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是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本文主要就高等职业院校中国际贸易实务课堂教学如何开展职业素质教育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职业素质教育;课堂教学;高职
职业素质(Professional Quality)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等)。一般说来,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较高技术理论水平和较强开发能力,能够学习和运用高新技术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产经营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能熟练掌握某一特定职业技术,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老师与学生接触的主要场所。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应该充分认识职业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把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始终,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 运用案例教学法,把学生带入模拟的企业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其中案例教学法就是非常适合国际贸易课程的一种。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把经过筛选、组织的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典型事实与材料引入到课堂中来,这是一种理论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内容繁杂枯燥又无规律可循。通过案例教学,带领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讨论和分析,将真实情景展示于学生面前,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平台,从中总结一些经验和教训,使一些看起来复杂的理论知识为学生理解掌握,且印象深刻。
例如,在讲解CFR贸易术语时,教师一直强调卖方及时发出装船通知的重要性,而学生却难以准确理解。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在教学中用案例加以说明,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我们还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案例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很容易把自己学生的角色转换成案例中某公司的业务员的角色。这对于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 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高职教育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注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种开阔的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做到自身的思维开阔,并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对诸多相互联系的问题进行思考、总结,锻炼其自主思维能力,从实质上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品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独立性思维品质,二是发散性思维品质,三是具有较强的想象力。从事经贸活动需要很强的创造力,创造能力是国际贸易人才各项能力的核心。因此,在国际贸易课程的课堂上,变教师主动讲为学生主动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二、 设置仿真实训,加强学生就业体验
通过建立模拟试训室,在试训平台设立虚拟企业。以交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具体的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了解业务函电的草拟、商品价格核算、交易条件磋商、买卖合同签订、信用证审核与修改、出口货物订舱、报验、通关、投保,以及贸易单据制作及审核等主要业务板块,通过大量的仿真练习,让学生真正体验实际的外贸业务操作过程和技巧。使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前,就能亲身去体验社会,亲自了解社会,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对政府职能部门包括海关、检验检疫局、港务局等也可以得到更多的了解。
三、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需求
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是高素质、高技能的一线操作者。跟企业紧密联系,了解企业需求,才能真正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用人的无缝对接。专业教学与企业需求接轨,是职业院校发展趋势与企业用人需求的必然选择。因此,作为专业老师,应该经常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对于国际贸易人才的最新需求,并把这些需求贯穿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企业所需人才,使学生能更好地就业。
四、 实践终身教育理念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把终身教育理论作为本国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一些国家还制定了《终身教育法》。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校学习期间就形成足够其一生享用的知识是不可能的。因此,课堂教学就不仅仅是针对职业岗位的“必需、够用”,而应该为个人的终身教育及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在21世纪的竞技场上,人才素质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职业素质教育则是当务之急。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要作相应的改革,使职业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曹稳.高等职业教育的困境[J].中国人民报刊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02(3).
[2]王冉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之创新[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2).
[3]苗红.关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经济师,2005(9).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职业素质教育;课堂教学;高职
职业素质(Professional Quality)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等)。一般说来,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较高技术理论水平和较强开发能力,能够学习和运用高新技术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产经营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能熟练掌握某一特定职业技术,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老师与学生接触的主要场所。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应该充分认识职业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把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始终,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 运用案例教学法,把学生带入模拟的企业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其中案例教学法就是非常适合国际贸易课程的一种。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把经过筛选、组织的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典型事实与材料引入到课堂中来,这是一种理论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内容繁杂枯燥又无规律可循。通过案例教学,带领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讨论和分析,将真实情景展示于学生面前,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平台,从中总结一些经验和教训,使一些看起来复杂的理论知识为学生理解掌握,且印象深刻。
例如,在讲解CFR贸易术语时,教师一直强调卖方及时发出装船通知的重要性,而学生却难以准确理解。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在教学中用案例加以说明,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我们还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案例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很容易把自己学生的角色转换成案例中某公司的业务员的角色。这对于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 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高职教育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注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种开阔的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做到自身的思维开阔,并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对诸多相互联系的问题进行思考、总结,锻炼其自主思维能力,从实质上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品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独立性思维品质,二是发散性思维品质,三是具有较强的想象力。从事经贸活动需要很强的创造力,创造能力是国际贸易人才各项能力的核心。因此,在国际贸易课程的课堂上,变教师主动讲为学生主动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二、 设置仿真实训,加强学生就业体验
通过建立模拟试训室,在试训平台设立虚拟企业。以交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具体的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了解业务函电的草拟、商品价格核算、交易条件磋商、买卖合同签订、信用证审核与修改、出口货物订舱、报验、通关、投保,以及贸易单据制作及审核等主要业务板块,通过大量的仿真练习,让学生真正体验实际的外贸业务操作过程和技巧。使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前,就能亲身去体验社会,亲自了解社会,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对政府职能部门包括海关、检验检疫局、港务局等也可以得到更多的了解。
三、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需求
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是高素质、高技能的一线操作者。跟企业紧密联系,了解企业需求,才能真正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用人的无缝对接。专业教学与企业需求接轨,是职业院校发展趋势与企业用人需求的必然选择。因此,作为专业老师,应该经常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对于国际贸易人才的最新需求,并把这些需求贯穿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企业所需人才,使学生能更好地就业。
四、 实践终身教育理念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把终身教育理论作为本国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一些国家还制定了《终身教育法》。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校学习期间就形成足够其一生享用的知识是不可能的。因此,课堂教学就不仅仅是针对职业岗位的“必需、够用”,而应该为个人的终身教育及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在21世纪的竞技场上,人才素质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职业素质教育则是当务之急。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要作相应的改革,使职业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曹稳.高等职业教育的困境[J].中国人民报刊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02(3).
[2]王冉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之创新[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2).
[3]苗红.关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经济师,2005(9).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