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花浪想风流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ckta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侍儿扶起娇无力
  如果没有白香山的《长恨歌》,贵妃是否能像今天这样家喻户晓就很难说了。《长恨歌》中,有很多适合大众八卦的桥段,因之历千余年而常八常新,生命力极强。当然也有很多既优美亦经典的句子,颂在人口中,敲在人心头。
  比如一句“天生丽质难自弃”,这就说中了天下大半女人。真丽质的自然如此,以为丽质的也如此,而女人莫不以为自己丽质,实在丽不到脸上,也一定丽在心里——因此如果真的一不小心被流光抛弃,平平淡淡普普通通地忽然就老了,或者嘴上抱怨,或者心怀幽怨,不管是不是有所流露,怨是一定的了。
  这些年走在人生的路上,冷眼看到许多女人,青春娇好,或者甚至美艳无方,理应有一段精彩的人生表现,却不过按部就班地结婚生子,挽着的不过一个极普通的丈夫,牵着的不过一个和丈夫一样脸像极普通几乎很难有灿烂前程的孩子,自己却忽然老了,憔悴了,看不得了,笑容苦了,有婆婆像了。我偶尔会为她们心生悲凉。当然,弃有弃的好,普通而庸常未必不幸福。如果不弃,如果折腾,热闹是热闹了,繁华散尽,到头来不是还会遗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贵妃那个时代不像现在,丽质可以向很多花哨的行当抛洒,霎那间便名动世界,膝下粉丝无数,不是女王,胜过女王。贵妃只能为君王选,和皇上谈一场感天动地甚至生离死别的恋爱,才算没有虚度此生,最终成为传奇。
  我去过华清池,那是贵妃沐浴的地方。那里立着一尊巨大的贵妃造像,却绝不是我心中的贵妃。我看到过很多描绘贵妃洗澡的画作,从古到今,这大约是画家们最爱的题材之一,但凡是个爱画美人的画家,一定要画这个。但同样的题材,想画出自己的个性很不容易,画家们极尽巧思,却很难让读画的人真觉得巧。我手中一对汪章的帽筒,倒有些别出心裁。
  是一队宫女,二女执宫灯引路,二女搀贵妃,一女执纨扇,贵妃软烂如泥,娇娜不胜,任由摆弄,似乎连意识都没有了。画师并没有画背景,出浴不见浴池,亦不见刻意摆布暗含春意的浴具,只用轻红淡绿的设色与虚空写意的笔致,让我觉得这一行女人袍裙鼓荡而衣袂凌虚,似在雾中行,飘渺如仙。细瓷莹洁,更添一番娇嫩(图1)。
  写“侍儿扶起娇无力”句,绝了。
  有时候,题材也好,画技也好,都不如画师的摆布,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设计,有妙绝而不太过分的设计感,会让作品出好味道。
  这几乎是汪章在瓷上画得最好的美人了。
  汉云汪章, 是同光之间的浅绛画师,主要就是画仕女,名头现在被炒得很高,但我一直认为他被高估了,只能算个中等画师。虽画美人,却少了一份空灵。山水花鸟更只是敷衍,勉强能玩。看到这对帽筒,想法便有所改观。
  题仿吟香外史笔意。吟香外史当为晚清名帅彭玉麟,酷爱画梅,画风粗砺奔放,没有这般细巧婉约的笔致,筒子上这么写一句,不过要那么个意思罢了。浅绛作品常常就是这么题的。
  虽有伤残,摆在橱上,偶尔回眸便觉惊艳,挺好的。
  ■浮花浪想风流
  釉水肥腴,美如良玉,晚清艺人邱氏坤如在这样的美釉上绘了一位美人。
  邱坤如绘瓷最活跃的年份当在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左右,晚清光绪年间,距今大约一百余年。就我目前所见,他似乎专事瓷绘美人,而并无其他作品。虽则他所绘美人的环境,一桌一凳,一花一草,也都很见功力。但他好像从不以那些为主题,再美好的景物,好山好水好花好鸟,不放入一个美人居其中间,他是不乐意的。
  他亦很势利。手下作品,常因瓷的精粗而分妍媸。其时窑上制器大约并不能保持质量的恒定,有时候他拿到的是较粗劣的素瓷,便在上面草草成画,弄出不少“无盐”留在人间。若碰到好瓷,自是悉心细绘,因此亦有极精妙的美人图得以传世。当然总的说来,他的绘技只有中等,他笔下的精妙,亦只是和他自己比较而言罢了。
  他笔下的美人,多本之于传统:伏牖、凭栏、倚树、拈花、读书、弄琴、弈棋、教子、思春……思春大约是他画得最多的题材,凡呆呆地坐着或者站着,弄不清在做什么的,大概都可归之于思春了。旧时女人受困于深闺,住的地方称之为阃闱,墙外春色无边,只能遥望,只能在心里默默地想一想念一念。不像现在的女孩子,浓妆艳抹,登台一呼,我来了,你们好吗?于是台下尖叫四起。她们自然不思春了。
  我这件美人大抵也要归于思春一路。美人站立,衣袂临风,面对一只翩翩彩蝶,眼神恍惚迷离,没有焦点,似乎无所依托、若有所感的样子。旁边有一句诗:浮花浪想风流。浮花浪出自宋人词章,张爱玲用之做过小说的题目,即蕊,古时的写法多了一个木。在宋人笔下只是花草而已,自明以后,因有浮浪二字,便很自然地影射男女之间的那点事儿了。此诗此画配在一起,不免春情荡漾,惹人浮思浪想。
  是一只杯子。
  怎样的人才会用这样的杯子喝茶呢?
  会是青楼中物吗,我不由不这样设想,这样想象。它应该沾过美人唇吧。
  杯子造型规整,施釉肥厚,杯底圈足用釉,底却是极细白的砂底,可见垫烧痕,胎骨极佳。拿起来有恰到好处的坠手感。一百余年,除杯口金彩脱落了一部分,余均完美,也难得了。
  将它洗干净了,去沏一杯奉化朋友寄来的深山白茶,不知是何滋味。(责编:雨岚)
其他文献
前不久,据意大利网民爆料,有数名到该国旅游的中国大妈,在一家奢侈品门前,自顾自地吃起了自携的即食泡面。有网民感慨,“出手阔绰的中国大妈有钱买名牌货,为何在街边就餐?外国人无法理解有钱任性、出手阔绰的中国大妈的行为。  中国游客在国外引起争议的行为还不止这些,记得有一年去德国,早晨在酒店吃早餐,发现外国人吃早餐就在酒店大堂的一开放的空间,虽然坐了不少人吃饭,但却非常安静;而中国人就餐则要到另一个较远
期刊
今年年初,艺术市场评论人乔治娜·亚当(Georgina Adam)在《The Art Newspaper》上对2014年全球艺术走势进行了她的“水晶球”预言。而这些预言不少都在2014年得到了印证:比如当时她曾轻描淡写地预测出苏富比的高层变动:“据我的水晶球显示,鲁普雷希特的前途充满未知……”而其也在今年的11月卸任了苏富比首席执行官的职务。对于2015年的艺术市场,她的水晶球又显示出什么变化呢?
期刊
如果你是一位收藏品爱好者,有电视购物或网络购物的经历,且经常收到陌生电话、短信、邮件,内容都是以高额回报为由推销其收藏品,那可真要小心了。因为,你很可能被骗子“盯”上了。  在公安部组织打击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专案行动中,辽宁辽阳警方破获一起盗取公民个人信息、利用假收藏品进行电话诈骗的案件,诈骗范围涉及全国28个省、区、市,行骗500余次,行骗金额高达1500余万元。受害人罗某的经历与犯罪分子的狡
期刊
2013年12月在南京江苏省美术馆“田跃民雕塑·国画艺术展”的开幕式现场嘉宾如云,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台湾东森电视台等著名媒体参加,中宣部领导、上海市委领导、原周恩来秘书、江苏省委领导等重要嘉宾出席,此次展览由北京中南茗海书画院、香港亚洲艺术珍品展览中心主办,由上海迈锡尼艺术品有限公司策划承办。  凤凰卫视专题片《时态——关于田跃民的猜想》以诗的篇章记录了田跃民在已经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下,依
期刊
上海的朋友沈先生打电话来,邀请我欣赏他新近收藏的两件康熙青花五彩罐,并发来照片。沈君收藏瓷器二十余年,过手的瓷器无数,收藏亦精而美,为何会单单邀请我去看这两件看似寻常的瓷器呢?这两个青花五彩罐引起了我的好奇。  青花五彩瓷是中国陶瓷史上重要的品种。它的烧造工艺较为复杂,先于坯上用青花料描绘出一定的纹样,上釉后入窑以1300度以上高温烧造。再以红、黄、绿、紫、赭等色彩描绘到已烧成瓷器上,再次入窑以7
期刊
前些年,笔者在本县农村调查工作时,偶在一户老农家发现并收购到一枚清宣统时铸行的“大清铜币”(如图),当时因其少见,十分欣喜。该币圆形,红铜质地,包浆熟旧,直径3.1厘米,正面上缘为“宣统三年”四字,下缘为“百枚换银币一圆”七字,中间为珠纹圈,圈内有双嘉禾纹及竖“十文”二字。背面外缘为“大清铜币”四字等距分布,中间连珠纹圈,圈内为一蟠龙纹。制作精细,造型规整,图案设计简洁大方。  “水有源,树有根”
期刊
我有一个脑筋急转弯、甚至略显无厘头的问题:  当我们在观看古代和现代绘画作品时,你发觉在绘画对象上的一个明显区别是什么?  这当然不是一个值得你绞尽脑汁的问题——虽然乍看起来可能需要你写一篇论文才能解决。  答案很简单:描绘裸体的多寡之别。  或者应该统称人体吧。一般以女人体居多!  对于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中国来说,裸体女人在艺术中的正式公开出现,无疑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这个事件可以
期刊
笔者早年收藏品中,有一洪洲窑器物,为一西晋青瓷褐彩羊形器(见图)。器长22厘米,高17厘米。造型为一立式犄角公羊。羊体颀长、圆润,有三道双圈弧线纹,羊两颊饱满,长须下垂,神态安祥,抿口敛神,两耳竖起贴于脑侧,两眼炯炯有神,双犄卷曲,羊体上身有一圆形孔口,内空。羊体全器施青黄釉,犄角、眼、尾等处均施褐彩。全器造型比例准确,线条优美,尤头部刻划极为细腻生动,一副温驯可人的神态,富有吉祥瑞气。观此青瓷羊
期刊
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为今日中国乃至全世界现藏华夏古代金属胎珐琅器数量最多之地,共藏有元代至民国的金属珐琅器六千余件。这些藏品品种齐全,用途广泛,涉及宫殿陈设、宗教祭祀、殿内建筑装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绝大部分由明清时期皇家机构生产,表现了内廷造办处、广东、西洋和中西合璧等不同的风格特点,是研究华夏古代金属胎珐琅器的珍贵实物资料。尤其是我国珐琅工艺发展鼎盛期的清乾隆朝,其制造的珐琅茗壶在制作工艺
期刊
瓷枕,最早见于隋代,唐宋时期较为流行。唐代沈既济的《枕中记》中载:“开元七年,道士有吕翁者……俄见旅中少年乃卢生也,……与翁共席而坐,言笑殊畅。……翁乃探囊中枕以授之,曰,子枕吾枕,当令子荣适如志。其枕青瓷,而窍其两端。”由此可知,唐中期瓷枕的制作已较为普遍。  瓷枕因其光洁细润,质地清凉,成为古代夏季纳凉的重要寝具。北宋诗人张耒有诗《谢黄师是惠碧瓷枕》云:“巩人作枕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