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udian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并不是一张白纸,在一年级时就已经直观认识了三角形和其他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从直观图形中概括出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探究三边关系,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性。
  例题的编写特点是不把知识结论呈现给学生,而让学生在“做”图形的活动中发现现象、研究原因、体会规律。基于这种认识,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始终以“做”数学为主旋律,将之贯穿教学始终,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观察、抽象、比较、推理、概括等能力。
  一、“做”三角形,感受边、角和顶点
  学生“做”三角形并不难,做的方法也是多样的。“做”目的不在结果,而在于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把精力放在建立边、角和顶点的概念上以及理解首尾相连,同时为下面的实验扫除技术障碍。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操作、交流体验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认识到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这种知识的获得是学生自我构建的,学生会获得一种愉悦、成功的体验。长此以往,学生自学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自学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二、“围”三角形,探究三边关系
  这是本课的关键环节,也是重难点之处。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主要是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中,通过正反例的对比发现规律,认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这一环节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交流讨论、质疑争辩,在充分的活动中体验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体验、经历和探索数学知识的全过程,以外在的动促进了思维内在的动,使认知更为完善,促使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培养了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新理念。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重现的生命载体,是动态生成的。因此,我们应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善于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作者单位 吉林省磐石市取柴河小学)
其他文献
目的:针对大学生开展颈椎亚健康现状调查工作,并对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大学生颈椎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择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心肺复苏术(CPR)技术是一项针对心搏骤停人员实施的急救技能,意义在于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实施抢救复苏操作,提高心搏骤停人员的生存可能性,其进行大规模的培训与推广,是一件利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非常重要.改革大学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内容尤为关键,首先分析大专院校思政课
我的外祖父徐钟蒧是末代帝师徐坊之子。据相关资料,徐坊(1864-1916),字士言,又字梧生,号矩庵、楼亭樵客等,原籍山东临清。历任晚清户部主事、国子丞、京师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副监督。民国后应召为毓庆宫行走,接任陆润庠为溥仪的汉文师傅。1916年因肝病去世。  小时候,我对母亲家世的印象就是,外祖父出身显贵,他父亲徐坊曾做过溥仪老师,后家境逐渐破落,除此之外并无太多了解。在我们的童年和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