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四》:工科寝室青春标本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so2009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到一年毕业季。在想象中,“大四生”变成“社会人”,从囿于一所学校到拥抱整个世界,理应充满悸动、兴奋、紧张、不安……但纪录片《大四》呈现给我们的,无关青春活力,没有豪情壮志,有的只是通篇的茫然、失措、无力。
  出国?可以接受;考研?愿意尝试;找工作?本地异地都好说;结婚见家长?现在决定也行,或者先工作幾年再说也可以……他们都是好学生,都能顺利完成答辩顺利毕业,对未来都不偏执,唯独缺乏对自己基本的了解——我能干什么?我想干什么?
  杨德格、叶丰、高航、张勇,这是纪录片《大四》里的四位主角,浙大电气学院大四在读,工科生,同寝室。而镜头背后拍摄他们的导演,是比他们早8年毕业的浙大师兄:远方。
  3月15日,《大四》全国巡回展映来到上海“影像现场”。在专访中,远方说:“这部电影并不是用来纪念,所以它会显得不像是普通的青春电影。”虽然毕业多年,但他一直没有停止对于高等教育的反思,这还要从他本人的大学经历谈起。
  2001年时,远方考入浙大计算机系。“在高考前,同学的普遍情况是其他什么都不想,别分心。进大学以后,虽然环境更自由,但是一条最显而易见的方向,还是好好读书,把专业学好。”
  他一直以为选择的是感兴趣的专业,直到有一天,一位室友详尽的微积分作业让他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专业上毫无优势可言。挫败感之后,再想寻找新方向,却发现所有看起来通行无阻的路,几乎都是堵死的:“奖学金、考研,要看你的专业分数;想换专业,仍然需要看原专业的分数——这很荒唐啊,要是原专业学得好我为什么要转专业?大学不像基础教育,应该有许多方向可以突破,但结果主流那里却仍然只有一条路可走。”
  几经转折,他才找到适合自己的社团发展。很多年后,他回到校园,发现毕业生面临的问题仍然和当年一样。《大四》选择的这四位同寝室拍摄对象,是浙大玉泉校区天然存在的寝室,没有经过任何拼凑。远方说他看过太多青春电影,经常看到对于极端标本的呈现:“主角都很帅,不至于吧,其实大部分都是普通人,并不很有钱,也不是穷得不行。”
  从2012年9月到2013年7月,远方整整跟踪拍摄了一年,伴随四人度过了整个大四,其中有半年时间先和他们混成了朋友。一年中,宣讲会、答辩、投简历、面试、散伙饭……每个人的故事,看起来波澜不惊,甚至有点琐碎到无聊,但是加在一起,你会感觉到我们从小所受的灌输式教育、我们早已刻入习惯的思维方式,是如何将原本炽热的青春变成了现在这片灰蒙蒙的压抑影像。
  现在,远方已经辞了职,在杭州创业,经营青庭青年旅社,出版了自己的小说《青春如茧》,创办了独立杂志《手纸》,筹备着下一部讲述上海民谣歌手的纪录片。他说自己觉悟得不算早,但是有件事希望大家还是越早意识到越好——“接下来的路要自己走了,没人管你了”。“许多人走上社会之后,仍然是每天凭着习惯作出默认选择,上班,下班,其实拖延着不作选择,时间长了也成为一种选择,这成本是很高的,因为每个过去的日子都不会再回来。”
其他文献
不同于二般的哲理小品,这篇课文写得真切而动人心弦,看似稚拙实则精妙绝伦,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起笔精彩    这篇课文的开头非比寻常,不同凡响。  “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到。”开头这句话的作用有三:一是说明故事的时间和地点。事件发生在费城,是夏日里的一天。其二是渲染气氛。作者一开始就为我们创设一种闷热的情景,从而用一种热切的语调来叙说他
《甜甜的泥土》(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这篇小小说,情节简单,立意新奇,人物鲜明,通过一包奶糖。表现了伟大母爱的主题,结尾化悲为喜,又很惊奇,而标点的运用更令人惊叹。    一、一叹三味    小说中离异的母亲在王小亮八岁生日这天,到学校接自己的孩子。来到传达室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干什么?”传达室的老头面带愠色走了出来。  “亮!我的小亮!”像喘息,又似哭泣。  我们比较一下,如果把文中的“亮!我的
《墨池记》可谓尺寸之间,景象万千。但是这万千景象却不是一眼就能看透,需要我们耐心揣摩。  文章的二、三两段是全文的核心部分。作者在文章内部铺设了纵横两条线索,巧妙地借“墨池”表达了“劝学”的思想。  纵线是:第二段从“羲之之书晚乃善”切入,指出书法大家的成就不是天成,而是“精力自致”(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着眼于王羲之学书法的过程,这个过程只概括为“精力”两个字,虽未多加描写,却因有了前面的“临池学
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武器。从商周时代,我国就出现了青铜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戟大量用于车战,为“车战五兵”之一。汉代出现的钢铁制作的卜字戟更是一直到三国时期都是广为流行的制式兵器。这种中国特有的武器,可钩、可啄、可刺,使用技法丰富。但是在汉代之后,戟好像慢慢的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有种论调说戟是车战用武器,汉代之后战车被骑兵淘汰,所以戟也慢慢消失了,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说文解字》记载:“戟,有枝
说起应该为刘邦逃席承担责任的人,大家自然会毫不犹豫地指向项羽,因为项羽沽名钓誉、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头脑简单,他错失了在鸿门宴会上杀掉刘邦的机会,以至于酿成千古遗恨。当然也有人认为项伯在刘邦的逃席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为项伯目光短浅、顾小义而失大义,他为报张良“活之”之恩,把军机毫无保留地泄露给项羽的政治对手,然后又力劝项羽“善遇”刘邦,并在项庄舞剑之时以身翼蔽刘邦。笔者在教学《鸿门宴》后认为,在对
2020年秋季的开学典礼上,耶鲁大学校长苏必德(Peter Salovey)通过视频发表了致辞。他说,新学年始于一个动荡的时期,社会冲突和疫情让一切发生了改变。在这些严峻的社会问题面前,他一直在思考大学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以下是演讲节选:  “學术研究、教育、保护与实践的重要意义在于帮助我们理解过去,让我们基于前人得来不易的成果,找到自己仍需要做的事,从而带来改变。  “面对诸如此类的挑战,你会跟
一、斯文·赫定的家庭  瑞典知名的藏书家罗闻达常请我们到家里吃饭,斯文·赫定学会的会长霍坎·瓦尔奎斯特是罗闻达的好友,偶尔会来做客。他谈话兴致好,不愧是人类学者,跟一般拘谨的瑞典人很不一样。  我抓住谈话机会,想知道斯文·赫定喜欢吃什么中国菜。  “一种甜味的烧猪肉。”霍坎说。  “嗯,红烧肉。”悦然猜得出来。咕咾肉也可能。  瑞典人爱吃猪肉。瑞典古老神话里有一只猪,傍晚宰了吃完,第二天又在院子里
《绿》是散文中的经典之作。朱自清先生把梅雨潭醉人的、奇异的“绿”描绘得鲜活灵动、淋漓尽致;把“绿”凸现得美貌可人、神韵悠长。我们真为先生的生花妙笔拍案叫绝!那么,朱自清先生为什么能够把梅雨潭的“绿”写得如此美妙而富有神韵呢?  一、烘云托月,借宾衬主  红花需要绿叶陪衬。文章极为成功地运用了烘托和衬托的手法来突出梅雨潭的绿之美。文章的题目是“绿”,文章赞美的中心是梅雨潭的绿,可是开篇以后却花较多笔
一堂好的语文课也是一堂成功的“问题教学课”,关于课堂提问法的研究表明:语文课程中学生智慧技能的习得、发展与问题情境相伴而相生,随答问能力提高而优化,以教师提问水平优劣为基准条件。①    一、设计主问题,深入启发    问题当然应该由教师首先提出。教师必须善于提出能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重要问题,目标明确、新颖有趣、难易适度、发人深省,有时甚至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能迅速提挈
在我们的城市,活跃着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20岁左右的年纪,以女孩为主,一袭大学生特有的着装:运动鞋、牛仔裤,休闲装,可能,是美特斯邦威的牌子。    在我们的城市,活跃着这样一群年轻人,她们20岁左右的年纪,以女孩为主,一袭大学生特有的着装:运动鞋、牛仔裤,休闲装,可能,是美特斯邦威的牌子。  他们可能守候在大型超市、高档百货商场门口,可能行走在地铁人流集中的站点,也可能来到某个小区,轻轻按响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