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习方式的变革研究

来源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cryst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的出现,改变了知识的传播途径和教师间的交往方式,打破了教师学习系统中原有的平衡。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习方式的变革进行研究,能够重构教师学习生态系统,找到维持信息技术在教师学习生态系统中达到动态的平衡的生态路径,具体包括教师主体的自我转变、优化教师学习的校园生态环境、构建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信息技术;教师学习方式;变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2095-7394(2016)05-0076-05
  教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学习方式的选择影响着教师学习的有效性,同时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与进程。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到学习和生活等各个领域,其在教师教育领域也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信息技术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为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平台,能够促进教师工作、学习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寓学习于工作和生活之中,使教师的学习方式更加多元化,最终促进教师终身学习的实现。因此,推动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学习方式的变革变得必要而紧迫。教育生态学主要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探讨教师学习与当今信息技术环境作用下产生的变革,顺应了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诉求。
  一、教师学习生态系统的重构
  (一)教师学习生态系统的构成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地域(或空间)内生存的所有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具有能量转换、物质循环代谢和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1]教师生态系统作为教育生态系统的子系统本身也包括许多子系统,如教师工作生态系统、教师学习生态系统和教师生活生态系统,等等,这些子系统之间联系密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但自身又有其独特的结构和特点。教师学习生态系统内部包括教师学习内容、学习手段、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学习主体等构成要素。因此,按照生态系统的定义,教师学习生态系统是指教师学习内部生态中各个生态要素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即教师学习内容、学习手段、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学习主体等要素与学习环境之间存在的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功能的生态统一体。教师学习生态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教师学习内容影响着学习手段的使用,教师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又限制着学习内容和学习手段的选择……各个要素在这种相互影响与制约之中维持着教师学习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教师学习生态系统表现出开放性、动态性的特征,经常伴随着新事物的进入或旧事物的离开。因此,随着新事物的发展及其在教师学习中的应用,教师学习生态系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二)信息技术对教师学习生态系统的“入侵”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教育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以积极应对教育信息化的挑战。因此,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必然选择。[2]其中信息技术与教师学习的融合尤为重要。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网络资源与网络学习环境为教师的学习提供了多元的选择,为教师学习方式的变革创造了有力的条件。但是,信息技术是一个生态个体,它作为一个新物种进入到教师学习的生态系统之中,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看,它就相当于一个“外来物种”对教师学习生态系统的“入侵”,必然会对教师学习生态系统中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重大影响,打破系统原有的平衡。所以,信息技术只有像之前所说的,与教师学习达到深度的融合,才能成功“入侵”教师学习生态系统,改变系统的内部结构,为教师学习方式的变革带来可能,进而推动整个教师学习生态系统的不断发展与重构。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习方式变革的表现
  (一)体现在学习内容上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首先要学习和提高的是自身的信息素养,良好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进行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只有能够掌握信息技术工具,才能享受网络信息时代、数字化世界带来的丰富资源。王玉明认为,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具有信息的观念和信息传播的意识;应用信息及信息技术的能力;教学媒体和功能的选择能力;以及媒体的整合功能。[3]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也有所变化。首先,以往教师学习的大多是比较系统的知识,如框架清晰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教师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师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等;而网络学习资源则相对是碎片化的,大多是以问题为导向的专题形式呈现的,知识与知识之间没有逐渐递进深入的关系,就教师论坛来说,每位发帖的教师都是以自己近阶段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为主题,发帖与网上其他教师分享、交流,发帖的时间和内容具有不确定性。其次,以往的教师学习,其内容通常是以文字形式呈现的;而网络学习环境下,学习内容的种类繁多,不仅仅局限于书本文字,更有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形式。教师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择性的学习。大数据时代,信息更新换代,新的知识层出不穷,教育也面临很多新的问题。相较于翻阅书籍,教师们通过查找网络学习资源,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了解、掌握新信息与知识,解决新时代的教育问题。
  (二)体现在学习手段上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习的途径和手段变得多元化。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条件,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和工具,自由地选择是进行个别学习还是合作学习,是自我查阅资料还是参与共同讨论。目前,教师学习利用较多的网络平台和资源主要有教师博客、 QQ、微信等聊天软件、中国教师研修网,等等,教师可以自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与手段,进行有效的学习。
  (三)体现在学习时间和空间上
  信息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有一个能够连上互联网的设备,那么无论你在何时、身处何处,都能进行在线学习。成人学习理论将学习分为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而非正式学习在教师学习中占了很大比例,因为它经常发生于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之中,不一定要在特定的场合、遵循特定的课程,更符合教师的自主性学习。“他们更愿意自己确定学习时间和场所,外部规定时间和场所的学习活动经常会受到教师的抵触,教师的学习通常很少受时间和场所的局限。”[4]技术支持下的网络学习环境突破时空的束缚,正好符合了教师学习不受时空限制的需求,为教师的非正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空间,也为教师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互联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速度快,网络资源的传播以及更新速度迅捷,能够用最快的呈现学习内容。教师只要输入关键字,就能马上跳出要查找的大量的学习的内容和资料,大大节省了翻阅书籍或向人请教的时间。
  (四)体现在学习主体上
  在我国,东部与西部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不仅在经济的发展上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在教育上也是如此。于教师而言,则主要是教师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的不平衡性。西部或农村地区的教师无论是在学习环境还是学习资源上都明显落后于东部或城市教师,主要体现在学校书刊的订阅、参加名师或专家的讲座、参与专家的课题研究等学习资源与活动的匮乏上。
  信息技术的出现与普及大大缩短了这一差距。网络学习环境下,每位教师都平等地享有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权利。信息技术通过不同的信息呈现方式、知识表征方式和活动参与方式,为所有人创造学习机会。[2] 网络学习资源丰富且具有时效性,所有教师都能在第一时间汲取最新教育信息资源,获取专家最新研究成果或者在网上与名师或专家互动、交流。不仅有力缓解了系统中资源分布不平衡的问题,而且维持了教育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习方式变革的生态路径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师学习方式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为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学校要采取措施主动顺应时代潮流,促进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习方式的变革,为变革创造条件。
  (一)教师主体的自我转变
  (1)教师要树立生态的学习观
  思想的转变是行动转变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学习观念的更新是教师学习方式变革的必要条件之一。时代在发展,新事物不断涌现。在未来,你所拥有的唯一持久的竞争能力优势就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得更快的能力。[5]在学习型社会中,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要求教师需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不断地学习新技术、树立生态的学习观。
  传统的教师学习观是为学生而学,是为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工资待遇而学。然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社会竞争激烈,教师应该把学习转化成自己的内在需要,为自己而学,形成终身学习的目标与习惯,只有这样的学习观念,才能迎合学生们的知识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够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学习应该由功利化的学习向自我发展的学习更新,由单一性的学习形式向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更新,由传统的被动学习向现代的主动学习更新,由阶段性的学习向终身学习更新。
  (2)教师要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很多人认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学习方式与所谓的“传统的教师学习方式”是完全割裂、对立的状态。其实这是误解。所谓“传统的教师学习方式”,相对来说,已经比较成熟,在教师学习的实践当中,任何一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都没有真正脱离过“传统的教师学习方式”。二者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将信息技术与传统的学习方式有效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找到适合自己的学習方式。然而,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对于缺乏经验和信息素养的人来说,很有可能会掉进这个“网络漩涡”,逐渐地将他的时间、精力、金钱和信念消耗殆尽;但是对于一个具有高度信息素养的人来说,网络就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会为他提供无穷的信息与知识,并帮助他同他人乃至整个世界联结在一起。[6]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掌握查找、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二)优化教师学习的校园生态环境
  学校是教师进行学习和工作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因素对教师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产生很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因子、环境因子、以及制度因子等制约着教师的学习方式的使用。只有将这些影响因子调整到符合教师学习生态系统的耐受范围之内,才能将这些影响因子变成促进教师学习的有利因子,对教师的学习方式的变革起到积极地作用。因此,要积极构建生态的教师学习的校园支持性环境,变限制因子为促进因子。
  (1)加强学校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
  信息化学习环境是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构建的学习赖以生存的条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带来了生机,更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同时,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学校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可以满足教师提高信息素养、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需要,是实现教师学习方式变革的必由之路。
  学校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包括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和队伍建设。首先学校要坚持进行硬件建设,为教师配备计算机、开通校园网络、完成“校校通”工程等,逐渐实现学校信息化建设,为教师的信息化学习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其次,学校在重视硬件设施的同时也要加紧网络资源的开发和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网络资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教师在进行网络学习时往往面临着对信息资源进行筛选的问题,需要经历一个收集、整理、再利用的过程。因此,学校要开发自己的校园网,构建网络教师学习系统,建立各类资源库,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同时,也要鼓励教师积极上传优秀的教学、学习资源,实现多元化的信息来源和资源的共享。学校要充分发挥校园网信息流通的功能,提供网络平台,为教师间的交流互动和专业学习提供开放的学习环境。最后,学校要加强信息化队伍的建设。计算机等设备的使用和维修、网络平台的创建和操作等都需要一支专业的队伍进行维护和管理,保证信息化平台的正常运行,同时,带动更多的教师提高信息技术意识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积极地参与到信息化学习当中。
  (2)建立生态取向的教师评价制度
  对教师的评价影响着教师学习的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制度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习方式变革的保障,离开学校评价制度的支持与鼓励,教师学习方式的变革就会变成一个空洞的口号。传统的教师评价主要采用量化的评价方式,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教师的标准,强调甄别、选拔的功能,教师为了迎合评价而简化自己的学习,一味地以提高学生成绩为最高准则,使处于同一生态位的教师因争夺教育系统中的有限资源而产生竞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资源便捷而丰富,各种技术的使用使得教师学习方式的选择多样化。然而技术使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适应性,为了促进教师对新技术的使用,学校应建立生态取向的教师评价制度,对教师学习的评价应当依据教师群体的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依据教师群体的不同特征,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依据不同的评价内容,选择不同的评价者。[7]每位教师都是独特的个体,在学校的生态系统中有自己独特的生态位,学校必须建立以实现生态位分化为指向的不同个体的评价体系,实现评价的多元化。并且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结合起来,用动态的、整体的眼光对教师工作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价,引导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生态位,从根本上实现学校对教师学习潜能的引导和挖掘。   (三)构建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
  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的支持,由具有共同兴趣或愿景的教师个体(新手教师、优秀教师、专家)构成的学习团体。教师在网络共同体内共享共建教育资源,每位教师都是其他教师的信息源,也从其他教师处获取资源。教师们以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为共同目标,在网络平台上通过对话、交流来共享相关的教育信息与经验、探讨彼此的理念与问题,以促进共同的成长与进步。共同体成员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对自己教育活动的思考以及与其他教师之间的比较,促进教师的反思性学习和知识建构。同时,教师在针对专题进行探讨时,可以在线请求专家的帮助,有利于一线教师在专家教师或科研人员的指导与带领下进行协同化科研,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提升。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看,教师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打破了教师之间的生态限域,改变了教师间的“花盆效应”,教师群体之间通过沟通与交流,保持了同一生态位中种群间的良性合作与竞争,维护了教师学习生态系统的和谐,使教师学习生态系统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用教育生态学的角度看待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习的变革,有利于信息技术与教师学习达到更深层次的融合,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教师学习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并促进整个教师学习生态系统的动态的、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范国睿. 教育生态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 许涛. 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的深度融合[J]. 教育研究,2012(9):124-127.
  [3] 王玉明. 试论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J]. 电化教育研究, 2004(2):21-24
  [4] 崔允漷,柯政. 学校本位教师专业发展[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 彼得·圣吉.第五項修炼·实践篇[M].北京: 东方出版社,2002.
  [6] 朱京曦. 论人文技术哲学视野下的教育技术观[J]. 电化教育研究, 2007(5):16-20.
  [7] 赵树贤. 教师学习的学校管理[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7):18-20.
  Abstract: The emerg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anged the route of transmission of knowledge an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eachers, broke the balance from their teachers’ learning system. The study on changes of teachers’ learning style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rom the educational ecological perspective can reconstruct teacher learning ecosystem and find the ecological path to mainta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eacher learning ecosystem to achieve dynamic balance. The path includes teachers’ self transformation, optimization of the campu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eachers’ lear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network learning community.
  Key words: educational ec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ers’ learning style; changing path
  责任编辑 晓 潭
其他文献
摘 要:高校引智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总结江苏理工学院引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引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引智工作计划、引进和使用等核心环节,提出了明确目标、做好规划、拓宽渠道、搭建平台以及建立评价和考核机制等建议。  关键词:高校;引智工作;外籍专家;聘用管理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7)03-0095-03  高校的生
期刊
山东科技大学曾丽君博士的专著《科技产业与生态矿区协同发展机理研究》已由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作为青年学者,如一直以中国的矿区和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研究领域,且带着中国矿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远赴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访学、探索,并继续带着这一领域的相关问题到上海交通大学继续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其孜孜不倦之精神可嘉。本書是作者的第一本著作,观点鲜明、论证充分、结构合理。  作为国家能源资源战略保障的
期刊
摘 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和难点,是一门注重知识和技能运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通过走访了解常州市三所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情况,发现存在师资薄弱,学校与社会支持不足,安全问题无法保证等问题。并就此提出完善综合实践课程教师考评制度,加强综合实践课程教师的培训,合理开发课程资源——家、校、社有效结合,加强安全教育,制定安全制度等策略。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期刊
手头上这本还散发着墨香的《常州籍四大语言学家与中国语文现代化》是江苏理工学院赵贤德教授的专著。该书是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史研究的成果,是专写常州一地的语言学家与中国语文现代化关系的著作。中国语文现代化就是中国现代化时期的语文改革,目的是建设现代化时期的新语文。自清末开始以来,几代语言学家为这一崇高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江南古城常州文化积淀深厚,人杰地灵,先后就走出了四位著名的语言学家。这在其他地方也
期刊
摘 要: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书写的一位重要作家,其小说中含有丰富的色彩意象,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色彩意象在张爱玲文学创作中有极大的价值,并且在张爱玲建构上海形象中具有极强的文化地理学意义。张爱玲通过色彩传达的画面并不仅仅是在纯客观叙述,所传达的画面本身鲜明地表达着她的个性与时尚观。多样的旗袍、精致的妆容、经典的家居、弹性的建筑,这些色彩意象使城市主题鲜明,并通过色彩的联系使城市具象化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互联网+”战略的逐步推进,数字出版与教育产业开始深度融合发展,目前我国数字教育出版产业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将宏观市场战略层面和微观出版单位战术层面相结合,以地方教育出版社为视角,通过对宏观市场环境的分析,论述了我国数字教育出版市场竞争的现状。同时,全面剖析了出版社自身优劣势,并结合其特点提出了适合发展的市场竞争策略,为其更好地参与数字教育出版市场竞争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由口头传统研究发轫的套语理论在20世纪初被提出时,仅被运用于西方史诗传统的研究中,而后被衍伸扩大到《诗经》与“桃花源”的研究;套语理论亦可从研究口头传统,延伸至作家书写地方文化,体现地方氛围的范畴之中。白先勇写作时凭借其上海经验,联系预设读者群的文化记忆,在进行书写时运用诸多套语,以达到“文化招魂”的目的。  关键词:套语理论;白先勇;上海;文化想象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文学多维比较可以将围绕自身演变轨迹不断行进的作品聚焦在平行空间中。借助现代主义视域,将哈代的封笔之作《无名的裘德》与康拉德的首部小说《奥尔迈耶的愚蠢》进行比对和探索,其中蕴含的现代主义共性:失败和幻灭、异化与孤独、含混与多义等逐渐呈现,异曲同工的作品特性在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发展中承载了文学的传承和共鸣。  关键词:现代主义;共性;传承;《奥尔迈耶的愚蠢》;《无名的裘德》  中图分类号:I10
期刊
摘 要:运用高校职业生涯韧性量表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353名青年教师进修调查,差异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和学历的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韧性没有显著差异;而不同婚姻状况、职称、年龄的高校青年教师在职业生涯韧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韧性;差异化;人口学变量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6)05-0071-05  近年来,
期刊
摘 要:选择2009-2013年沪深两市A股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截面修正的琼斯模型计算的操纵性应计利润来衡量盈余管理,研究了重污染企业在环境管制、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关性,发现环境管制显著影响了重污染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可以缓解环境管制,同时,可以抑制盈余管理。  关键词:环境管制;内部控制;盈余管理  中图类分号:F2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