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新文学”,还是“五四文学”?

来源 :当代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icom_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发端于《新青年》的“新文学”与“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主体,“新文学”是百年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精神资源与核心传统。但是近几十年来一个显著的变化是, 早已确认的“新文学”“新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命名正在被“五四文学”“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新名词取代。究竟是“新文学”,還是“五四文学”?这两个概念命名,有何不同?
  关键词:现代文学;“新文学”;“五四文学”
  发端于《新青年》的“新文学”与“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主体,“新文学”是百年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精神资源与不断回顾、传承的核心传统。源于标示自身与传统古典文学(彼时称为“旧文学”)在语言形式与内容上的不同,因此“新文学”是一个从初始就有明确内涵的命名,这个概念命名已经经典化。从1920年代到1940年代,“新文学”的命名一直没变有化,所有提及这段文学的文章都以“新文学”指称。1935年,“文学革命”的过来人联合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蔡元培总序和十篇导言都以“新文学”指称此一文学现象(茅盾在《小说一集·导言》中偶尔使用“五四文学运动初期”)。赵家璧在《建设理论集》“前言”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提“新文学”:“我国的新文学运动,自从民国六年在北京的《新青年》上由胡适陈独秀等发动后,至今已近二十年。”1950到1960年代,在贯彻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思想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框架下,王瑶、张毕来、刘绶松的现代文学史著仍以“新文学史”命名,文学史叙述文本主体中也始终称之为“新文学”,只是在绪论中提及以“五四时代”为背景。
  但是近几十年来一个显著的变化是, 早已确认的“新文学”“新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命名正在被 “五四文学”“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新名词取代。一个趋势是,新一代的现代文学研究者已普遍使用 “五四文学”“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名称,来取代与指称原先已十分明确的“新文学”“新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后者正在悄悄消失。2019年是“五四”运动百年纪念活动,在北京、上海现代文学界举办的纪念“五四”百年的学术研讨会,提交的论文几乎一体指称“五四文学”“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我参加上海举办的“五四与中国话剧”学术论坛,会议所收到的论文一律冠以“五四”:“五四话剧”“五四新戏剧”“五四戏剧运动”“五四翻案剧”“五四戏剧思想”“易卜生与五四话剧”“五四翻译剧”“五四外国戏剧”。尽管论文讨论的是“新文学革命”中诞生的新剧(后来命名为“话剧”),但“新文学”的概念名称已经消失,而代之以“五四话剧”“五四文学”。《文学评论》2019年第2期刊出的论文题目就有《“五四”新体白话的生成》,文中称“‘五四’白话文运动”。①连起于晚清的白话文运动也挂上了“五四”的品牌。
  究竟是“新文学”,还是“五四文学”?这两个概念命名,有何不同?
  “新文学”源于《新青年》杂志发端与兴起的新思想、新文化运动,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相继刊发于《新青年》,掀起了新文学革命。1918年1月的《新青年》第四卷第一期已经开始使用“新文学”之概念命名(玄同《新文学与今韵问题》);紧接着,1918年2月第四卷第二期刊登《新文学与新字典》(沈兼士);1918年8月《新青年》第六卷第二期开始设“新文学问题之讨论”专栏。可见“新文学”之命名已经固定确认,此后是其自然迅速推开。
  一个众所周知的历史事实是,“文学革命”“新文学”是在《新青年》所鼓吹的新思潮、新文化运动的潮流中诞生,它不是受了“五四”运动的影响而发生。
  第一, 请看这个时间表:
  1917年1月、2月胡适、陈独秀《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相继发表;1918年1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一期开始每期刊登胡适、尹默、刘半农、鲁迅(唐俟)等写的白话诗;1918年3月《新青年》第四卷第3期发表王敬轩(刘半农)“双簧信”;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期鲁迅发表《狂人日记》,这是新文学奠基之作;1918年6月《新青年》第四卷第六期为“易卜生专号”,易卜生的个性主义等思想成为新文学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在此前后《新青年》介绍了大量的西方思想家与文学家的思想与创作;1918年10月《新青年》第五卷第四期“戏剧改良专号”讨论旧剧与新剧;1918年12月《新青年》第五卷第六期发表周作人《人的文学》,此为新文学重要的思想来源之一;1919年1月《新青年》第六卷第一期刊登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可见新旧思潮之争论已达白热化;1919年3月《新青年》第六卷第三期发表胡适剧本《终身大事》;1919年5月《新青年》第六卷第五期“马克思学说”专号。1919年4月蔡元培发表著名的《答林琴南书》,1919年1月《新潮》月刊在北京创刊,这是新文学重要的青年文学杂志。
  可见,“文学革命”的主要动作,在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之前已经完成。显见,“文学革命”不是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发生的。而且,“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也没有策划要在1919年5月4号举行一场关注巴黎和谈中国外交问题的青年集会游行,5月4号北京青年抗议“二十一条”的爱国集会游行是在中国外交危机紧迫情况下爆发的,它与正在发生、进入高潮的“文学革命”没有实际的关联。
  第二,“新文学”“文学革命”是承受了《新青年》展开的新思潮、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民主、科学精神的影响,其主旨与核心思想个性主义、人学与人性主义、平民意识与《新青年》、新思潮、新文化运动的宗旨相呼应一致。“新文学”“文学革命”无疑是《新青年》所展开的新思潮、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其宗旨是实践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第三,应该说,参与“五四”运动的青年学生是受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五四”运动又扩大了新文化的影响,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继续深入广泛的开展。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的区分,是显然的。   1982年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修订重版,增加了一篇“重版代序”,题目就是《“五四”新文学前进的道路》,而且正文大量使用 “‘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新文学”命名字样,共十一次。11这篇写于1979年的《重版代序》由钱理群执笔——钱理群先生后来提出“20世纪文学”概念,也许是对“五四新文学”理念的反思。
  这之后就出现了“中国五四文学史”(其实研究的就是“新文学”史)。这种情况,从1989年纪念“五四”七十周年至2019年纪念“五四”运动百年,以“五四文学”之名取代“新文学”历史命名的全面铺开达到泛涌成潮。
  与这同样情况的,是“反封建”一词的误植。“封建社会”一词,系指欧洲中世纪的领主分封社会制度,这一社会制度相当于中国周代,周天子分封诸侯,那是封建制。从秦汉开始,中国两千多年的行政建制是郡县制,政治权力体制是中央集权专制体制。由于1920年代翻译介绍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史,将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一词对应移用于中国秦汉至明清两千多年的社会体制,此种误植,造成“反封建”一词的混乱黏贴与泛滥使用,与马克思本意、也与中国历史的自身轨迹相悖,秦汉至明清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行政建制“郡县制”(公元前221年,秦灭齐统一中国,秦始皇采纳廷尉李斯建议,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直到1911年清亡),被套上不相干的命名——源自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现在中国历史学界已经不再使用这个误植的命名“封建社会”,而以创意自我标榜的现代文学界却浑然不觉,仍旧在频频使用“反封建”這个早该停止的旧名词,因而模糊了应明确的“反专制”的本质。
  是“新文学”,还是“五四文学”?二者可以重叠混用、取而代之吗?
  “五四运动”,就是指1919年5月4日发生的青年学生爱国游行,与此后至“六三”在全社会上掀起的广泛的爱国行动。“五四”运动,自有其不可更易的政治学、社会学内涵与意义。其政治的、社会的意义,在中国现代革命史的意义,毛泽东论述已经赋予其经典地位。若名“五四文学”“五四新文学”“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是以新民主主义论阐释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学史。
  而“新文学”“新文学革命”亦自有其遵循自身文化与文学规律的人文主义内涵与意义,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传统。这两个概念命名,虽然略有重叠,但明显自有其不同的空间与历史时间性,不同的内涵、意义的概念命名。
  “新文学”“新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就是经典命名与自身内涵的合一。“五四”就是“五四运动”——“五四”,别无分店。
  注释:
  ①宋声泉:《文言翻译与“五四”新体白话的生成》,《文学评论》2019年第2期。
  ②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载《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660、659页。
  ③转引自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9页。
  ④⑤蔡仪:《中国新文学讲话》,新文艺出版社1952年版,第22页,第5、7页。
  ⑥刘绶松:《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上册),作家出版社1956年版,第1页。
  ⑦11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1页,第3—28页。
  ⑧朱德发:《中国五四文学史》,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⑨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页。
  ⑩唐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页。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刘小波
其他文献
听一位年轻美丽的女教师讲小学语文。她可真美呀!青春的美,知性的美,率性的美……一站到讲台上就开始“放电”。她穿了件半袖连衣裙,美丽的小臂上以及飘逸的裙摆上都有五彩的小星星在闪。我想,这个小年轻把这么多小星星带进教室,大概是为了“抢镜头”吧?但是,很快我就发现自己猜错了。原来,那些小星星是别致的奖品!哪个同学答对了,美丽老师就从身上揭下一个小星星贴到那孩子的小脸上。同学们争前恐后地发言,看得出,他们
每天上班,要穿过一个水上公园,出来的时候,觉得自己俨然一个草木小妖,心里尽是对人世的感动与好奇。  这样微凉的初秋,吹着凉风,不起哀愁。走路的时候,会路过那些垂柳。垂柳在河边,依然绿得柔情。它们一丝丝一缕缕,垂挂于河边,于路上,情意脉脉的样子。我每日从柳下过,总是会不由放慢步子。好像走得慢一些,这样美好的初秋就长些。风吹柳丝,柳丝拂人。我的长发,我的眉,我的耳鬓,我的肩,都在柳丝的吹拂里。温柔的凉
走进九州通集团,活动室文化墙上贴满了先进党员事迹。早在2001年,九州通集团便率先在全省成立首家非公企业党组织,并于2004年成立九州通集团党委。疫情期间,九州通集团党委持续实施“服务员工、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三个服务”工程,发动全系统1300余名党员与职工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根植企业的“家文化”理念,打开了一条复工复产的“快速通道”。  挖潜能 做个“好参谋”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
把火焰沿着绝壁烧,那就是道路  是火的道路  是宽阔的崖壁破处生光  如有爱,也是疼,如玫瑰的疼,池塘的疼  对着花丛,看曲折,也看心碎  让火烧到绝壁  悄悄走远的风有青涩的回廊,有隐秘的小路  火焰里接近饱满的东西  从容,如暮色埋人,转眼燃尽  那些古旧的草木,和我一样,无论是否有风 都不由自主地摇晃 像空虚,像一直住回流的宿命……  空山  仍然有着自己的辽阔和领地。神丈量不到的地方  经
郭琳,女,1987年生,陜西西安人。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人物形象造型、艺术经营。
陈文莉  【仿真试题】  诗仙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得以惊风雨泣鬼神;书圣王羲之邀约文朋诗友于山阴之兰亭,畅叙幽情,《兰亭集序》得以流芳千古。风雅的古人邀约好友围炉夜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潇洒的今人邀约友人于微信、QQ,畅叙别情,于是天涯只在咫尺之间……请以“邀约 ”为题,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名师题解】  1.确定文题。文题中可以填入
感谢在那些困难面前没有放弃的自己。  ——惠若琪  2016年8月21日,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以3:1战胜塞尔维亚,获得冠军,25岁的队长惠若琪站上了最高领奖台。惠若琪16岁时被陈忠和选中,出现在2007年女排集训大名单中;2013年郎平执教后,任命她为新一届女排队长。惠若琪看似顺利的人生实则险途重重。2010年世界女排大奖赛中她左肩脱臼,现在肩膀内还留有多颗钢钉。更遗憾的是2015年世界杯赛前,
风在低沉地嘶吼,野外的马儿在寻找失去的同伴,发出失望的嘶鸣,潸然泪下。我就是那匹孤单的野马。  走在悲凉的植物的残骸中,这里已完全看不出往日盛世草原的生机,一场无情的风暴卷走了早根,卷走了野马,卷走了故乡,卷走了这里的一切。可是,你却像我一样站在那里,就站在那里。  你是一棵树,是只有一半枝干的树木。我向你慢慢地走去,去对你讲述这里以前的故事。从此,我便依靠上了你。  这里荒凉至极,你对我抱怨这里
在物理专题学习中,部分同学在学习完一个专题知识后,做相应知识点的练习题时,还会出现知识要点记不住、不会做题或容易错误等问题。这种外在表现,实际上反映的是学生在专题学习中核心素养没有达成。现以直流电路动态分析的专题学习为例,与传统专题学习比较,浅谈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分类十变式”专题学习设计,希望对解决同学们的困惑有一定的帮助。  一、传统的专题学习设计  首先,分析什么是直流电路动态分析类问
摘要:新时期广东城市文学的“南中国城”想象呈现出丰富立体的面貌,从全球化/本土化视阈来看,“南中国城”或被想象为国际化大都市,或被打造成本土化都市群。前者的同质化与标准化趋向使其沦为面目模糊的现代化符号,“南中国城”想象因而堕入没有时空背景的全球化陷阱中;后者的地方性书写虽抓住了城市的灵魂与根脉,却存在过于注重地域风格、固守传统甚至格式化传统等弊端。“南中国城”想象应以全球本土化的眼光接纳各种异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