
  风云一号,是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代在极地轨道上运行的气象卫星,主要任务是获取全球的气象云图和海洋资料,用于天气预报、气象和海洋科学研究,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1988年9月7日,经过近10年的努力,我国第一颗风云气象卫星成功发射,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极轨气象卫星的国家。
  但航天型号的研制从来不会一帆风顺。1988年9月4日,风云一号A星即将发射。指挥员发出命令:“5小时准备!”就在这时,发射控制中心的控制台上一下子失去了卫星所有的遥测信号,发射不得不中止。在场所有人的眼光投向了卫星试验队。
  风云一号卫星工程总师任新民下令就地检查,卫星的回转平台被打开,风云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孟执中、姿控系统主任设计师徐福祥带着试验队员爬上了几十米高的塔架,给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做了一次终生难忘的“手术”。直到傍晚才查清故障原因,原来是遥测机的CMOS电路在特定的情况下发生了“栓锁”。试验队组织人员取下遥测机,进行返修,终于在第二天早晨将修复后的遥测机装入卫星,等待发射。
  就在风云一号A 星升空的第39天,意外又发生了。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云图接收、处理工作室里,人们发现,卫星姿态发生变化,云图慢慢偏斜,最后只留下地球的一条弧线,卫星失控了。一旁的国家气象局局长邹竞蒙急切地问:“还有办法吗?”孟执中无言以对。由于没有安装备份设备,众目睽睽下,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慢慢消失在太空。风云一号A 星在升空仅仅39天之后,结束了短暂的“生命”。
  “失败的教训比成功的经验更宝贵”
  紧随其后的风云一号B星同样留下了遗憾。1990年9月3日,风云一号B星由长征四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及时为第十一届亚运会提供气象预报。但十多天过后,卫星开始出现异常,队员们及时通过地面处理完成了修复,但同时遇到了一个更加棘手的故障,B星在元器件选用和软件设计上留下了未进行抗辐射加固的漏洞,计算机电路芯片在空间高能粒子轰击下容易产生单粒子翻转问题,随时会引发计算机工作失常,姿控系统故障。唯一的补救方法只能加强地面对卫星的监视,及时纠错减少损失。
  孟执中和徐福祥带领卫星总体和姿控系统设计人员,分两个工作组,轮流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值班,配合中心人员,抓住卫星每天仅有的六次飞临中国境内的机会,监视卫星在轨工作情况,采取补救措施,全力以赴挽救卫星。
  1991年2月14日,正是大年三十。白天的三轨测量都很正常,卫星一点毛病没有,很稳定。到了晚上,突然卫星云图发生扭曲,并不停地滚动,控制系统出了问题!随后75天里,一场世界航天史上罕见的卫星地面营救行动开始了。工作人员不间断地轮流值勤,一次次地挽救了卫星,使之恢复了正常工作,即便如此,它的寿命却大打了折扣。风云一号B星断续工作到1992年11月,在轨累计正常运行285天,未能达到一年的设计寿命指标。
  孟执中鼓励团队:“失败的教训比成功的经验更宝贵。不怕失败、勇于创新、坚韧不拔、奋发图强,为航天事业再创新辉煌。”
  “把卫星的可靠性和性能放在同等地位”
  1994年1月,组织安排孟执中继续主持风云一号02批卫星的研制工作。此时正值卫星研制队伍最不稳定的时期,一方面“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需要兼任509所所长的孟执中四处“化缘”;另一方面A星、B星的坎坷也使得“造星不如租星”的观点再度兴起。
  这一年孟执中已60岁,他表示:“风云一号卫星虽然发射成功了,但运行寿命没有达到预定的要求,没有一个好的结果,我是不会离开这个岗位的……”孟执中在风云一号02批C星初样研制动员会上的一席话,极大地凝聚和鼓舞了卫星研制团队。   孟执中分析,风云一号A星、B星未完成任务的原因,不在于性能指标没有达到要求,而是由于可靠性不高造成中途夭折。当时还有人说风云一号是“玩具星”“短命星”,这些都让研制团队下定决心要提高质量、增强可靠性。于是研制一颗长期可靠稳定运行的业务应用气象卫星成为团队共同的目标。
  在树立团队的质量意识的同时,孟执中带着大家一起研究卫星工程研制的标准、规范和质量措施,解决姿控系统长寿命、电源可靠性、空间抗辐照等问题, 将风云一号卫星研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之策汇编成册,成为卫星可靠性设计和排故方案的典型教材。风云一号C星姿控分系统设计之初,孟执中带领大家对自主故障识别和重组系统等方面做了全面修改和完善,软件可靠性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1999年5月10日,风云一号C星成功发射,在轨稳定运行达7年之久,超期服役5年。该星完成了我国气象卫星研制历史上由屡遭挫折到圆满成功的完美转身,被誉为“太阳同步轨道长寿第一星”,揭开了我国长寿命高可靠性卫星运行历史。作为我国第一颗三轴稳定太阳同步极地轨道业务气象卫星,该星突破了三轴稳定姿态控制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翻开了我国气象卫星事业上新的一页。
  风云一号C星的性能一举达到了当时国际同类气象卫星的先进水平。2000年8月,世界气象组织将风云一号C 星列入世界业务气象卫星序列,为全世界提供气象服务。而C星的成功发射,也被作为我国20世纪最后一年的三件大事之一,镌刻于中华世纪坛。
  “把航天事业和航天精神传承下去”
  20世纪末,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恶化,我国急需发展全球气象和环境监测综合型的对地观测遥感卫星。国家气象局在气象工业发展规划中提出,要抓紧研制发展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1999年,国家正式批准风云三号立项研制,任命孟执中兼任风云三号卫星总设计师。
  与风云一号相比,风云三号卫星在技术水平上跨出了一大步,风云一号卫星只有一种主要有效载荷——扫描辐射计,能形成气象云图,而风云三号卫星上要搭载11套科学仪器,除了可见光、红外光学遥感系统,还有微波遥感系统,能够获取全天候、全天时、三维的气象数据,能获取中长期天气预报所需要的全球气象资料。孟执中主持设计了装载有可见光、红外及微波共11种遥感仪器,高数传速率和数据存储容量大的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方案。提出了采用计算机多机网络的星务管理设计方案,指导并参与带有单翼太阳电池阵、多挠性体、多转动部件的高精度、高稳定度姿轨控系统研制工作。
  控制这样一个复杂的具有动力学特性的应用卫星,简单沿用风云一号卫星控制方案,是难以达到控制精度和稳定度要求的。他带着风云三号副总设计师董瑶海、主任设计师程卫强蹲点在控制所,与姿控系统边讨论、边试验、边修改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办公,进行了方案的子系统和模块的重新设计,编制了相关软件,彻底解决了姿控系统性能与可靠性这对矛盾,这一方案现被多个八院抓总研制的卫星姿轨控系统所借鉴。
  孟执中注重发挥青年一代设计师的作用,放手让青年骨干去做。为此,他向领导多次推荐和请求,尽快让年轻的技术骨干担当起風云三号卫星的研制重任。2006年,经上级机关与卫星用户同意和批准,孟执中卸任风云三号总设计师职务,由董瑶海接任。不久,国防科工局任命孟执中为风云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继续关心和支持风云三号卫星的研制进展。
  在孟执中的指导下,风云三号产品保证大纲、正样设计评审管理规定、产品交付验收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型号研制管理要求和规范,下发到各研制单位规范和指导型号研制工作。孟执中特别关注风云三号卫星上的20台单机35个转动部件,他组织团队研究拟定对转动部件研制过程质量控制与管理、转动部件的试验与检测的要求,以及转动部件产品的可靠性保证与评价要求,请用户和国内专家把关,梳理形成标准文件《空间转动部件性能测试规范》等,统一了转动部件的研制要求。
  2008年5月27日,风云三号卫星精确入轨,掀开了我国气象卫星史上的新篇章。用户在风云三号A 星业务应用试运行启动仪式上,对风云三号A 星给予了高度评价:“风云三号A 星投入业务试运行,标志着我国极轨气象卫星成功实现了技术升级换代,实现了新的跨越发展。风云三号卫星的探测水平已接近并部分超过欧美同类在轨卫星的水平,标志着我国气象卫星及遥感仪器探测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
  孟执中在一次与青年职工的座谈中说道:“我们作为中国航天的第二代,现在的工作,做出来的成绩,发展的规模,当时还是个希望,现在已经变为现实了。我们的愿望就是年轻人一定要把这个班接好,把好的东西继承下来,把真正支撑中国航天发展的精神传递下去,这个是我的愿望。”
其他文献
65年来我国核工业构筑了完整的核工业体系,为世界清洁能源的发展提供中国方案,正向世界核工业强国迈进。  1955年1月15日,党中央做出了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中国核工业就此发轫。从这一天开始,中国迈出了走向新兴核大国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揭开了我国核工业发展的历史篇章。  2020年1月15日,我国核工业创建65周年。从“两弹一艇”到“华龙一号”,65年来我国核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
期刊
听说组建医疗队,仅半个小时,医院就有200多名医护人员踊跃报名,参加贵州省援助武汉医疗队。在这非常时期,全院职工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医务工作者的初心,诠释医务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庚子鼠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中华大地——“新型冠状病毒”不期而至,令新春佳节的吉庆气氛转瞬间变得紧张起来。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场“病毒防控战”中,没有人是旁观者,全国各大医院是这场战役最坚固的堡垒,每位医护
期刊
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和巡视勘察2019.01.03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由航天科技集团抓总研制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并通过"鹊桥"中继卫星,传回世界上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1月11日16时47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屏幕上呈现出嫦娥四号着陆器和巡视器的互拍影像图。
期刊
2020年冬春之交,这是一个不期而遇的挑战,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考验——正值跨年之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来势汹汹,迅速蔓延。  疫情发生后,航空工业各方力量联防联控,八方资源紧急支援,相关部门全力以赴,展开了一场全行业总动员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在武汉,在湖北,在中国,无论东西南北,航空人所在之处无不响彻抗击新冠病毒的嘹亮号角,航空人到达之地无不展现阻击肺炎疫情的匆匆步履。  政治担当压实责任 
期刊
航空工业定点扶贫工作贵州现场指挥部总指挥王文飞截至2019年年末,航空工业定点扶贫工作贵州现场指挥部根据集团公司有关要求,积极推动定点帮扶贵州 4县12个产业帮扶项目100%完威率,总帮扶资金1438万元,覆盖9个乡(镇),帮助36个贫困村1096户贫困户实现增收,受益贫困人口9425人。  30年前,他曾和一群充满报国理想和激情的航空青年来贵州支教;3年前,他来到贵州安顺,带领航空工业贵飞开启打
期刊
那一份永恒的执着,撑起的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那一份血色的坚强,树立起的是强大国防的殷殷期望。  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脊梁,是国防现代化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骨干力量,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更是共和国的顶梁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中国特色
期刊
智者创物,不忘初心,投身军工行业,一旦选择便成执念。  中國军工事业的建设者们以守卫国家为使命,以数十年如一日的深耕、沉淀和点滴积累完成了中国军工产业体系的开创、建设及跨越发展,在肩负强军首责的同时推动着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使我国从一穷二白迈向了世界一流。  几乎所有重大成就的获得都伴随着跌宕起伏的过程,参与者们的激情岁月融汇其中,于结尾处散落成一个个动人故事。每每被人们拾起,依旧触动心灵,散发
期刊
近日,集中反映我国第三代主战坦克总设计师、“兵器工业科技发展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最美奋斗者”称号获得者祝榆生同志先进事迹和品格精神的图书《祝榆生——誓将一生献给党》,由兵器工业出版社面向社会公开发行,兵器工业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焦开河为該书作序。  该书真实再现了祝榆生同志从参加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到转战军事教育工作,再到华发出征担纲三代坦克总设计师的传奇人生,系统讲述了祝榆生同
期刊
本来,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团圆时节;本来,这是春回大地的伊始季节,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却在肆虐着这块土地,国家、民族、社会和人民大众正在经受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  面对疫情,全民总动员,全面总部署,全国上下一盘棋,快速反应,紧急行动,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的防控措施,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一时之间,从城市到乡村,从军队到工厂,从干部官员到黎民百姓,十几亿国人过年宅守在家,千万人大城
期刊
“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自古以来,北斗如天河中的一座灯塔,吸引着人们辨明方向、运筹四时的灼灼目光,承载着人们面对浩瀚宇宙“援北斗兮酌桂浆”的豪迈。  20余年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的北斗导航工程团队自力更生、披荆斩棘,在天疆迅速部署了“大棋局”,将“北斗”从遥不可及变为自主在握。  牢牢握住技术的“北斗柄”  北斗的“勺柄”是指明方向的关键,但牢牢握住“北斗柄”,并不容易。20多年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