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两则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2633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偶得一枚“绍圣元宝”
  我非常喜爱收藏,尤其是喜爱收藏各种古钱,所以每到一处都会到古玩市场上去淘点喜爱的古钱。上周去内蒙出差,公事处理停当后便直奔当地一家比较大的古玩市场。
  内蒙的古玩市场果然有些异域风情,卖的古物都是稀奇古怪的,逛到一个古钱摊前,被琳琅满目的古币所吸引了。摊主是个蒙古人,与他交流得知这些古钱大多都是辽代和元代钱币。这些古钱由于传世量巨大,所以市场价值并不高,摊主的售价也算合情合理,而且这些古币也的确铸造精美,风格独特,于是我便入手了一些。摊主非常高兴,看得出我是他为数不多的大买主,成交后一边和摊主聊天,一边观看其他的古钱。
  一枚奇特的古钱引起了我的注意,说它奇特是因为在一堆辽、元风格的钱币里,那传统的汉民族的铸造风格便显得鹤立鸡群了。取出了细看之下竟然是一枚“绍圣元宝”,不禁令我吃了一惊。
  “绍圣元宝”是北宋哲宗绍圣元年时铸造,以铜钱为主,偶有铁制钱币,传世量不多,因此市价比一般的古币要高出许多。我向摊主询问这枚古钱的来历和价格,摊主说是从村民那里收购而来,至于这枚汉族古币的价格,他也不清楚,看我今天买了这么多古钱,就送给我了。我见这蒙古汉子为人豪放真诚,出了个合理的价格入手了这枚“绍圣元宝”。
  这枚“绍圣元宝”外径2.6厘米,厚约0.15厘米,文字镌刻圆润流畅,保存较为完好,钱币外侧虽然有些锈蚀,但也无伤大雅。但是这枚汉族的古钱是如何跑到遥远的蒙古去的,想来是当年辽国入侵大宋掠夺而去,亦有可能是两边通商流通所致,但这已无从考证。这枚“绍圣元宝”历经如此多的风风雨雨、改朝换代还能流传至今,实属不易。
  拿起这枚“绍圣元宝”,猜测着它身上的传奇故事,仿佛感受到当年宋辽之间的金戈铁马、刀风箭雨;又感受到了各个民族的交流融合,发展进步,激起灵魂与历史的一次次碰撞,令人感到内心澎湃,久久不能释怀,这也是收藏带给我的最大幸福。(责编:丁丑)
  西域“大历元宝”
  古时西域地区神秘莫测,留下过许多的传说,也留下了许多神秘而珍贵的古泉,作为一名古泉爱好者,抵达新疆后自然是要去探索一番,没想到这一次让我和一段神秘的历史不期而遇。
  收到这枚“大历元宝”的过程非常平静,村民觉得这枚古泉可以换一笔收入,很痛快地就出手了,而我得到这枚古泉心中却十分的激动,因为这种古泉几乎只有西域可以找到,更因为这枚古泉身后那段金戈铁马、烽火狼烟的历史。
  “大历元宝”铸于唐大历年间,据《旧唐书》记载:“大历四年正月,关内道铸钱使第五琦等上言,请与绛州汾阳铜源等处两监,增设五炉铸钱,许之。”这也是正史里对“大历元宝”仅有的记载。作为一种国家货币,史料的记载竟然如此有限,更是给“大历元宝”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于是我便上网查阅资料,也没有得到一个准确的答案,《中国货币史》将其称为一个还有待解决的问题。“大历元宝”目前最受争议的地方便是它的铸造地和铸造权的问题,这种古泉几乎都是在西域地区发现的,这就证明了在别处并没有流通,这样的话“大历元宝”就是不被唐朝朝廷认可的“私铸钱”,但正史里却存有记载,证明了朝廷知道,而且还批准了“大历元宝”的铸造,而且只在西域地区流通,这一点令我十分的疑惑和好奇。
  端详着手上这枚“大历元宝”,直径大约2.3厘米,表面已饱经锈蚀,但仍然庄严,令人赞叹。
  翻开史书,唐代西域政务归安西和北庭都护府管理,安史之乱后政局动荡,已经出现了地方私自铸钱的现象,时逢吐蕃大举入侵,朝廷已无力拨付军饷了,就会导致军心不稳,生出变乱,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允许两都护府自己铸造“大历元宝”,并只在西域地区流通,充当军饷也是有可能的。
  不管怎样,“大历元宝”见证了那一段动荡的历史,也许正是它的存在才帮助唐朝抵御了吐蕃的入侵,令人尊敬。西域谜泉,无声地诉说着一段神秘的历史。
  (责编:丁丑)
其他文献
上海的朋友沈先生打电话来,邀请我欣赏他新近收藏的两件康熙青花五彩罐,并发来照片。沈君收藏瓷器二十余年,过手的瓷器无数,收藏亦精而美,为何会单单邀请我去看这两件看似寻常的瓷器呢?这两个青花五彩罐引起了我的好奇。  青花五彩瓷是中国陶瓷史上重要的品种。它的烧造工艺较为复杂,先于坯上用青花料描绘出一定的纹样,上釉后入窑以1300度以上高温烧造。再以红、黄、绿、紫、赭等色彩描绘到已烧成瓷器上,再次入窑以7
期刊
前些年,笔者在本县农村调查工作时,偶在一户老农家发现并收购到一枚清宣统时铸行的“大清铜币”(如图),当时因其少见,十分欣喜。该币圆形,红铜质地,包浆熟旧,直径3.1厘米,正面上缘为“宣统三年”四字,下缘为“百枚换银币一圆”七字,中间为珠纹圈,圈内有双嘉禾纹及竖“十文”二字。背面外缘为“大清铜币”四字等距分布,中间连珠纹圈,圈内为一蟠龙纹。制作精细,造型规整,图案设计简洁大方。  “水有源,树有根”
期刊
我有一个脑筋急转弯、甚至略显无厘头的问题:  当我们在观看古代和现代绘画作品时,你发觉在绘画对象上的一个明显区别是什么?  这当然不是一个值得你绞尽脑汁的问题——虽然乍看起来可能需要你写一篇论文才能解决。  答案很简单:描绘裸体的多寡之别。  或者应该统称人体吧。一般以女人体居多!  对于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中国来说,裸体女人在艺术中的正式公开出现,无疑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这个事件可以
期刊
笔者早年收藏品中,有一洪洲窑器物,为一西晋青瓷褐彩羊形器(见图)。器长22厘米,高17厘米。造型为一立式犄角公羊。羊体颀长、圆润,有三道双圈弧线纹,羊两颊饱满,长须下垂,神态安祥,抿口敛神,两耳竖起贴于脑侧,两眼炯炯有神,双犄卷曲,羊体上身有一圆形孔口,内空。羊体全器施青黄釉,犄角、眼、尾等处均施褐彩。全器造型比例准确,线条优美,尤头部刻划极为细腻生动,一副温驯可人的神态,富有吉祥瑞气。观此青瓷羊
期刊
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为今日中国乃至全世界现藏华夏古代金属胎珐琅器数量最多之地,共藏有元代至民国的金属珐琅器六千余件。这些藏品品种齐全,用途广泛,涉及宫殿陈设、宗教祭祀、殿内建筑装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绝大部分由明清时期皇家机构生产,表现了内廷造办处、广东、西洋和中西合璧等不同的风格特点,是研究华夏古代金属胎珐琅器的珍贵实物资料。尤其是我国珐琅工艺发展鼎盛期的清乾隆朝,其制造的珐琅茗壶在制作工艺
期刊
瓷枕,最早见于隋代,唐宋时期较为流行。唐代沈既济的《枕中记》中载:“开元七年,道士有吕翁者……俄见旅中少年乃卢生也,……与翁共席而坐,言笑殊畅。……翁乃探囊中枕以授之,曰,子枕吾枕,当令子荣适如志。其枕青瓷,而窍其两端。”由此可知,唐中期瓷枕的制作已较为普遍。  瓷枕因其光洁细润,质地清凉,成为古代夏季纳凉的重要寝具。北宋诗人张耒有诗《谢黄师是惠碧瓷枕》云:“巩人作枕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
期刊
■侍儿扶起娇无力  如果没有白香山的《长恨歌》,贵妃是否能像今天这样家喻户晓就很难说了。《长恨歌》中,有很多适合大众八卦的桥段,因之历千余年而常八常新,生命力极强。当然也有很多既优美亦经典的句子,颂在人口中,敲在人心头。  比如一句“天生丽质难自弃”,这就说中了天下大半女人。真丽质的自然如此,以为丽质的也如此,而女人莫不以为自己丽质,实在丽不到脸上,也一定丽在心里——因此如果真的一不小心被流光抛弃
期刊
当今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兴旺势头,是历史上所罕见的。这自然是由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与国人生活富裕度的大幅提升所催生的,也与信息化的媒体和公司规模化炒作不无关系。尤其各种公司的大规模资金投入艺术品市场,加上各个阶层的人怀着各种动机和目的,介入艺术品收藏市场。有人纯粹是出于个人爱好,为收藏而收藏;有人是想通过艺术品收藏,使艺术品能得到保护和文化传承;有的艺术家为了通过收藏艺术品的过程,品赏艺术品的深刻内涵,提
期刊
有人说,人的感情是在长期不断接触中产生的。近代著名书画大师赖少其经常深入黄山,以景入画,以画抒怀,对黄山有很深的感情。他在安徽工作、生活了二十多年,年年上黄山,与其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世纪80年代,赖少其曾多次登上黄山,翻高山、攀崖壁、跨急流、沐风雨,“搜尽奇峰打草稿”,重吐芳菲,尽情挥洒。所画黄山景物,师古创新,出神入化,被誉为“新黄山画派的执旗人”。  赖少其(1915-2000年),广东普宁人
期刊
春天给人的印象总是那么美好,桃红柳绿,莺歌燕舞,千山滴翠,阳光明媚,合肥的春天亦是格外的美丽,润心如玉。一场大型传世古玉器展销,自春节即在安徽省文物总店二楼大厅举办,数百件传世古玉器琳琅满目,绚丽多彩,也似与这春之美景琴瑟相和,醉人心脾。据考古资料所知,所谓“传世古玉器”绝大多数是历史上古墓葬和古遗址出土。即使是时代较晚的明清时期的玉器,也有一部分出土于墓葬之中。在这次展销中,有200余件玉器精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