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产力: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创新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文化生产力;物质生产力;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价值创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摘 要: 物质生产力能够创造价值,文化生产力也能创造价值。文化生产力的价值创造是基于人的需要的变化而显现出来的,也是物质生产力价值创造的发展和延续,因此具有双重性特点,这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创新。文化生产力价值创造地位的突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物质生产力的物质价值创造和文化生产力的精神文化价值创造具有了统一性,从而使人的需要、生产、创造的丰富性得到了真正展现,进而体现出社会主义价值创造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旨向。
  中图分类号: F0-0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4474(2012)06-0118-05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了“文化生产力”的概念,强调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于“文化生产力”的概念,学界大都认为是指具有一定智能和知识的劳动者运用所掌握的文化资源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一种能力。李德顺教授在2005年2月17日《光明日报》上发表的《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形成强大的文化生产力》一文就持这种观点。我们认为这样界定文化生产力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还不够全面,还必须要明确“文化生产力”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取向问题。目前,“以人为本”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即建设社会主义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只有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生产出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提供更多的文化服务,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求知、求美、求乐的欲望,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提高文化智力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的需要,才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力中的劳动能不能创造价值,文化生产力中的劳动是不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从事文化生产的劳动者是不是创造价值的劳动者?这正是文化生产力提出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必须要面对和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厘清这些问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于社会主义根本目标的实现也具有指导意义。
  一、文化生产力: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拓展 改革开放之初,发展社会生产力主要是为了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和物质需要问题,因此,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就成了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物质生产力有了明显提高,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们的收入逐步增加,恩格尔系数逐渐减小,中国人民基本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物质生活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人们的追求也由物质生活逐渐向精神生活倾斜。人们需求的变化,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表现为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的繁荣,而且还表现为文化产业的兴起。社会产业结构的重心也开始由第一、第二产业部门向第三产业部门和文化产业部门转移。
  孙大飞 文化生产力: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创新文化生产力的概念,正是为适应上述社会发展的变化而提出的,即文化生产力是在物质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而更多地关注文化、精神、心理上的需要,以及第三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兴起的背景下形成的。也就是说,文化生产力并不是一种孤立、静止的社会现象。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程看,文化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力是一种互融互动的关系。或者说,文化生产力是在物质生产力主导下产生且不断向前发展的一种社会生产力。
  正确认识文化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力的关系,是正确认识文化生产力价值创造问题的前提。文化生产力的价值创造是物质生产力价值创造的演化与发展。马克思在论述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关系时指出:“要研究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之间的关系,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本身不是当作一般范畴来考察,而是从一定的历史的形式来考察。……如果物质生产本身不从它的特殊的历史的形式来看,那就不可能理解与它相适应的精神生产的特征以及这两种生产的相互作用。”〔1〕
  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物质生产力价值创造的认识,已经突破了只有直接加工于劳动对象的“一线工人”的体力劳动才能够创造价值的藩篱。凡是与生产产品相关的劳动,包括科技工作者的科研劳动、经营管理者的管理劳动以及第三产业中的部分服务劳动,已都被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能够创造商品价值的生产性劳动了。“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2〕同马克思所处时代相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值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已经进一步加深,社会产业结构中生产劳动的链条也进一步拉长,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也逐渐由以体力劳动为主转变为以脑力劳动为主,生产力的价值创造也出现了新情况——文化生产力也加入了价值创造的行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价值创造问题,已不再仅仅局限于物质生产力领域,而是扩大到了非物质生产力即文化生产力领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创造中“总体工人”和“总体劳动”的概念又进一步地“扩大”了。文化生产力中的劳动,不但表现在第三产业中的部分服务行业和文化产业之中,而且还包括如文化事业等部分公共部门中的劳动。
  在社会生产力中,劳动者是最积极、最活跃和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1〕。在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抽象劳动、活劳动才能够创造价值。改革开放以来,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第一个突破,就是不再把脑力劳动排除在价值创造之外。抽象劳动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也就是人在商品生产劳动过程中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即活劳动。马克思说:“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的存在、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2〕文化生产力中的劳动者通过脑力劳动进行一系列的理性思维,揭示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性,能够提供直接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文化产品。“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2〕物质生产力中的脑力劳动能够创造价值,文化生产力中脑力劳动当然也能够创造价值。文化生产力的价值创造,不是指文化生产力中的科学理论、政治法律思想、宗教观念、道德观念、哲学、艺术等本身及其所依靠的物化生产资料能够创造价值,而是指文化生产力中劳动者的活劳动具有价值创造的功能。文化生产力中的劳动能够创造商品价值,这种劳动同样是商品价值创造的生产性劳动,从事文化生产的劳动者同样是商品价值创造的劳动者。   只有抽象劳动、活劳动能够创造商品价值,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般规定。更进一步讲,抽象劳动、活劳动创造的价值不是“物”——它不包含任何一个物质原子,而是通过商品体这种物表现出来的一种人与人的关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人与人的关系,是通过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表现出来的。不仅物质商品价值创造体现了一种雇佣劳动和资本的关系,而且文化商品价值创造也体现了这种关系。马克思之所以认为,弥尔顿并不是为书商提供工厂式劳动的作家,就是因为他没有加入到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之中;相反,作家在书商指示下编写书籍则体现了雇佣劳动关系,“因为他的产品从一开始就从属于资本,只是为了增加资本的价值才完成的”〔1〕。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不仅一切物质生产,而且一切文化生产和流通都必须从属于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和利润的目的——尽可能多地榨取剩余价值,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3〕,而文化对于人的发展的功能,相对于资本价值增值这一首要目的来说则成为第二位的了。
  社会主义文化生产的目的不从属于资本,而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要“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而这就是社会主义文化生产不同于资本主义文化生产的根本点。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是社会主义生产及其价值创造的根本原则。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文化生产力的价值创造也需要市场机制,需要通过市场机制来进行资源配置。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会体现出一种纯粹的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原因在于:其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主要分配方式;其二,政府在社会主义劳动者共同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再分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政府还承担着同非公有制企业进行合作沟通和帮助调节劳资矛盾的职责。
  二、双重性:文化生产力及其价值创造的特点 文化生产力的价值创造,一方面不会完全脱离物质生产力价值创造而存在;但另一方面,隶属于精神文化价值领域的文化生产力的价值创造,毕竟不同于隶属于物质价值领域的物质生产力的价值创造。也就是说,文化生产力的价值创造既具有物质生产力价值创造的特点,又具有自身的属性。文化生产力价值创造的双重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力及其创造的价值,同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精神文化生产是一种复杂劳动,其在相同的劳动时间内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第二,从文化生产力中的生产资料来看,既包括物质性的也包括精神性的资料。如高科技的现代科学实验室的仪器、现代科研和教学的各种设备,新闻出版机构的现代印刷设备,图书馆、书店、剧院、音乐厅等的先进文化设施等,都是精神文化生产的物质资料,可以称为物质性的精神生产资料;而精神性生产资料则是历史上长期积累的思想文化成果,经过不断的学习继承,成为后来精神文化生产的重要工具。精神文化生产的对象,既可以是物质对象,也可以是思想文化对象。如自然科学所反映的自然界的事物、现象及其规律,以及文学艺术通过典型化的形象所再现的社会生活等,都是精神文化生产的物质客体;至于思想文化对象,有些是直接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如各种调查报告和数据等的经验材料,有些是长期积累流传下来的各种典籍、著作、资料等。
  第三,从文化生产力所创造的产品来看,既有有形产品,也有无形产品。无形产品是文化生产中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的内容,而有形产品则是文化生产内容的物质载体。“一切艺术和科学的产品,书籍、绘画、雕塑等等,只要它们表现为物,就都包括在这些物质产品中。”〔1〕如科学专著、小说或剧本本身是有形产品,而其所表现的内容则是无形产品。或者说,精神文化劳动所创造的使用价值,并不是以该物的使用价值本身来直接呈现,而是以理论、知识、信息、文字、图案等人类意识的产物为内容,通过使用价值的物质载体来表现。可见精神文化生产劳动的使用价值具有无形性,文化生产力创造的使用价值具有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特征。
  第四,从文化生产力创造的价值量来看,这个价值量既离不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更取决于精神文化产品生产者的个人时间。由于精神文化产品具有原创性、唯一性和垄断性,因而就不存在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与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创造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问题。所以,精神文化产品生产者的个人时间就成为决定精神文化产品价值量的主要因素了。
  最后,文化产品的价值实现,主要是看其是否具有原创性,是否为社会所接受,其原创性愈大,价值实现的程度愈高,获得的收入就多,反之亦然。“一切精神的或物质的东西都变成交换价值并到市场去寻找最符合它的真正价值的评价”〔1〕。
  文化生产力的提出,不仅延伸和拓展了生产力价值创造领域的范围,而且深化了生产力价值创造的内涵,这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创新。但是,仅仅指出这一点是不够的,因为这并不能全面显示文化生产力价值创造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价值创造总体上表现为物质生产力的物质价值创造和文化生产力的精神文化价值创造的统一,这种统一性使人的需要、生产、创造的丰富性得到了真正展现,进而体现出社会主义价值创造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旨向。
  三、社会主义价值创造的特点及旨归 改革开放之初,国家主要应解决的是人们的温饱和物质需要问题,所以,更强调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价值创造的重要性。随着人民群众物质需要的基本满足和精神文化需要的凸显,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价值创造也就逐渐转向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和精神文化价值创造。文化生产力发展和价值创造地位的显现,使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价值创造表现为物质价值和精神文化价值的统一。这也就实现了马克思所说的人类历史上的“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4〕的突破。
  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看,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一直处于一种非平衡的发展状态。在古代社会,正如希腊一样都曾有过非常辉煌的艺术创造时期,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绝不可能留恋具有“原始的丰富”〔5〕、“显得崇高得多”〔6〕的古代社会,也不可能永远停留在虽然创造了巨大财富,但却是以牺牲人的发展为代价的、片面的、单调的、畸形的“鄙俗的”〔6〕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而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体制中进行的,其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利润,而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的社会生活水平。因此,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才能形成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平衡关系。在这种状况下,物质生产力的物质价值创造和文化生产力的精神文化价值创造才形成了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使社会的价值创造越来越体现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人性化追求的旨向,因为人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体现在丰富的精神生活追求上。人的生活需要的层次性表明,人在物质需要基本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人的需要层次的递增,就是对精神文化需要程度的不断增加;人的需要层次越高,其所包含的精神文化的成分就越多,物质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也就愈加趋于相对平衡。满足这种需要的生产机制这也就更具有丰富性,这种丰富性又促使人越来越趋向于全面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物质价值创造和精神文化价值创造的统一是社会主义价值创造的总表现,是社会主义价值创造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优越性的体现。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完全是为了追求利润和剩余价值,这种为了追求利润和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势必会刺激人的欲望无限膨胀,形成唯利主义的利益观。丹尼尔·贝尔认为:“资产阶级社会与众不同的特征是,他所要满足的不是需要,而是欲求。欲求超过了生理本能,进入心理层次,它因而是无限的要求。”〔7〕对物质财富的贪婪和追逐,势必会侵蚀和破坏人们对人生存发展的价值和意义的追求。而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则“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不是为了剥削。……资本主义无论如何不能摆脱百万富翁的超级利润”〔8〕。所以,也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物质价值创造和精神文化价值创造才有可能形成一种携手并进的状态,也才有可能形成一种“义利”统一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创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关系,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个国家和民族,而是跃出国家和民族疆域的界限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9〕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世界性表现得更为突出,物质生产力的物质价值创造和文化生产力的精神文化价值创造的世界性也愈加复杂,社会主义价值创造的优越性对于世界历史未来发展的意义也愈加明显。
  从当前中国社会发展来看,精神文化需求已成为当前人民群众消费增长的热点,因此,精神文化价值创造成为社会主义价值创造的重要部分。而体现占主导地位的阶级或集团的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和社会理想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则是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多元化的趋势下,它是引导人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航标。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10〕。胡锦涛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指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但是“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1〕来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让更多的精神文化劳动者创造出大量的精神文化产品和财富,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以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任务。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 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6,75,432,165,16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56,190,5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7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86,487.
  〔7〕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蒲 隆,任晓晋,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68.
  〔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7.
  〔9〕马克思恩格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6.
  〔1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11025)〔20120322〕.http://www.gov.cn/jrzg/2011-10/25/content_1978202.htm.
其他文献
摘要:世界各地的证券市场,特别是中国股票市场中股价联动现象明显,这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国内外众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而从个股层面以及市场层面探讨投资者情绪对中国证券市场股价联动的影响,发现:(1)中国证券市场中存在显著的股价联动效应,(2)投资者情绪对股价联动现象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3)个股层面的投资者情绪变量对股价联动的影响大于市场层面综合情绪变量,(4)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投资者情
期刊
摘要:在当前信任缺失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内的信任危机也日益凸显。基于能力和品质的视角,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当前大学生对高校教师信任状况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发现:大学生对高校教师的信任水平处于中等偏上,信任缺失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能力、责任感和职业观等方面。为提高大学生对高校教师的信任水平,建议从构建和谐的师生互动平台、实行教师退出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高等教育;师生关系;信任
期刊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组织公民行为;组织微观环境  摘要:假设高校辅导员组织公民行为与组织微观环境具有一定的关联性,通过调查问卷获得数据,并使用SPSS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了工作环境特征、工作特征、工作压力、情感承诺、绩效管理、人口统计学变量及组织特征变量等因素对高校辅导员组织公民行为存在着影响。因此,通过优化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环境、提升其职业价值感、进行高校辅导员组织结构再造等
期刊
关键词:企业安全文化;安全行为;过度自信;企业文化;安全生产;安全事故;建筑企业  摘要:企业安全生产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以建筑企业员工安全管理的调查数据为基础,考察过度自信在安全文化与安全服从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对安全服从行为存在显著正向作用,而对过度自信存在显著负向作用;过度自信对安全服从行为具有显著负向作用,且它在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
期刊
关键词: 《乐府诗集》;播掿;薄落;落魄;“落”字族;叠韵联绵词  摘 要: “播掿”一词仅见于《乐府诗集》,前贤对其有不同的解释。“播掿”应为“薄落”的音变体,其衍生方式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由单音词“落”衍音产生叠韵联绵词“薄落”,再由“薄落”音转为“播掿”。“播掿”义犹“落魄”,状处境衰落失意之貌,属于“落”字族叠韵联绵词。  中图分类号: H031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447
期刊
在一声声“自私”“愚蠢”的批评声中,女孩为自己悲惨的人生经历哽咽;在一句句无私真诚的建议声中,女孩为自己未来的希望鼓足精神。  人们对于自己生命的抉择往往不来源于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更多的是取决于客观社会环境里的人或事,这就要求我们做一个真诚的“路人”。  冷眼无情酿造生命悲剧。冷眼无情反映的是一种内心深处无助的彷徨,而这种彷徨把他人的生命轨迹与无底深渊联系在了一起。这种残酷言语是一种助推器,身处逆
期刊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金陵十三钗》;历史诗学;美学创意  摘 要: 张艺谋新近导演的电影《金陵十三钗》是记录南京大屠杀史事的上乘之作,它不但回归历史再现了个体经历死亡的现场感受,而且超越现实传递了民族理解生命的价值认同,可谓启迪未来、建构人类表现苦难的历史诗学,体现出在生命的叩问中反思灾难的美学创意。  中图分类号: J905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4474(2012)06-00
期刊
《论共和国》分六卷,卷一从人应该参与政治讲起,阐述三种政体观君主、贵族、平民,并提出混合政体最佳;卷二以罗马政体的发展历史论证混合政体最为优越;卷三讲如何协调智慧与公正;卷四讲的则是国家存续的文化基础;卷五讲的是优秀的政治家;卷六讲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政体形式。我个人认为本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卷一~二最为重要论述混合政体何以是最佳政体,卷三~六讲的是政体的维系运营。  一、混合
期刊
人生要尽全力度过每一关,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可轻言放弃。巴尔扎克说过,“不幸,是天才的进升阶梯,信徒的洗礼之水,弱者的无底深渊”。风雨过后,眼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走出荆棘,前面就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登上山顶,脚下便是积翠如云的空蒙山色。  那年,我17岁,父亲带着家里仅有的5万元钱和15万元贷款去了湖南张家界。不久,父亲就承包了一家宾馆,由于在火车站旁边,所以生意还算兴隆。可惜好景不长,营
期刊
窗外,雨还在淅沥飘落着,攀过墙头的邻家枝条探出的几鼓花苞是如此的怜人,恍然间才意识到原来已是立春。和往常一样,家乡的早春没有银屏里素裹万物的冰霜,更没有南国人翘首期待的漫山白雪,有的只是一种忍受冬末春初的湿冷以及温存炭火前的片刻安宁。时间长了,便不由得隐约觉察到若隐若现的炭火里深藏着某种气息,随着噗嗤的火苗裹携着围坐者的心事。至于围坐者,大都没有言语、没有表情,只顾静定地弥漫着自己或温暖或湿冷的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