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里人人都有皮鞋穿

来源 :女士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bmiss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父亲给儿子东西的时候,儿子笑了;当儿子给父亲东西的时候,父亲哭了。
  小的时候,没有文化的父亲教育儿子:“长大了穿皮鞋,当城里人。”父亲说,他早年间到城里人家要饭,狗咬他,他拿打狗棍往狗嘴里戳,主人就拿穿皮鞋的脚踢他。
  在20世纪80年代的鲁南农村,皮鞋是个稀罕物。“大皮鞋,呱呱叫,上火车,不要票!”小孩们几乎都会唱这段顺口溜。对于像父亲这些穿了半辈子草鞋、布鞋的泥腿子们来说,皮鞋就是吃香喝辣过好日子的代名词。
  记忆里,我第一次穿皮鞋是在1982年。那年我4岁,玩耍时不小心掉进邻居家的地瓜窖里,摔断了腿。父亲用地排车把我拉到30里外的县城医院,医生说:“这孩子的腿保不住了,恐怕要截肢。”父亲跪下就给医生磕头,医生只是叹息。父亲疯了一样拉着我换了一家又一家医院——孩子的脚都没有了,拿什么穿皮鞋呢?
  后来,几乎绝望的父亲把我抱到城郊医院的老先生面前。老先生在我腿上捏了几下:“这孩子的腿能治。”父亲一下子又给老先生跪下了。
  穷人家的孩子,生命力就是顽强。同病房几个断胳膊的城里人,每天吃猪肉炖苔菜加白面馒头都不见好,我吃着母亲从老家送来的地瓜煎饼和咸菜,腿却奇迹般地好起来。住了20多天,我就出院了。
  我在床上躺了3个月。一天中午,父母从地里回来,把我抱出去晒太阳。院子里有棵小槐树,我扶着它,慢悠悠地站起来,又试着向前挪了一步。“我能走路了!”听到我的喊声,父母从厨房里冲出来,他们的泪水“哗哗”地往下淌。
  那晚天黑了很长时间,父亲才顶着一头冰霜回来,进门就到我床前,满脸挂着笑。他变戏法似地从篮子里摸出一双鞋——皮鞋,又从被窝里掏出我的小脚丫,给我穿上,然后心满意足地欣赏着。“我儿子能穿皮鞋了!”他对母亲说。
  我至今清楚地记得父亲说那句话时的样子。父亲的话,给了我巨大的动力。几年后,我上学了。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的成绩一路扶摇直上,到高一那年,周围几个村子的人们都提前喊我“大学生”了。
  腊月二十七是我们镇上的大集。我穿着拖鞋,把自己唯一一双白运动鞋洗了,准备过年。父亲杀了家里的一只羊,到集上卖肉换年货。下午的时候,他买了一双皮鞋——实际上是人造革的,喜滋滋地进了门。人家要20块钱,父亲还价,最后以14块钱成交。他一高兴,拿回来两只一样的鞋。
  父亲不肯吃饭,执意骑着自行车去换鞋。他回来的时候,外面纷纷扬扬飘起了大雪,饭已经凉了。那是我穿的第二双皮鞋。看着头发眉毛上挂着雪花的父亲,我在心里发誓:将来挣了钱,一定给父亲买一双真正的皮鞋。
  60多岁的父亲,瞒着我到滕州城里收破烂。人家当破烂扔了一双皮鞋,父亲拾回来,准备擦洗一下,穿在脚上过年。晚上,一家人围在火炉边烤火,父亲宝贝似地捧着鞋擦洗起来。那年我上高三,印象里这是他穿的第一双皮鞋。父亲说,他年轻的时候,走南闯北,到大上海时脚上穿过皮鞋的。看我不信,他有些生气:“等你小子将来出息了,就给我买一双皮鞋,要最好的!”
  我大学毕业领了第一个月的工资,花80多块钱给父亲买了一双百货大楼里打折的皮鞋。父亲不舍得穿,只在过年或走亲戚时穿穿,然后就收起来。
  国庆长假,父母一起來济南,父亲脚上穿的就是我给他买的那双皮鞋。他们在我家住了一周,就嚷嚷着回去。父亲说:“皮鞋有什么好,捂脚!哪有俺在老家穿布鞋舒服。”父亲不知道,儿子买的鞋质量太差,好皮鞋是不捂脚的。我想着给父亲买一双好皮鞋,这一想,两年过去了。
  父亲在走亲戚的路上摔倒,高血压引发脑血栓,在医院里躺了一个月,最终没有站起来。到了中秋节,我从济南回老家看他,他已经瘦得没有人样。他抓住我的手,要我给他拿那双皮鞋。母亲从柜子里翻出来皮鞋他,他拿着鞋哭了。皮鞋,对他来说,已经没有用了。
  一个多月后的夜里,叔家的大哥打电话告诉我,父亲去世了。
  父亲下葬后的第二天,我把当年给他买的那双皮鞋以及他的衣物在他坟前烧掉。火光里,晃动着父亲当年冒雪给我买鞋时的情景。
  想起那句话:“当父亲给儿子东西的时候,儿子笑了;当儿子给父亲东西的时候,父亲哭了。”我止不住流下泪。
  父亲,你知道吗?在城里,也有人穿布鞋。也许只有在那美丽的天堂里,人人才都有皮鞋穿!
其他文献
爱情因为香水而开始,因为味道而结束。    1  那日没有像往常那样加班,下班早。他站在挤满人的地铁上摇摇晃晃,平日他都是加班到深夜打车回家。好久没有挤地铁,密集的人群混杂着的复杂气味让他有点喘不过气来。   他看了一眼手表,好早,这么早回家做什么呢?球赛还没开始,一个人在家做饭,然后早点休息,但他似乎还没有丝毫倦意。  随着地铁到站开门钻进来的一股凉气,他也随着人群下了车。在站台上缓了好久,他才
期刊
天还没大亮,他就起床了,一边听着窗外鸟儿的唧啾声,一边做着俯卧撑。单位有单杠、双杠,他一旦有空闲也会抓紧时间练上一会儿,再累,他也坚持。不要以为他是一名运动员,他只是为了创造条件,赶上一个人。  那天,她对他说:你看,这人真有意思!说着,让他看一封信。他看后,心田里那棵爱之树似乎又遭遇了一场冷嗖嗖的秋风,叶片萎败且纷纷飘落。  那是一封求爱信,求爱者说他看了一本杂志上介绍她的文章和封面照,对她生出
期刊
小沈阳火得一塌糊涂,连他的小三角眼也成了女性津津乐道的话题。他不英俊,长相平平,不过,一身是戏,上下洋溢着“艺术细菌”,所以一下子就给自己的魅力加了分。   艺术和婚姻都是女性发明、缔造的。所以,婚姻里的女人都带有文艺腔。男人如果不配合踩拍、起舞,就是欺负女人或者被女人欺负。   婚姻经营,除了金钱、感情,还要有浪漫的用心。特别是平凡如你我者,更要充分挖掘发挥彼此的“艺术细菌”,让不怎么风光的婚姻
期刊
2011年5月初,网上流传著名影视演员闫妮已经离婚,并与80后演员王玮处在热恋中。闫妮的经纪人发表声明,证实闫妮已于2004年结束前一段婚姻。这一爆炸性消息不仅曝光了闫妮扑朔迷离的婚姻,也彰显了她处处保护女儿、低调乐观的生活态度。    谁懂单亲妈妈的苦与累    1995年,闫妮加入空军政治部话剧团,正值豆蔻年华的她恋爱了。在战友们热情洋溢的祝福声中,闫妮做了新娘,开始了每天柴米油盐的日子。  
期刊
这是一份浪漫的爱情:一盏写有失恋女孩手机号码的孔明灯在夜空飘舞,没想真的闯入了一个男孩的心扉,此后,男孩用短信帮助女孩走出了人生的低谷。然而,当他们彼此走近时,女孩发现:男孩有着严重的抑郁症。但她说:“浪漫一次,责任一生!”   两年来,女孩用千万次爱的拥抱,治好了男孩的病症,使他重新拾笔著书,成为一位畅销书作家。而此时,女孩却得了绝症。在她弥留之际,她最大的心愿是让自己最好的朋友与心上人结合在一
期刊
仅从给孩子起名字这件事上,就能看出周韵的个性。姜文在琢磨大儿子的名字时拿不定主意。周韵一锤定音:“那就叫太郎好了!心情不好的时候,你可以打太郎骂太郎,在外边儿还可以自称是太郎他爹!”于是,他们两个儿子的名字就此决定——姜太郎,姜次郎。   周韵的这种彪悍是有底气的,她出身于温州一个商人家庭,15岁偷偷参加温州小姐选美比赛,夺取了冠军,在去北京旅游时抱着玩玩而已的心态参加了中戏的考试,结果考取了。她
期刊
顺子是日本关东地区神奈川县的一名小学女教师,与她相恋3年的男朋友青木原本在当地一家旅游公司上班。2008年3月,就在两人准备结婚之际,青木突然提出延缓婚礼的要求。  满心欢喜的顺子被当头泼了一盆冷水,青木给出的理由是:东京一家大型旅游公司招聘公关导游,他想去试试。青木信心满满地说:“顺子,你不是一直梦想着到世界各地旅游吗?如果我应聘成功,我们离梦想就越来越近,说不定我们还能去国外旅行结婚呢。”  
期刊
他和她在娱乐圈打拼了这么些年,一直是努力的,可是距离巅峰,似乎总差一点距离,尤其是他。他们的相貌,不是那种让人眼前一亮的金童玉女;他们的名字也很普通——站在闹市街头唤一声“志安”或“秀文”,一定会有人应声答应吧?  在狗仔队横行的香港演艺圈,难得他们10多年来如此低调地面对感情。谈到对方时,他们总用“我的好朋友”来称呼。可是人们都知道他们在相爱,也在竞争——她要高飞了,一曲《舍不得你》红透港台;她
期刊
我曾是一名富士康公司员工,新闻媒体对我的关注是因为2010年3月17日,我从宿舍楼的4楼跳下,重伤。  在很多人眼里,我已经废了;但在爸爸眼里,我还是他健康的儿子。   去年国庆节那天,在深圳龙华医院门口,爸爸把我抱上富士康派来的大巴时,我的下半身仍然没有知觉。我用右手紧紧搂住爸爸的脖子,听见他轻轻对我说:“田玉,咱们回家了。”   后来爸爸告诉我,车子一开出医院,他和妈妈就哭了,眼泪从深圳一直流
期刊
在中国,说麻将是“国粹”一点儿不为过。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移居到世界各地,金发碧眼的老外们围在一起打麻将,成了一道耀眼而有趣的风景线。保姆徐宝萍,竟然在纽约办起了麻将培训班。不懂英语的她,是如何让老外们玩转这门中国“国粹”的,如何将这份事业在异国做得风生水起?    挣钱还债,赴美保姆教老外打麻将    2005年,31岁的徐宝萍来到成都大学英语系朱利明教授家做保姆。朱教授的子女都在美国定居,身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