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本土话语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建构——祁志祥先生《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评析

来源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acel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探索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本土话语体系的著作中,祁志祥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是极具特色的一部.该著建构了一套架构完整、逻辑清晰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从历史节点看,它承前启后;学术理念上,它中体西用;编写体例上,它体大思精;在传播环节,它纲举目张,适教宜学.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科发展史上刻下了历史坐标,而且对其他学科的话语体系建设也具有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韩愈曾提出“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结合后代古文家的评点进行剖析,可以看出韩文与六经、诸子、西汉人之间的具体关联,这是韩愈的“师古”层面.苏轼曾评价韩愈“文起八代之
顾璘是明代中期南京地区复古派的代表作家,寿高位显.其早年作为复古派,曾劝同人陈沂放弃对宋人的学习,晚年则重视台阁体式的文统和淡泊的口味,赞赏唐宋文派的新趋向,不过在诗
中国的文言从口语脱离,逐步形成自身的法则,并以法则的秩序性建构出一套封闭的审美程式.桐城派在展开自身的独特理论之时,文言的基本法则因为体系构建的需要得以凸显,成为我
汉晋仙传作为中国最早期的神仙传记,是构建神仙世界的主要作品.它们以故事性的传记形式吸收先秦以来的服食与博物文化,形成不同类型的服食求仙的博物传统:以《列仙传》为代表
欧阳修古文多以情韵取胜,偏于优柔一路,往往以“六一风神”见著于世.然而,北宋以降之学人却常以“风骨”评定其文.相较于魏晋文学“风骨”意涵的壮伟激越与道劲坚实,欧阳修古
在“新工科”教育建设的背景下,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社会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功能化、人性化,打造前沿交叉类通识课程的必要性日益凸显.文章结合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目
摘 要:以“大学四年科技创新不断线”为目标,建立“教师引导、学生主体、年年参与、人人收获”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合理地配置四年科创的内容,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经多年实践证明,提出的培养模式和具体实施方案,保障了实践教学质量,从根本上扭转了目前实践内容滞后于科技发展的不利局面,紧跟时代步伐,满足社会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教学改革;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姚莹学治兼修,以致用诠释义理,经世精神成为其思想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他的政声亦名于当时,堪称晚清时期经世文士的典型.受经世思想的影响,姚莹论诗倡导经济之用,强化了经世诗
摘 要:课程建设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文章对比了国内外较为典型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从学分分布、必修、选修课程设置以及实践环节分析了“双一流”学科与地方院校学科差距,结合地方院校研究生课程建设实际,提出构建具有特色的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的思考。  关键词:课程设置;研究生教育;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5-0019-04 
泰国与中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近几年来泰国留学生赴中国学习的人数日益增加,如何提高汉语教学的效果成为首要问题.就汉语教学的接受程度和效果而言,文化认同度越高,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