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习与双向赋能: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基于一个易地搬迁社区的案例研究

来源 :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20051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区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从组织学习与赋能理论出发,发现易地搬迁社区正在走向一种契合基层治理实际的现代化之路.在治理压力与治理能力的非均衡状态下基层政策企业家发挥着组织学习的“催化剂”作用.党组织和基层政府通过“党群共治”与“权能归位”方式实现向社会力量的正向赋能,而社会力量的提前进场避免了行政力量的直接介入,引导社区治理型社会资本的生成并实现向行政力量的反向赋能.由此构建了多元共建、协商共治、成果共享的易地搬迁社区治理格局.组织学习与双向赋能实现了易地搬迁社区的治理有效,成为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的一种可能路径.
其他文献
近年来,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紧紧围绕“湾区枢纽、万象罗湖”发展定位,在培育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上不断取得突破和进展,涌现出丰富多样的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成功实践,凸显了社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强大活力.
期刊
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人民富裕程度的质和量的统一体.从“质”上讲,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态等需要都得到满足、每个人都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社会形态.从“量”上说,共同富裕是社会财富“总量”与“个量”目标的有机统一,这个“量”又是动态的、相对的,其不同历史时期“量”的标准具有历史阶段的发展进步性.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分阶段分梯次持续推动共同富裕在
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疆域面积第一的大国.但是,在春秋战国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楚国总是只能扮演“国际”战略大棋局中的老二角色.春秋时期,它不竞于齐、晋,而到了战国时期,则又先后受魏、秦的压制.rn造成这种局面,有多个复杂的原因.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楚国内部的政治建设明显落后于其他重要的诸侯国,突出表现为留不住自己的优秀人才,这成为其崛起壮大过程中的最大瓶颈.所谓“虽楚有才,晋实用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例如,楚军在鄢陵之战中遭遇惨败,重要原因之一,乃是楚国叛臣苗贲皇积极替晋厉公出谋划策,将楚军内
期刊
党内法规的调整对象是党内关系,该对象在范围上并不包括党外关系.党内法规对党内关系的调整具有“由内及外”的特点,无论在对党内不同主体调整的优先性上,还是在调整效果上,抑或在调整的内容及调整方法运用的顺序上,党内法规对党内关系的调整都体现了“由内及外”的鲜明特点.党内法规调整党内关系“由内及外”的特点决定了党在运用党内法规调整党内关系过程中必须狠抓党内“关键少数”,必须充分实现法规调整效能,且必须强化对广大党员思想的调整,以此实现党内法规对党内关系的科学调整、高效调整以及全面调整.
实现技术治理在城市社区的社会化运作需要进一步理解新兴社交与技术治理的关系.事实上,城市社区新兴社交对技术治理的驱动存在着加强人与技术之间相互联系的因果依赖关系,主要表征为社区居民通过各类新兴社交工具强化自身与技术治理制度和实践的联系,以主体化过程驱动着技术治理.一方面,由内容生产和内容分发构成的内容供应以及由关系沉淀和关系转化演绎的关系链接成为城市社区新兴社交驱动技术治理的主要力量;另一方面,当社区居民致力于以新兴社交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进行自主衔接时,圈子化内循环和社交共享成为城市社区新兴社交驱动技术治
道德深受其所在社会场景的影响,并“活”在与社会场景持续不断的互动中.现代信息技术参与伦理道德实践的方式是渗透进社会.信息技术通过改变人的生活方式,深化社会场景适配,改变社会关系,以重塑社会互动形式与文化,进而重塑人的道德行为模式,并将道德带进一个新的界面.换言之,信息技术不仅充当中介工具的角色,也是伦理道德发展的新入局者.它造就了技术与人的道德发展相互嵌入、相互映照的崭新社会场景.我们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科学勘察与现实建构,意在让多重交织的社会场景无缝衔接,确立与构建公民道德建设的崭新社会场景,拓展现代公民
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是新时代中国政治学发展的内在要求,田野政治学是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的积极探索,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田野政治学是田野调查方法与中国政治学长期交互融合的产物,其建构过程经历了从规范研究到田野调查的视角转换、田野调查方法的自觉意识形成以及基于田野调查的理论自觉萌生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彼此接续,并最终形成了田野政治学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治学研究路径.从田野政治学的构建过程来看,中国特色政治学的产生和发展既需要以政治实践和政治现象为牵引,也有赖于方法与学科之间的持续互动,并最终以更具解释力的
发展好传统村落是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从调查来看,传统村落的振兴出现资本逻辑与文化逻辑两条主线.资本逻辑在带来经济利益时可能会僭越传统村落空间生产的最终目标,与文化逻辑相背离,造成传统村落物质空间的建设性破坏、精神空间的内生性衰弱和社会空间的消费性解构.这就需要文化逻辑来抑制资本逻辑的消极效应.因而传统村落的改造、发展及其现代化治理,需要将资本逻辑与文化逻辑融入传统村落的社会生活场景.这种融合是突破传统村落空间生产悖论与治理困境的关键,因为社会生活的传统劳动精神可以超越利润极化、回应村落美好生活,传统伦
新时代容错机制的制度构建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完善容错机制对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然而,基层治理实践中权责不清、管理失序等现实梗阻导致容错机制处于低效运转状态,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与制度效能.基于避责的视角重新审视容错机制低效运转的生成逻辑,发现避责与容错机制之间存在内在关联.一方面,容错机制的低效运转容易滋生主动避责与被动避责两种行为类型;另一方面,避责行为对容错机制产生负面效应,使容错机制容易成为避责的工具.为此,抑制避责行为是防止容错机制低效运转的重要手段,需从培
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爱国心切的华罗庚谢绝好友挽留,从英国剑桥大学毅然回国,1938年到达已搬迁到昆明的西南联大.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候,他在这里度过了近8年的时光.发表20多篇论文,完成两部数学史上的经典专著,在自守函数和矩阵几何研究上开辟新的领域,培养了王湘浩、钟开莱、王宪钟、朱德祥等几十位新中国院士或著名学者,并和闻一多、俞大维结下深厚友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