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本 因势利导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gcsw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童话故事《树和喜鹊》是统编本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讲述了一棵树和一只喜鹊从孤单到快乐的变化过程。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随文识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表达的含义,继而结合语境,学写生字。我以唐婉老师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站在儿童的视角,因势利导,引领学生在经历中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在“语”中学“文”,在“文”中用“语”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认识“窝、孤”等9个生字和子字旁、八字头2个偏旁,读准多音字“只、种、乐”的字音,会写“单、快、乐”3个字。
  2.联系上下文,了解“孤单、邻居”等词语的意思,积累“叽叽喳喳、安安静静”等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观察画面并发挥想象,体会树和喜鹊变快乐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1.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孤单”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树和喜鹊变快乐的原因。
  3.把“单、快、乐”写正确、美观。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导入文本
  1.(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同学们,你们看,那里有什么?
  2.傳说喜鹊是一种报喜的鸟,在七月初七的晚上,它们会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相会。
  3.板书课题《树和喜鹊》,齐读。
  4.谁会用“树和喜鹊”为开头说一句话?(出示:树和喜鹊
  。指名说。)
  5.过渡:树和喜鹊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读读。
  【设计意图:借助插图,指导学生走近课文的主人翁,并用一句话把自己的想象、思考说出来。通过表达已知,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热情。】
  二、观察文本,捕捉信息
  同学们,看了课文内容,你们了解到哪些信息?
  预设一:本文作者是金波。
  我们前一个单元“和大人一起读”板块中的《阳光》、上学期学习过的课文《雨点儿》都是金波写的。
  预设二:课文有三幅插图。
  每幅图对应一种场景:第一幅图上只有一棵树、一只喜鹊;第二幅图,白天,喜鹊一起飞出去;第三幅图,晚上,喜鹊一起飞回来。
  预设三:两处小气泡中有文字。
  1.读了第一段,我知道了“孤单”的意思。
  2.像“安安静静”这样的词语我还能说几个。
  预设四:多音字和新部首。
  课文中有三个多音字(两线之间的蓝字),两个新部首(两线上方的红字)。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初读课文,对课文的板块了然于心,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有助于学生更有方向地学习。】
  三、初读文本,读准字词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要求标出自然段的序号,读准生字新词。
  2.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文中的这些词语,你们都读准了吗?
  (1)出示带拼音的词语,指名读准翘舌音和前后鼻音。
  ■有
其他文献
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好的故事》选自散文诗集《野草》,是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描写梦境的散文詩,描绘了“昏沉的夜”里“我”所梦见的一幅交织着“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的生活图画。课文首先写作者魂牵梦绕的故乡浙江绍兴记忆中“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的山阴道上的景物,接着具体描绘梦境中的“好的故事”,最后写“好的故事”的破灭。通过对梦境“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美好理想与黑暗现实的不可调和的
【文本解读】  《我要的是葫芦》是统编本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则寓言故事。故事短小,内容浅显,寓意深刻。课文讲的是一个人种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他却置之不理,大家好心劝告,他也不以为然,后来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结果小葫芦都落光了的故事。小故事大道理,它告诉我们看问题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以葫芦的生长变化为线索。文章语言朴实,用词准确。教学时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
一、直接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秋天的雨》这篇课文,其中有一个段落写得非常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你们想知道作者是怎样写出这段优美文字的吗?  生:想。  师: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向作者请教一番吧!(出示段落和自读提示)  默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  (1)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横线画出来。  (2)秋天的雨分别把什么颜色给了谁呢?圈画出来。  二、读文悟方法  1.出示
自从统编本教材投入使用以来,新的一轮语文课堂改革拉开了大幕。有些教师又感到为难了,这使用新教材的课该怎么上呢?怎样才能避免“穿新鞋走老路”呢?其实,不管教科书怎么更换,只要我们遵循了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顺应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客观规律,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那么,低年级语文教学应该遵循和顺应哪些客观规律呢?一、语言核心律  所谓语言核心律,就是低年级语文教学要以语言为核心展开,带着学生愉快地在活动中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特邀顾问、特约编审顾振彪先生在《关于新课标中作文教学目标的对话》中谈到,新课程标准注重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而我国当前的作文教学,教师一味地在语言形式上下功夫,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出现“语言表达混乱,表述不具体,中心不突出”等现象。实践证明,这种现象其实是很多语文教师在习作教学中遇到的“常态现象”,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其中很重要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是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审美情趣以及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体现。”借鉴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核心素养的界定,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
作文是运用文字符号、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它集中体现了人们的思想认识、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语文水平,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对于这种基本能力的培养,从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一、二年级重点指导学生看图写话,这是作文教学的启蒙阶段;三、四年级侧重于“段”的训练,重点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要求学生逐步做到内容真实具体、语句通顺连贯;五、六年级则集中训练学生谋篇布局、选材立意的技
由于疫情,今年的寒假格外漫长,我们团队跨校学习的实践研修该何去何从?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个“加长版”寒假,通过线上研修,切实提升团队成员们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家学习也能高效?我们03团队和10团队将线上的研修目光聚焦到群书阅读上。  群书阅读,对比群文阅读的概念可知,就是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书籍,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群文阅读要求教师阅读多篇文章,整书阅读要求教师读整本
【教学目标】  1.在情境中感受阅读绘本的乐趣,有主动阅读的愿望。  2.了解阅读绘本的基本  方法:图文结合、仔细观察、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游历城堡  师:亲爱的小朋友,我是书姐姐,来自孩子们都喜爱的书香城堡。今天呀,见到这么多可爱的小朋友,我特别高兴,想邀请你们去城堡里走一走,看一看。你们愿意吗?那就跟我来吧!(戴上头饰)瞧——(出示)  师:新华书店书如海,书  香城
经过两周的入学教育,孩子们对学校的一些规则有了基本的感性认识。主观上,他们愿意按规则做事,以期赢得老师、同学和家长的认同与赞赏。但客观上,由于自我控制力弱,他们又会常常违反规则,受到老师、家长的批评,有时也会受到同学的指责。这是孩子从他律到自律的一个必然过程。本周的绘本读写课,在继续发展适应性的基础上,引导儿童从不同的图画细节中去读懂人物。  ——第三周题记  《大卫上学去》是《大卫,不可以》的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