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雀斑/恶性雀斑样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来源 :中华病理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re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恶性雀斑/恶性雀斑样黑色素瘤(lentigo maligna melanoma,LMM)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

方法

收集2012至2017年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的24例恶性雀斑/LMM,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与随访资料。常规HE和免疫组织化学HRP multimer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

结果

24例患者中恶性雀斑7例,LMM 17例;男性10例,女性14例;患者年龄32~88岁(平均67岁),所有病例原发灶均位于头面部。临床上,所有患者均表现为长期存在的浅棕色或棕褐色斑片,部分伴有结节或溃疡,病灶直径0.5~3.0 cm。组织形态学上,所有恶性雀斑及LMM原位病灶均表现为不典型黑色素细胞沿着真皮及表皮交界处显著增生,细胞多形性明显,常累及皮肤附属器,多核巨细胞常见。LMM浸润成分以梭形细胞形态为主(13例);Breslow厚度平均为1.2 mm(0.1~2.7 mm)。恶性雀斑及LMM病灶普遍存在皮肤日光损伤性改变、真皮内散在淋巴细胞及吞噬黑色素的组织细胞浸润。统计分析显示,LMM病例组中病灶最大径≥0.6 cm、核分裂象≥4个/mm2及表皮内黑色素细胞成巢的病例数显著多于恶性雀斑病例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恶性雀斑及LMM中瘤细胞表达S-100蛋白、HMB45、PNL2、Melan A及SOX-10。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4个月(中位时间23个月),23例行原发灶广泛切除的病例中仅有1例恶性雀斑复发,其余22例均无瘤生存;1例仅行活检术的恶性雀斑病例随访20个月后病灶增大并出现破溃。

结论

恶性雀斑/LMM是一种多见于老年人头颈部曝光部位的特殊类型恶性黑色素瘤,充分认识其组织病理形态可以与日光损伤性病变及其他类型恶性黑色素瘤相鉴别。恶性雀斑/LMM患者手术治疗后预后较好,但文献报道复发率较高,需长期随访。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间质上皮转化以及转录因子Snail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模型大鼠异位包囊形成中的作用。方法自体移植法建立EMS大鼠模型。选取造模成功形成包囊的EMS大鼠,分为造模后2周至7周组,取正常大鼠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上皮标志物(E-钙黏蛋白、角蛋白8)、间质标志物(波形蛋白)以及Snail在异位内膜包囊中的定位和表达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E-钙黏蛋白、波
目的探讨不孕症合并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AEH)及早期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EC)药物保守治疗后体外受精(IVF)助孕时机、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不孕症合并AEH及EC保守治疗后行IVF助孕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首次子宫内膜病理证实病变完全消退(CR)后开始IVF助孕时间分为≤3个月组(A组,n=35)和>3个月组(B组,n=25),比较组间患者的临床结局。结果共纳入60例患者,AEH
目的探讨乳腺区域纤维母细胞和(或)肌纤维母细胞良性病变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7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乳腺区域纤维母细胞和(或)肌纤维母细胞良性病变的MRI、超声及X线表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病变与正常乳腺组织ADC值的差异。结果(1)病变发病部位:13例与乳腺浅筋膜关系密切,1例位于胸肌内。(2)MRI表现:5例表现为边缘毛刺的肿块,9例表现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比较活检标本、胸水标本和血液标本在肺腺癌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检测方面的差异,分析EGFR突变与患者临床表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6至12月原发性肺腺癌临床ⅢB期及Ⅳ期的患者标本100例。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57例;年龄40~88岁,平均66岁。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100例肺腺癌肿瘤标本,分为两组,每组50例;其中一组检测活检标本和血液标
目的探讨胃肠道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 MC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6年1月北京友谊医院诊断的38例胃肠道MCL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肿瘤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IgH/CCND1融合基因。同时,选取同期60例非胃肠道MCL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和生存率差异。结果38例胃肠道MCL患者
目的探讨乳腺粗针穿刺活检中淋巴造血系统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浸润性癌的鉴别要点。方法收集2011至2016年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粗针穿刺活检诊断为淋巴造血系统肿瘤的病例72例患者资料,总结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学分型参照2017年第4版WHO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对相关抗原和基因进行检测。结果(1)72例粗针穿刺标本中,女性71例,男性1例,中位年龄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