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我们居住的地球》教学设计

来源 :新校园·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zyDesi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居住的地球》一课是浙教版的科学教材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本章教材属于地球和空间科学领域,本节课主要讲述人类地球形状的历程,并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证明地球是圆形的,以及会举事例说明地球是球体形状这一空间概念,引导学生学习探究过程,以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作为学生的习得性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情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兴趣广泛,乐于动手,但生活经验和阅历还不够丰富,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还不够完善。基于本课是初中科学教学首次接触到地球和空间的科学领域,所以教师应尽量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得出结论,从而认识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和证明地球是“圆”的方法和现象,明确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总是遵循这样的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以人类认识地球的历程为主线索展开。经历“平面→曲面→凸面→封闭体→球体→正球体→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的学习过程,重点研究地球的形状;从内视角研究逐渐延伸至外视角研究,从而不断发展学生的认识,体验认识过程,发展认识事物的能力;教学中以学生身边的事物—书本和笔作为模拟实验的材料,大大简化了实验要求,从而使每一位学生参与到每一次活动中来。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是人类目前已知的宇宙中惟一有生命物质的球体;利用平面、曲面移动位置对比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资料、验证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用科学的方法(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搜集资料。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展示资料的方法和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领悟到人类认识大自然是一个孜孜不倦的、艰难的历程;通过实验和搜集资料,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教学难点]
  
  探究并举例证明地球形状的现象和方法。
  
  [教学手段]
  
  教师引导,辅助多媒体课件,学生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探究,积极参与探讨,汇报结果。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呢?
  (教师播放地球影片,学生谈对地球的认识。)
  2 学习新课
  教师讲述:地球是球体这样的结论,在今天来看,很容易得出,可是,在古代,人类站在地球的表面,无法看到地球的整體面貌,那么,古代人如何认识地球的形状呢?
  学生活动:查找资料“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并与本组同学讨论交流。评价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完成第24页练习6。
  教师讲述: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人类认识不断进步,公元前6世纪,毕达格拉斯坐在海边高山上思考,看到这样的情景。
  (教师播放flash。)
  教师引导思考:远去的帆船是先看不到船身而后看不到桅杆,请你猜想可能与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形状。
  (教师实验,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提问:实验时,应观察什么?注意什么?我们一起来试试,同时完成作业本第23页练习2。
  (学生活动、交流,回答作业本第2题。)
  教师提问: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回答为什么海上远去的船只船身先消失?
  教师引导结论:看来,大地可能是个曲面。人们从一些现象对地面是平面的质疑,得出地面应该是曲面。
  教师讲述:时间到了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又注意到月食现象(链接月食图片),大家注意到月食时月面的缺损部分的边缘是什么样子吗?月食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结论:月食是太阳射向月球的光线被地球挡住了,是地球在月球上的影子(部分影乎),影子是圆弧形,说明地球很可能是个球体。
  教师讲述:至此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还都停留在遐想、推测的阶段,直到16世纪,人类才用自己的实践证明地球确实是个球体,那就是麦哲伦航行。
  教师提问:为什么船队一直向前航行,最后能回到原地?如果大地是方的,会出现什么情形?
  教师引导结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历时3年,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教师讲述:人们最初从高空气球上观看地球(展示图片),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又把卫星、载人飞船送入太空,从卫星发回的照片上终于直观而形象地展示了地球的真面目——球体(展示各种卫星拍摄的图片)。
  (教师播放录像,学生看完录像后,完成作业本第23页练习3。)
  学习地球概况,完成下列练习:
  (1)按1米宽站3个人计算,绕地球赤道一周大约需要
  人。
  (2)假如我们以每天50千米的速度沿着地球赤道走一圈,那么约需要多少天才能走完一圈?
  3 巩固新课
  总结: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的过程。
  思考: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月食现象。
  (1)月亮为什么有一部分变黑了?
  (2)是什么遮住它了?
  (3)遮住的那部分是什么形状的?
  完成习题:(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分几个阶段?
  (2)各达什么认识水平?
  (3)谈谈你从人们认识地球的形状的过程中感悟到什
  引导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爱护我们的家园。
  
  [教学反思]
  
  《我们居住的地球》一课主要抓“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发展史”为主线,连带“人类认识地球的艰巨性”和“学生设计方案证明地球是圆的”这三条主线将整堂课连成一条线。教学让学生经历平面→曲面→凸面→封闭体→球体→正球体→不规则的球体的认识过程,犹如学生在认识几何问题中由平面到立体的整体构建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大增。
  让学生自己去找,去发现,不仅可以用球,还可以把书卷起来证明地球是圆的,对学生的这一惊奇发现给予慷慨的赞扬,学生就更加投入到了学习中去。课堂中由于利用书本和纸笔直接进行活动,既方便又实用,而且让学生感到十分亲切,活动中参与积极,发言踊跃。
  在教学中,注意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把自己视为激发、鼓励、促进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引导者、促进者、咨询者、支持者,而不是学生主张的裁判。教师与学生应共同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尽心协力,一起出主意、想办法。这样,可以鼓励和培养学生刨根问底的好奇心、乐于接受新思想与新信息,以及对事物常常持怀疑态度等科学品质。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的,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新课程方案提出:要以德育为核心,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心理
肿瘤免疫治疗由于其较低的毒性和较高的特异性,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治疗手段,其中肿瘤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是最为理想的免疫效应细胞。肿瘤免疫治疗主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矿物燃料已被大量开发和使用, 一方面人类面临着能源渐趋枯竭的危机,另一方面能源大量消费也引起了国内与全球环境问题.因此,人们已经努力采取了各种环境污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和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强调师生交往,构建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创建和谐教育,培养和谐人才,既是构建社会主
文章在对国际国内煤炭资源、市场和产业发展水平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我国煤炭工业就国际竞争力而言属中上水平,可以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南亚、西亚地区的煤炭
目的:总结应用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急诊栓塞破裂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的经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急诊栓塞破裂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11例破裂动
目的:探讨不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CHD)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胰岛素抵抗(IR)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连续的224例接受冠脉造影检查的非糖尿病患者根据病变冠脉受
在过去的5~6年间,亚太地区炼油生产能力有了显著增长,增幅近35%.这些新增生产力量绝大部分来自中国、印度和中国台湾地区.由于这些增长大多发生于亚太油品需求增长开始减缓的
目的 探讨急性期脑卒中血压变化规律、影响因素及血压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发病24h以内入院的226例脑卒中患者连续监测10d血压,随访1月死亡及6月死亡/残疾及复发情况。结果
县市区域报如何加强舆论主阵地建设?义乌商报的主要做法是围绕区域特色做好宣传报道,重点讲好义乌“改革的故事”“开放的故事”“市场的故事”“外商的故事”和“文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