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为学生自主发展和将来适应社会奠定基础;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创造性劳动奠定基础;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分享精神,为他们在社会性的群体中适应和发展做准备。
【关键词】高中化学自主合作与探究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由此可见,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是高中化学新课程所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当前,新一轮课改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为适应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率,现将自己粗浅的认识和进行探索中的一些做法回顾如下。
一、探究是关键,合作学习既是手段更是目的,两者有机结合于课堂教学中
自主探究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合作学习是自主探究的发展。没有自主学习和探究过程对所学内容的初步感知,合作学习将无从谈起,只有掌握了基本的已知的知识,找出未知的新知识和疑难的问题,才能有的放矢的合作交流,提问、答疑、研究、探讨才有目的而且高效;合作学习使学习的知识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巩固和完善,同学们的交流、教师的点拨等合作学习形式是对自主探究学习的综合、补充和升华,会使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并达到相对完美的程度。探究从问题而来,问题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并贯穿于学习的始终,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同时学习过程也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又通过学习来生成新的问题。为了发现并解决学生众多的问题,此时的合作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进行有效的思考,解决具体问题,实现有效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若能将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融为一体,将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指出: 重复、单调的学习刺激容易使大脑疲劳,难以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生动活泼、灵活变化的学习情境则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新鲜感,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美国《科学》教材主编劳伦斯教授指出:“教学就是要通过情境在学生的头脑中引起认识的兴奋,产生认知的冲突,形成思维的爆炸,进而引发学生的认知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就如同在平静的水面上投进了一块石头,激起圈圈涟漪。”创设教学情境,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深化学生的探究意识,是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的最好形式之一。课堂上应精心设计疑问,创设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学习情境。如在讲原电池时,安排一个“水果实验”,当学生看到苹果能够导电,立即振奋精神,兴趣倍增,此时再设置疑问:苹果为什么能够导电?产生电流的条件是什么?在他们急于想知道原因的条件下,因势利导,接着做原电池实验,讲原理,学生听得认真仔细,兴趣浓厚。
三、贯彻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
“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杜威的教育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做中学”。知识不是通过简单记忆,而是通过学生的参与、感悟、交往、实践、猜想、探究、归纳等活动获取。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因此化学教学要重在“做”,只有学生亲自做了,亲身经历了,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化学教学强调从过程当中获取能力和动手的经历,以此发展学生在面对自然现象时能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出答案的能力。
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它的基本过程是:
①收集有关的资料(利用查阅课本、各种直观教具、网络资源、多媒体技术等搜集有关的信息资料)。
②分析、研究、讨论、交流、归纳有关材料。
③通过验证或讨论发现问题的规律性,得出结论。
例如学习“二氧化硫”时,让学生阅读材料,归纳物理性质。通过二氧化硫溶解性实验(学生做)、系列性质实验(学生完成实验:二氧化硫分别通入到紫色石蕊溶液、氢氧化钙溶液、品红溶液),提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如:二氧化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有什么变化?是什么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发生了这样的变化?什么使品红褪色了,加热后为什么又恢复原来的颜色?让学生去探究,发现规律性,归纳总结结论。
四、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的意识
演示实验中实验者是教师,而认识的主体是学生,认识的客体是实验对象,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不发生直接联系,教师通过实验操作,再现实验现象,为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搭起认识的桥梁。这虽能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概念和理解化学之间的规律,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若将某些操作简易、现象明显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认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索性。由于受认识水平和实验能力的制约,学生在实验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实验疑难,这必然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或对教材中结论的挑战,“思”源于“疑”,质疑激活创造性思维。如在“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教学中,利用事先准备好的仪器、药品。首先将学生分组,讲述实验的内容和目的。让学生自己设计探究na2co3和nahco3性质的异同的方案,再由各组代表阐述方案,师生共同讨论。可行的给予肯定;不可行的给予指导改进,当然不可一棒子打死。在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实验、观察、分析、推理、探索,归纳总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异同,并完成实验表格,通过自己的精心准备和设计,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了创新意识,体现“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思考;给他们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耕耘”的教学思想。
总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目前学生总是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高中化学自主合作与探究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由此可见,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是高中化学新课程所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当前,新一轮课改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为适应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率,现将自己粗浅的认识和进行探索中的一些做法回顾如下。
一、探究是关键,合作学习既是手段更是目的,两者有机结合于课堂教学中
自主探究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合作学习是自主探究的发展。没有自主学习和探究过程对所学内容的初步感知,合作学习将无从谈起,只有掌握了基本的已知的知识,找出未知的新知识和疑难的问题,才能有的放矢的合作交流,提问、答疑、研究、探讨才有目的而且高效;合作学习使学习的知识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巩固和完善,同学们的交流、教师的点拨等合作学习形式是对自主探究学习的综合、补充和升华,会使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并达到相对完美的程度。探究从问题而来,问题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并贯穿于学习的始终,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同时学习过程也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又通过学习来生成新的问题。为了发现并解决学生众多的问题,此时的合作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进行有效的思考,解决具体问题,实现有效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若能将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融为一体,将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指出: 重复、单调的学习刺激容易使大脑疲劳,难以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生动活泼、灵活变化的学习情境则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新鲜感,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美国《科学》教材主编劳伦斯教授指出:“教学就是要通过情境在学生的头脑中引起认识的兴奋,产生认知的冲突,形成思维的爆炸,进而引发学生的认知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就如同在平静的水面上投进了一块石头,激起圈圈涟漪。”创设教学情境,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深化学生的探究意识,是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的最好形式之一。课堂上应精心设计疑问,创设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学习情境。如在讲原电池时,安排一个“水果实验”,当学生看到苹果能够导电,立即振奋精神,兴趣倍增,此时再设置疑问:苹果为什么能够导电?产生电流的条件是什么?在他们急于想知道原因的条件下,因势利导,接着做原电池实验,讲原理,学生听得认真仔细,兴趣浓厚。
三、贯彻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
“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杜威的教育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做中学”。知识不是通过简单记忆,而是通过学生的参与、感悟、交往、实践、猜想、探究、归纳等活动获取。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因此化学教学要重在“做”,只有学生亲自做了,亲身经历了,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化学教学强调从过程当中获取能力和动手的经历,以此发展学生在面对自然现象时能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出答案的能力。
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它的基本过程是:
①收集有关的资料(利用查阅课本、各种直观教具、网络资源、多媒体技术等搜集有关的信息资料)。
②分析、研究、讨论、交流、归纳有关材料。
③通过验证或讨论发现问题的规律性,得出结论。
例如学习“二氧化硫”时,让学生阅读材料,归纳物理性质。通过二氧化硫溶解性实验(学生做)、系列性质实验(学生完成实验:二氧化硫分别通入到紫色石蕊溶液、氢氧化钙溶液、品红溶液),提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如:二氧化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有什么变化?是什么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发生了这样的变化?什么使品红褪色了,加热后为什么又恢复原来的颜色?让学生去探究,发现规律性,归纳总结结论。
四、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的意识
演示实验中实验者是教师,而认识的主体是学生,认识的客体是实验对象,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不发生直接联系,教师通过实验操作,再现实验现象,为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搭起认识的桥梁。这虽能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概念和理解化学之间的规律,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若将某些操作简易、现象明显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认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索性。由于受认识水平和实验能力的制约,学生在实验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实验疑难,这必然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或对教材中结论的挑战,“思”源于“疑”,质疑激活创造性思维。如在“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教学中,利用事先准备好的仪器、药品。首先将学生分组,讲述实验的内容和目的。让学生自己设计探究na2co3和nahco3性质的异同的方案,再由各组代表阐述方案,师生共同讨论。可行的给予肯定;不可行的给予指导改进,当然不可一棒子打死。在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实验、观察、分析、推理、探索,归纳总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异同,并完成实验表格,通过自己的精心准备和设计,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了创新意识,体现“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思考;给他们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耕耘”的教学思想。
总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目前学生总是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