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禁忌略谈

来源 :宗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cde23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禁忌"起源于人类早期原始社会,是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都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在原始社会的自发宗教中,禁忌几乎与传统习俗融为一体.在历来的人为宗教里,禁忌则常常通过教义的规定,成为规范戒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就道教禁忌来看,由于道教是产生于中国国度,因而其禁忌也就具有十分鲜明的中国特色.正如道教的形成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一样,道教禁忌也有这样的一个过程.
其他文献
在斯大林时代,前苏联哲学史界对费希特的评价是教条主义的;20世纪中期,这个评价得到了改正;20世纪末期,费希特知识学体系及其演变在俄罗斯哲学史界得到了深入和全面的探讨。
关于中古社会赋税基本理论的研究,西方史学界起步很早.但在中国,由于学术视野、研究方法、治学理路等方面的原因,似乎一直无人问津.其实,中国中古社会接承远古之制,很早就形
人性假设与道德教育研究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人性论的任务是阐明、论证道德教育的基础与根源,而道德教育则在此基础上构建与其相对应的方法体系.人性假设是道德教育研究的基
科学理论的经验统一性是理论创新和科学进步的合理标准之一.经验统一性要求理论导出的与观测型经验问子相符的理论型经验问子涉及的异质性经验范围越大越好.科学理论的普遍性
是十七世纪欧洲最有名的逻辑教材,为纪念二位作者逝世310周年,本文回顾了该书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了其中的哲学主题,进一步揭示了它在语义学、语言哲学及逻辑学等领域的历史
本文将意识形态界定为一种权力,它具有传播性、渗透性、神圣性和超越性.作者从边界概念、等级观念和共同体(国家)意识三方面探讨在战争环境下王权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和再造及后
本文通过对汉代和宋明儒家学者董仲舒、扬雄、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践履统一思想的探析,认为强调知行统一,将认识论与道德修养论结合起来,不仅是中
多数学者相信,天是儒学的神圣性价值之源.郝伯特·芬格莱特一书提出一个独特观点,中孔子并不重视天,却特别重视礼,礼具有神圣价值.本文同意芬格莱特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中礼
人的认识必须凭借符号,符号的形式、结构对认识起很大作用.认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才产生的,因此必然携带着双方的信息意义.当主体凭借符号进行反映时,这种认识的内在矛盾就显
本文在对唐末浙江道教学者罗隐的代表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道教美学思想史上的价值在于其上承先秦道家美学思想及早期道教美学思想,下与传统儒家的价值观、审美观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