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课堂意外让语文课绽放精彩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mel16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其间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不拘泥于预案,凭借自己的智慧,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将教师的预设和学生的生成有机融合在一起,在预设中生成,在生成中变化,让一次次“意外”呈现出诗一般的美丽光芒。
  一、于“课堂意外”处巧妙转化
  如《背影》一文中,“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教者提问.父亲怎样“爬上月台”的?“爬”这个动作分解成了几个动作?这种写法叫什么?”这里重点是“细节描写”。教者接着引导,“什么是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你能否举出细节描写的例子?”学生这时茫然一片。教者正准备讲解时,意外发生了教室外边突然传来一声“报告”,有一名学生推门而入,恰又撞掉了同学的书本。不巧的是撞的人和丢书的人几乎同时低头捡书,又撞了个满怀。这时,同学们哈哈大笑起来。
  看到这个情形,教者灵机一动,微笑着告诉学生,“刚才精彩的一幕,谁能把进门同学的动作分解一下?”学生顿时哗然,这个太简单了。“叫、推、跑、低头、撞”等,一个个词如珍珠般跳出来。教者又趁热打铁,“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词,与《背影》中父亲的动作一样,都是细节性的动作,请大家用生动的语言将刚才的一幕描写下来。”于是同学们很快进入了角色,一段段精彩的语言跃然纸上。
  课堂教学是人的教学,人是活泼的、开放的、有差异的,教师手握的是已知的教材,面对的永远是学生未知的答案,课堂随时都会有“意外”。若教师能够随机应变,将一些无法预测的内容艺术化地及时转化,利用课堂动态生成资源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二、于“课堂意外”处巧妙利用
  如《济南的冬天》一课,教者说,老舍满怀深情的写下了这篇文章,正是源于老舍对济南的热爱。下面请同学们象老舍一样怀着对济南的热爱把文章朗读一遍。教者问,你喜欢济南的冬天吗?有同学说喜欢,可有同学说不喜欢。对于反对的声音我想置之不理,因为我下面的目标是要进行美言文赏析。但冷静一想,我何不听一听,说不定有所收获。经过教者的认真倾听,得知学生不喜欢的原因是对济南不熟,更谈不上喜欢。怎么办呢?
  老舍先生是语言大师,济南的山水的在大师的笔下充满了诗情画意,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对于描写优美的句子,学生基本能找出来,而且对于修辞的运用也适合学生的口味。赏析完之后,教者乘胜追击,“刚才有同学说不喜欢济南,那你喜欢哪儿?下面拿起你的笔,仿照大师的写法,写一写你喜欢的地方。”学生顿时兴趣盎然,纷纷动起手来。
  课堂中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是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随机生成的,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基础,学生的兴趣也就随之而来,这堂课就是在学生的牵引下变成了一堂练笔课,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而“花不开”和“柳成荫”的关键就在于巧妙地利用了“课堂意外”,使课堂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三、于“课堂意外”处巧妙探究
  如《十三岁的际遇》一课,有学生提出:“书中说‘当我在图书馆里一排一排落上了些许灰尘的书架间徜徉……’,为什么图书馆的书会有灰尘,难道没人打扫吗7,这个问题教者在备课的时候没有注意到,但很想听听学生们的看法。于是,教者因势利导,把问题又抛给了学生,“老师现在请同学们来思考一下,是不是真的没人打扫?”全班同学有说:“学校里没有打扫卫生的人”.有说:“不是那样的,大学里怎么可能没有人打扫呢,我想作者那样写是想从侧面说明图书馆很大,书很多”:有说:“我觉得应该是喜欢读这类书的人很少吧”……
  学生们在不停地回答着。我说:“同学们分析得不错,大学里的图书馆很大,书也很多。文中说‘落上了些许灰尘’,说明灰积得多不多?”“不多”学生答。“好,既然不是厚厚的一层灰,那说明平时有没有人打扫?”,“有”!“所以可以排除学校里没有清洁工的说法。落了些许灰尘,还说明这些书很少被人翻阅。老师在前面就已经交代过了,北大的图书馆很大,藏书400多万册,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目啊,学生人数与之更无法对比了。所以,很多书都未曾被翻过就不足为奇了。还有一种情况,大学里研究的领域很宽泛,也许某些领域属于‘冷门’,研究的人少,自然书被翻看得的次数就少了。作者在文中這样说,老师觉得她并没有刻意安排,只是对大学图书馆情况的自然描述而已。当然,大家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
  这堂课给我的启示是不要怕学生有问题,应该给与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放飞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
  四、于“课堂意外”处巧妙发挥
  如《紫藤萝瀑布》一文,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创作背景离现在的学生很遥远,但是只有联系创作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单凭老师的讲解,学生是不能深刻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的。于是我采用了“质疑法”,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有的同学认为,面对小弟的绝症而有“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有些不合情理,这使我始料未及。这时我设计了一个发挥学生想象力的题目.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你会怎样?有个女生说:“我会非常沉痛。”另一女生说:“赏花时可能轻松,过后又会非常难过。”这时有个同学说:“你们的境界太低了。”于是有了一番“高谈阔论”,是关于生和死的,于是有了一番热烈的讨论。
  至此,学生明确了作者表达的感情是含蓄的,并不是感情不深不真。在自然明确了主旨“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之后,又有一番对“无止境”的质疑。为了化解难度,我引入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生命是短暂的,又是永恒的。有的同学想起了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的同学自然地想到了保尔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有的发言很有创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只要我们善于捕捉课堂细节,巧妙转化课堂矛盾,定能在一个个“课堂意外”处,动态生成精彩的篇章!
其他文献
从教多年,感悟良多。今天的学生学习更加不易,整天泡在书山题海里,面对的是家长、老师和社会殷切的期望,同窗学友之间激烈的竞争,难怪今天很多人都抱怨学生负担越来越重,减负,减负,越减越多。学习科目越来越多,作业也多,小考连着大考,学生能不累吗?在这种学习压力下,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明显下降了。面对这种情形,我们该怎么办?我想,关键是要向45分钟的课堂要效率,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成为我要学习的主动者,而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和鉴赏能力。然而在诗歌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无法起到良好的效果,学生难以透彻地领悟诗歌的思想。对此,教师可以在诗歌教学中运用微课教学,通过微课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内容,提高诗歌教学的有效性。  一、运用微课教学,有效导入课堂  在诗歌教学中,顺利地导入课堂是很重要的,由于诗歌描绘的内容大多和学生的实
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尝试中获得  现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的课程性质做了这样的阐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
语文教学历来重视读写结合,虽然二者各有侧重,阅读侧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及鉴赏能力,而写作侧重培养表达能力,但二者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阅读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可以陶冶学生情操,还可以学习写作技巧,积累写作素材,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而学生在巧用教材提高写作能力的同时又会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深化情感的体验。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探讨如何巧妙利用语文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一、选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在电子胃镜和胃B超的配合下,61例患者服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每日1剂,15d为1疗程。结果:61例中,症状基本消失者45例,明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然而在当下,学生的生活相当贫乏,要么生活在应试教育阴影下,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注于学科知识的学习;要么偷偷地玩游戏,生活在虚拟的世界里。真正自主的课余生活,尤其是个性化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严重缺乏。学生写作文只好胡编乱造。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热情就逐渐降低,作文课成了学生最讨厌的课程,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有没有一种方式让学生喜欢写
在中国很多农村地区,有着许多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他们的父母由于常年在外务工,不能经常回家陪自己的孩子。由于这些孩子所处的地区交通不发达,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也都比较落后,怎样让这些留守儿童的生活更加丰富,填补父母不在身边的空虚感成为了很多人的研究对象。学习语文可以让这些儿童从文字中感受情感,开拓眼界。因此本文将分析如何利用语文教学,拓展留守儿童的视野,抚慰他们的心灵。  一、留守儿童特殊性格与心理形成
初中古诗文教学当属于起步积累阶段,不宜拔高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这一学段古诗文的教学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依据《课程标准》分解课程目标,依据学情制定合理的阶段目标及课时目标,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起学生较高的古诗文学习素养与能力。  古诗文学习素养的培养形成,需要教师对学习目标有准确清晰的引领。依据教学实
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一项较为困难的教学内容。很多高中语文教师都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如何提高非常重视,而将“三主思想”与高中作文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一、“三主思想”的概念  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的“三主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可以如此解析:“学生为主体”是处于第一位的教育理念,它要求教师在进入教学过程之前,首先要确认学生是学习、认知和发展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