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前的一场戏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zai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子夜》是茅盾以3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了以吴荪甫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在买办资产阶级排挤下,在国内混战、工厂罢工、农民暴动的混乱社会环境里如何一步步走向败落的长篇小说,由于其宏大的叙事结构、创新的题材设计,一经问世,就引发广泛评论。“真正堪称中国现代长篇结构的小说,《子夜》是第一部。”[1]直到今天也有说不完的话题。《子夜》将一些列复杂、一触即发的矛盾关系设置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场景颇具舞台化效果,小说结构颇具戏剧化结构,文本试图从《子夜》的戏剧性谈谈其艺术特色。
  关键词:《子夜》;戏剧矛盾;悬念;戏剧结构
  一.复杂尖锐的戏剧情景化叙述
  戏剧性结构的作品非常注重横断面的描写,把人物的经历和事件都压缩在若干场面之中,着力从人物的矛盾交涉状态中、从他们的精神危机的高潮中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它能将人物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提炼出来,传神地刻画出鲜明的艺术形象。整篇小说涉及到的几乎每一个人物都处在复杂的矛盾斗争中,有的是一处矛盾的主角而恰恰又是另一场矛盾的配角,有的虽然是一场矛盾的配角,却也万不能少,牵一发而动全身,文章分为多条线索笔者从形式上将其分为三类。
  首先,国家内部混战的大背景是矛盾的诱因,催化剂,线索。其次,小说里充满了商业斗争,在这黄金王国的上海商界里的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斗”。首先,从大的层面上来说是:吴荪甫与赵伯韬之间买办资产阶级吞并民族资产阶级的战争;吴荪甫与朱吟秋等小资产阶级以谋利为目的的吞并战争;以吴荪甫为首的民族资产阶级与外国企业的斗争;市民化了的地主(冯云卿等)与买办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再次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中层市民为争权之间的斗争,如:屠维岳一派与钱葆生一派在工厂工人罢工的斗争中争夺管理权的斗争;刘玉英、徐曼丽、冯眉卿、韩孟翔等商业间谍之间争权夺利的战争等等。作者多线并进,上层与下层,上层与上层,下层与下层,就连亲戚之间也在斗争,同样作为买办资产阶级的杜竹斋虽然作为吴荪甫的姐夫,照样为自己利益在吴荪甫即将胜利之时吃进谋利,不也是斗争吗?而斗争的结果又都是以无奈的失败告终,因此,行文中明显流露出“中国式的颓废主义”,[2]甚至虚无主义。再次,林佩瑶、林佩珊、四小姐等的在感情上的心理斗争等等,无一不体现着复杂的矛盾冲突。
  人类一切历史都是心灵史,这些争斗不管是吴荪甫还是林佩瑶,不管是商场情场,每个人的内心都在复杂的挣扎运转,在戏剧中刻画人物最基本的手段就是通过语言展现出来的心理动作。而小说正是通过一系列言语动作将心理动向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丝丝入扣的戏剧结构
  戏剧依赖于表演,因此它受到了其它文体不曾有的许多限制。剧本要搬上舞台,让观众观看,而观剧是一项眼、耳和脑子并用的紧张活动。如果剧作家想让观众津津有味地坐在那里看上几个小时,他必须让剧本从头至尾充满着悬念,尽量删除不必要的情节,将故事浓缩到有限的几个场景中去。小说中的戏剧性结构也遵循同样的基本原则。我们可以说戏剧性结构有助于制造悬念,浓缩故事,吸引并保持读者的注意力,读者忍不住想将小说一口气从头读到尾。上文提到的《子夜》描写的矛盾冲突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不仅使作品的主题表现、人物性格的刻画达到了很好的表现效果而且情节结构也在作者匠心独运的设计下具有丝丝入扣的戏剧性。
  纵观全文,小说多运用戏剧性结构造成悬念、延宕、留白,从一开始的吴老太爷进上海为序幕,到吴府办丧事,小说摒弃了传统的单线叙事,而是多线并行,文章一开始各色人物就粉墨登场,自始至终都在舞台上,只不过作者的笔就像追光师一样,时而此处打光,另一处则暗影,而最后仿佛一场梦醒来,各色人物谢幕退场一样的戏剧化。而这些人物每一次出场都会带了一个新线索,新动态,他们就是埋藏好的伏笔和悬念。
  公债市场上,从赵与吴第一次合作开始,就为我们设置了悬念,赵伯韬是怎样的人物?他们的“多头”计划是否能盈利?赵伯韬和尚仲礼是不是有什么阴谋?所有这一切都吸引我们读下去。而同时,第一次盈利后,吴荪甫会不会继续投资公债?等等悬念吸引读者读下去。此时,李玉婷时而出现在小说舞台上,时而退出,他一直是赵、吴二人关系的牵线者,也是二人正式开战到结束的见证者,他的每一次出现都是悬念,而又时不时解开另一个悬念,吸引读者追寻他的行踪,如:李玉婷替吴荪甫传话给赵伯韬的时候,路上遇到了纪念“五卅”运动的游行,这时,李玉婷躲到酒楼里与一众资产阶级青年聊天,不知不觉中,作者已经把读者带到另一条线索中,但是李玉婷终于坐上人力车的时候,读者反而心里一震,因为好戏又要上演了,这一延宕,不仅同时进行了另外两条线索,也着实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吴荪甫不是英雄,正如《<子夜>“主题先行”问题与吴荪甫形象之矛盾》中谈到除了社会环境外,其个人性格缺陷也是其失败的原因,“吴荪甫并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杰出代表,他的某些经济行为是不明智的,在商战上能力低下,在企业管理上简单粗暴,仅是个目光短浅’刚愎自用的鲁莽平庸之徒而已,顶多只能算是个三流企业家。”笔者却认为抛开一切阶级革命,社会分析的论断,这只是一个故事,作者将吴荪甫们这些纷繁社会舞台上的社会人呈现在舞台上为我们在短时间内展现了复杂的人物关系、矛盾冲突、戏剧动作、戏剧结构,所以,称其为“戏剧化小说”也无可厚非。小说里的人物是黎明前夕这场“有戏”的小说里的主角或配角,悲而不伤的谢幕了。
  参考文献
  [1] 骆飞:略论《子夜》的结构艺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年02期。
  [2] 陈思和:《子夜》浪漫·海派·左翼,《上海文学》2004年01期。
  [3] 梁竞男,张堂会:《<子夜>“主题先行”问题与吴荪甫形象之矛盾》,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3月,第30卷。
其他文献
关键词:企业安全文化;安全行为;过度自信;企业文化;安全生产;安全事故;建筑企业  摘要:企业安全生产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以建筑企业员工安全管理的调查数据为基础,考察过度自信在安全文化与安全服从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对安全服从行为存在显著正向作用,而对过度自信存在显著负向作用;过度自信对安全服从行为具有显著负向作用,且它在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
期刊
关键词: 《乐府诗集》;播掿;薄落;落魄;“落”字族;叠韵联绵词  摘 要: “播掿”一词仅见于《乐府诗集》,前贤对其有不同的解释。“播掿”应为“薄落”的音变体,其衍生方式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由单音词“落”衍音产生叠韵联绵词“薄落”,再由“薄落”音转为“播掿”。“播掿”义犹“落魄”,状处境衰落失意之貌,属于“落”字族叠韵联绵词。  中图分类号: H031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447
期刊
在一声声“自私”“愚蠢”的批评声中,女孩为自己悲惨的人生经历哽咽;在一句句无私真诚的建议声中,女孩为自己未来的希望鼓足精神。  人们对于自己生命的抉择往往不来源于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更多的是取决于客观社会环境里的人或事,这就要求我们做一个真诚的“路人”。  冷眼无情酿造生命悲剧。冷眼无情反映的是一种内心深处无助的彷徨,而这种彷徨把他人的生命轨迹与无底深渊联系在了一起。这种残酷言语是一种助推器,身处逆
期刊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金陵十三钗》;历史诗学;美学创意  摘 要: 张艺谋新近导演的电影《金陵十三钗》是记录南京大屠杀史事的上乘之作,它不但回归历史再现了个体经历死亡的现场感受,而且超越现实传递了民族理解生命的价值认同,可谓启迪未来、建构人类表现苦难的历史诗学,体现出在生命的叩问中反思灾难的美学创意。  中图分类号: J905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4474(2012)06-00
期刊
《论共和国》分六卷,卷一从人应该参与政治讲起,阐述三种政体观君主、贵族、平民,并提出混合政体最佳;卷二以罗马政体的发展历史论证混合政体最为优越;卷三讲如何协调智慧与公正;卷四讲的则是国家存续的文化基础;卷五讲的是优秀的政治家;卷六讲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政体形式。我个人认为本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卷一~二最为重要论述混合政体何以是最佳政体,卷三~六讲的是政体的维系运营。  一、混合
期刊
人生要尽全力度过每一关,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可轻言放弃。巴尔扎克说过,“不幸,是天才的进升阶梯,信徒的洗礼之水,弱者的无底深渊”。风雨过后,眼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走出荆棘,前面就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登上山顶,脚下便是积翠如云的空蒙山色。  那年,我17岁,父亲带着家里仅有的5万元钱和15万元贷款去了湖南张家界。不久,父亲就承包了一家宾馆,由于在火车站旁边,所以生意还算兴隆。可惜好景不长,营
期刊
窗外,雨还在淅沥飘落着,攀过墙头的邻家枝条探出的几鼓花苞是如此的怜人,恍然间才意识到原来已是立春。和往常一样,家乡的早春没有银屏里素裹万物的冰霜,更没有南国人翘首期待的漫山白雪,有的只是一种忍受冬末春初的湿冷以及温存炭火前的片刻安宁。时间长了,便不由得隐约觉察到若隐若现的炭火里深藏着某种气息,随着噗嗤的火苗裹携着围坐者的心事。至于围坐者,大都没有言语、没有表情,只顾静定地弥漫着自己或温暖或湿冷的思
期刊
关键词: 文化生产力;物质生产力;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价值创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摘 要: 物质生产力能够创造价值,文化生产力也能创造价值。文化生产力的价值创造是基于人的需要的变化而显现出来的,也是物质生产力价值创造的发展和延续,因此具有双重性特点,这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创新。文化生产力价值创造地位的突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物质生产力的物质价值创造和
期刊
关键词: 中西文化;礼仪之争;话语权;一元身份;近代化转型  摘 要: 始于明朝的“西学东渐”浪潮深刻地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发展。基于文化差异而引发的礼仪之争既体现了中西方话语权的冲突,更揭示了不同文明下的“身份之辩”。西方展示出一种相对开放的话语体系接受“多元”文化,而当时的中华帝国的话语体系则相对封闭,强调文化的“内在系统循环性”。在身份认同上,中西方均追求基于“一元身份”的“中心地位”,否认合作
期刊
关键词: 《地球是平的》;中国电影;民族性;普世性;世界文化  摘 要: 《地球是平的》为中国电影事业全球化创造了机遇,但也带来了挑战。中国电影“走出去”的瓶颈并不仅仅是产业化程度不够、影片内容表达狭隘、缺乏专门的译制机构和标准、版权发行不畅等问题,还在于思维上的偏差。中国电影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扬弃“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和“走向世界的中国电影要恪守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这两个策略和观念上的悖论,因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