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余锐,男,安阳工学院文法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新闻理论、新闻事务研究。]
(安阳工学院 文法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摘要:官话套话阻隔了官员与民众本该有的沟通交流,降低了行政效率,也影响了民众对官员的信任,同时也对新闻报道、中学生作文行文方式等方面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官话套话泛滥的症结在于官本位思想。文风关系学风、作风和党风,这不仅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更是一个世界观和党性修养的问题。
关键词:官话套话;文风作风;党风党性;世界观
中图分类号:D263.3文獻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7-0049-02
2013年1月8日晚,《人民日报》在其官方微博中向网友征集“你最反感的官话套话”,反响热烈。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些读者反感的官话套话,比如“高度重视”、“亲自过问”、“现场指挥”、“积极、及时、立即、确保”等等,由此引发了民众及媒体热议。
人民日报公开征集“你最反感的官话套话”,是对中央转作风“八项规定”的承接,也表现出决策层推进作风转变的坚强决心。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媒体见面会上的发言简练、亲民、务实。此后,李克强副总理在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打断官员发言,要求不要念稿,并频繁即兴提问。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廉政反腐座谈会上,打断了专家“尊敬的王书记”的发言,要求少说客套话,少用讲话稿。中央领导正在用实际行动践行“八项规定”,致力于刷新文风,但就眼下情形来看,一些地方官员说话行文还同中央要求存在一定距离。
一、官话套话的危害及具体表现
新任党中央领导在许多场合都强调,领导干部要讲实话,不要念稿,更不要讲官话。2012年12月11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中国雅虎,对5163人进行的一项题为“你身边爱讲官话的官员多吗”的在线调查显示,91.7%的受访者坦言,自己身边普遍存在爱讲官话的官员;69.8%的受访者表示身边这样的官员“非常多”;71.3%的人认为官话泛滥会降低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76.7%的人期待官员说话能直面问题,不回避、不闪躲;84.1%的人期待不说官话能成官场新风气。无疑,官话套话阻隔了官员与民众本该有的沟通交流,降低了行政效率,也影响了民众对官员的信任。
空话套话由来已久,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主席痛批“党八股”,其中就有“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等指责。现在,虽然空话套话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变化,有了“时代特色”,但空泛、因循、僵化、生硬的话风、文风却是一脉相承。“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领导没有不重视的,看望没有不亲切的”,从类似这样的民间调侃中,官话套话的可憎面目一览无余。
官话套话的共同点是,永远四平八稳,永远貌似准确无误,永远貌似面面俱到,永远毫无温度。一些官话套话辅以官员貌似坚定诚恳的表情,让人乍一听完不无振奋,但仔细一想却味同嚼蜡或大为光火。以山西苯胺污染迟报事件为例,明明已经对流域内群众、下游城市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恶劣影响,可长治市的媒体却刊发报道“数千军民冒严寒,热火朝天刨冰掘苯”。类似这种坏事变好事,丧事变喜事的所谓新闻报道屡见不鲜。
还应当明确的是,不要以为官话套话只出现在会场上或部分官员之口,不少“专家、学者”的文字实际上也是这个路数。更为可悲的是,中小学生作文中也出现了“官话套话”的影子。2013年1月10日《都市快报》报道,做了十多年高考语文阅卷工作的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建新,在主讲2012年高考作文阅卷的代表性问题时说,其中“套话”问题最严重,考生常事先准备些材料,以屈原、苏轼和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写得最多,被称为“套话三巨头”。官话套话与学生的作文套话,有没有什么因果关联呢?毫无疑问,前者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示范作用。
二、官话套话产生的原因及本质
有些官员爱说官话套话,是因为问题意识不强,思考深度不够,语言逻辑能力欠缺锤炼,除了官话套话,说不出别的什么像样的话。对于这些人来说,官话套话更像是救命草和遮羞布,按套路来,可以蒙混过关,不按套路来,立马现出原形。有些官员爱说官话套话,是因为怕担风险,为求自保。说实话、说人话看似容易,但在一些官员眼中,这样做却是极具风险的。话说得太满,说得太重,说得不到位,说得上级领导不满意,都不利于头上乌纱的稳固,与其担惊受怕地搞创新,还不如照方抓药地讲套话。有些官员爱说官话套话,是为了向领导看齐。为了显示同领导保持高度一致,一些官员讲话的语气语调、遣词造句都同领导别无二致。
官话套话肆意蔓延的害处是,官员们在一种被败坏的语言环境中变得越来越麻木,越来越保守,越来越封闭,越来越善于无中生有地联想种种“危险”和“禁区”,久而久之,各种涉“官”的政策文件和新闻报道也变得面目可憎,公众则因为这些冠冕却冰冷的官话套话同官员们越来越隔膜。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副院长王敬波教授一直致力于我国政府行政文化的观察与研究。她坦言,爱说官话之所以会成为当下官场根深蒂固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目前官场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官僚主义作风问题,许多官员将自己看成是高于群众的人,所以他们的话语自然也“高”于群众;其次,当前官场有一种“不做不错”的现象,即讲话没有实质内容、不针对实际问题,也就不会出错,更不用负什么责任,所以相对于实话,官话、空话自然更流行。
福建长乐市环保局局长陈桂光的“你也不能打我的电话,一打都打局长,局长很不值钱是不是。……你随便的群众就打我电话,我认为你是一般群众”;湖南省教育厅新闻中心主任李让恒面对关于专升本被迫交了1万元钱捐资助学费问题的回应:“这个事很重要吗?是很大的新闻吗?”都是官僚主义作风的真实表现。
其实,官话套话盛行,真话人话“稀缺”,一方面反映出时下很多官员工作作风的虚浮,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总想着做些花样文章,敷衍上级,搪塞民众;另一方面,也与权力产生、运行的土壤密不可分。如果在制度上,官员只习惯对上负责,而无须看民众的脸色,则当然会无视民众的感受,放言无忌。 官话泛滥的症结在于官本位思想。官话、套话太多,这只是表面现象,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官本位思想作祟。如果一个官员缺乏对民众负责的态度,整天高高在上,不肯对事件实地调查,没有学习的动力,不了解民众的实际需要和所思所想,那么他讲的只能是空话和套话。
三、避免官话套话的具体措施
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总书记在媒体见面会上的发言简练、亲民、务实。此后,李克强副总理在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打断官员发言,要求不要念稿,并频繁即兴提问。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在廉政反腐座谈会上,打断了专家“尊敬的王书记”的发言,要求少说客套话,少用讲话稿。中央领导正在用实际行动践行“八项规定”,致力于刷新文风。毫无疑问,中央领导以身作则的实际行动,明确传达出了改进文风会风的决心。
推行行政语言改革,改进文风会风,需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制度,只有将问题制度化,才能彻底解决问题,而不只是一阵风,人走茶凉。如何能从制度层面保障真话实话战胜官话套话?大体上应包括体制内部的真话机制、官员对外的真话机制及媒体监督的倒逼机制。
首先,从行政体制内部来说,除了领导干部更新观念提高雅量之外,还必须建立保证人们讲真话的制度安排和民主手段,免于讲真话者被“穿小鞋”、“坐冷板凳”或遭到打击迫害。《人民论坛》的调查显示,74.2%的受调查者认为,应“从法制、机制设计上保护讲真话的权利”;而65.8%的受调查者认为,应“改变唯上的干部考核机制”,这体现的正是对真话机制的渴望。
其次,在对外信息发布机制上,要建立公开沟通制度,真正落实《信息公开条例》的各项规定。遇到公共事件,开诚布公是公共政策的最优选择,而建立透明沟通机制,则是提升政府解释力和公信力的不二法门,特别重要的一点是明确对说假话、谎话的问责制度,让说谎的成本远远大于可能的收益。
最后,建立在媒体监督基础上的舆论倒逼机制,是真话最好的生长土壤。在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喇叭”,打压与封锁只会放大问题。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文风关系学风、作风和党风,这不仅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更是一个世界观和党性修养的问题。
参考文献:
张立慧.我党文风建设的四个维度[J].理论探索,2010(6).
卫兴华.整顿学风文风和党风的当代意义——纪念延安整风运动70周年[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9).
喻国明.官话体系的进步与表达的多样化[J].当代传播,2011(2).
朱旭东.拒绝官话套话要靠制度推进[J].当代陕西,2009(11).
际平.话说“官话套话”[J].四川省情,2011(3).
郭林涛.论文风是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J].决策探索,2011(18).
秦关.官话、套话、废话何以长盛不衰[J].决策探索,2009(21).
秦德君.朱镕基巧答记者的语言艺术[J].决策,2009(10).
(安阳工学院 文法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摘要:官话套话阻隔了官员与民众本该有的沟通交流,降低了行政效率,也影响了民众对官员的信任,同时也对新闻报道、中学生作文行文方式等方面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官话套话泛滥的症结在于官本位思想。文风关系学风、作风和党风,这不仅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更是一个世界观和党性修养的问题。
关键词:官话套话;文风作风;党风党性;世界观
中图分类号:D263.3文獻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7-0049-02
2013年1月8日晚,《人民日报》在其官方微博中向网友征集“你最反感的官话套话”,反响热烈。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些读者反感的官话套话,比如“高度重视”、“亲自过问”、“现场指挥”、“积极、及时、立即、确保”等等,由此引发了民众及媒体热议。
人民日报公开征集“你最反感的官话套话”,是对中央转作风“八项规定”的承接,也表现出决策层推进作风转变的坚强决心。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媒体见面会上的发言简练、亲民、务实。此后,李克强副总理在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打断官员发言,要求不要念稿,并频繁即兴提问。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廉政反腐座谈会上,打断了专家“尊敬的王书记”的发言,要求少说客套话,少用讲话稿。中央领导正在用实际行动践行“八项规定”,致力于刷新文风,但就眼下情形来看,一些地方官员说话行文还同中央要求存在一定距离。
一、官话套话的危害及具体表现
新任党中央领导在许多场合都强调,领导干部要讲实话,不要念稿,更不要讲官话。2012年12月11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中国雅虎,对5163人进行的一项题为“你身边爱讲官话的官员多吗”的在线调查显示,91.7%的受访者坦言,自己身边普遍存在爱讲官话的官员;69.8%的受访者表示身边这样的官员“非常多”;71.3%的人认为官话泛滥会降低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76.7%的人期待官员说话能直面问题,不回避、不闪躲;84.1%的人期待不说官话能成官场新风气。无疑,官话套话阻隔了官员与民众本该有的沟通交流,降低了行政效率,也影响了民众对官员的信任。
空话套话由来已久,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主席痛批“党八股”,其中就有“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等指责。现在,虽然空话套话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变化,有了“时代特色”,但空泛、因循、僵化、生硬的话风、文风却是一脉相承。“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领导没有不重视的,看望没有不亲切的”,从类似这样的民间调侃中,官话套话的可憎面目一览无余。
官话套话的共同点是,永远四平八稳,永远貌似准确无误,永远貌似面面俱到,永远毫无温度。一些官话套话辅以官员貌似坚定诚恳的表情,让人乍一听完不无振奋,但仔细一想却味同嚼蜡或大为光火。以山西苯胺污染迟报事件为例,明明已经对流域内群众、下游城市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恶劣影响,可长治市的媒体却刊发报道“数千军民冒严寒,热火朝天刨冰掘苯”。类似这种坏事变好事,丧事变喜事的所谓新闻报道屡见不鲜。
还应当明确的是,不要以为官话套话只出现在会场上或部分官员之口,不少“专家、学者”的文字实际上也是这个路数。更为可悲的是,中小学生作文中也出现了“官话套话”的影子。2013年1月10日《都市快报》报道,做了十多年高考语文阅卷工作的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建新,在主讲2012年高考作文阅卷的代表性问题时说,其中“套话”问题最严重,考生常事先准备些材料,以屈原、苏轼和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写得最多,被称为“套话三巨头”。官话套话与学生的作文套话,有没有什么因果关联呢?毫无疑问,前者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示范作用。
二、官话套话产生的原因及本质
有些官员爱说官话套话,是因为问题意识不强,思考深度不够,语言逻辑能力欠缺锤炼,除了官话套话,说不出别的什么像样的话。对于这些人来说,官话套话更像是救命草和遮羞布,按套路来,可以蒙混过关,不按套路来,立马现出原形。有些官员爱说官话套话,是因为怕担风险,为求自保。说实话、说人话看似容易,但在一些官员眼中,这样做却是极具风险的。话说得太满,说得太重,说得不到位,说得上级领导不满意,都不利于头上乌纱的稳固,与其担惊受怕地搞创新,还不如照方抓药地讲套话。有些官员爱说官话套话,是为了向领导看齐。为了显示同领导保持高度一致,一些官员讲话的语气语调、遣词造句都同领导别无二致。
官话套话肆意蔓延的害处是,官员们在一种被败坏的语言环境中变得越来越麻木,越来越保守,越来越封闭,越来越善于无中生有地联想种种“危险”和“禁区”,久而久之,各种涉“官”的政策文件和新闻报道也变得面目可憎,公众则因为这些冠冕却冰冷的官话套话同官员们越来越隔膜。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副院长王敬波教授一直致力于我国政府行政文化的观察与研究。她坦言,爱说官话之所以会成为当下官场根深蒂固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目前官场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官僚主义作风问题,许多官员将自己看成是高于群众的人,所以他们的话语自然也“高”于群众;其次,当前官场有一种“不做不错”的现象,即讲话没有实质内容、不针对实际问题,也就不会出错,更不用负什么责任,所以相对于实话,官话、空话自然更流行。
福建长乐市环保局局长陈桂光的“你也不能打我的电话,一打都打局长,局长很不值钱是不是。……你随便的群众就打我电话,我认为你是一般群众”;湖南省教育厅新闻中心主任李让恒面对关于专升本被迫交了1万元钱捐资助学费问题的回应:“这个事很重要吗?是很大的新闻吗?”都是官僚主义作风的真实表现。
其实,官话套话盛行,真话人话“稀缺”,一方面反映出时下很多官员工作作风的虚浮,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总想着做些花样文章,敷衍上级,搪塞民众;另一方面,也与权力产生、运行的土壤密不可分。如果在制度上,官员只习惯对上负责,而无须看民众的脸色,则当然会无视民众的感受,放言无忌。 官话泛滥的症结在于官本位思想。官话、套话太多,这只是表面现象,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官本位思想作祟。如果一个官员缺乏对民众负责的态度,整天高高在上,不肯对事件实地调查,没有学习的动力,不了解民众的实际需要和所思所想,那么他讲的只能是空话和套话。
三、避免官话套话的具体措施
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总书记在媒体见面会上的发言简练、亲民、务实。此后,李克强副总理在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打断官员发言,要求不要念稿,并频繁即兴提问。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在廉政反腐座谈会上,打断了专家“尊敬的王书记”的发言,要求少说客套话,少用讲话稿。中央领导正在用实际行动践行“八项规定”,致力于刷新文风。毫无疑问,中央领导以身作则的实际行动,明确传达出了改进文风会风的决心。
推行行政语言改革,改进文风会风,需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制度,只有将问题制度化,才能彻底解决问题,而不只是一阵风,人走茶凉。如何能从制度层面保障真话实话战胜官话套话?大体上应包括体制内部的真话机制、官员对外的真话机制及媒体监督的倒逼机制。
首先,从行政体制内部来说,除了领导干部更新观念提高雅量之外,还必须建立保证人们讲真话的制度安排和民主手段,免于讲真话者被“穿小鞋”、“坐冷板凳”或遭到打击迫害。《人民论坛》的调查显示,74.2%的受调查者认为,应“从法制、机制设计上保护讲真话的权利”;而65.8%的受调查者认为,应“改变唯上的干部考核机制”,这体现的正是对真话机制的渴望。
其次,在对外信息发布机制上,要建立公开沟通制度,真正落实《信息公开条例》的各项规定。遇到公共事件,开诚布公是公共政策的最优选择,而建立透明沟通机制,则是提升政府解释力和公信力的不二法门,特别重要的一点是明确对说假话、谎话的问责制度,让说谎的成本远远大于可能的收益。
最后,建立在媒体监督基础上的舆论倒逼机制,是真话最好的生长土壤。在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喇叭”,打压与封锁只会放大问题。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文风关系学风、作风和党风,这不仅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更是一个世界观和党性修养的问题。
参考文献:
张立慧.我党文风建设的四个维度[J].理论探索,2010(6).
卫兴华.整顿学风文风和党风的当代意义——纪念延安整风运动70周年[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9).
喻国明.官话体系的进步与表达的多样化[J].当代传播,2011(2).
朱旭东.拒绝官话套话要靠制度推进[J].当代陕西,2009(11).
际平.话说“官话套话”[J].四川省情,2011(3).
郭林涛.论文风是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J].决策探索,2011(18).
秦关.官话、套话、废话何以长盛不衰[J].决策探索,2009(21).
秦德君.朱镕基巧答记者的语言艺术[J].决策,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