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如何应对火灾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1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学者袁褧(jiǒng)曾在北宋灭亡时四处逃难。可无论他到哪个地方,都会遭遇火灾。
  1130年,袁褧在南京,南京“火药局”不慎爆炸,火药局里的工人全部被炸死,方圆三里以内的民宅不是被震塌,就是被烧毁。当时袁褧正在火药局西侧不远处的一个小杂院里租房,因为出门走亲戚,侥幸躲过一劫。
  1132年,袁褧到杭州定居。这年农历五月,一场莫名其妙的大火烧毁了杭州城内一万三千多家民宅。袁褧大难不死,带着母亲和老婆逃到了西湖岸边的渔船上,但是他刚刚购买的房子却烧成了白地。这场火灾之后,袁褧心有余悸,不敢再定居城中,携家带口去杭州远郊开荒种地,当起了农民。
  1208年,经历多次火灾而大难不死的袁褧突然病死于家中,其儿子记录了那年农历三月杭州城发生的又一场特大火灾:大火延烧四天四夜,皇宫以北的街区全被烧毁,大半个杭州被夷为平地,至少六万所房屋变成灰土,连知府都找不到办公的地方,只好去西湖里的民船上指挥救灾。
  以上火灾都出自袁褧父子的私人记录,虽然切实可靠,但还不足以刻画宋朝火灾的全貌。在宋朝的官方档案中,大型火灾俯拾皆是,比袁褧父子所记事件要多出几十倍。那宋朝为什么会频发火灾呢?有两个最基本的原因:一是住宅的密集度过高,二是建材的易燃程度过强。
  1133年农历十一月,在一场小型火灾发生过后,宋高宗痛定思痛,强行规定每个社区周边都要各留四丈空地以作“火巷”,如果一个社区发生火灾,至少可以通过宽旷的火巷来隔阻火苗。但杭州知府拒不执行,因为城区里的人口太多,居住需求十分旺盛,即使朝廷强行拆除民宅、开辟火巷,隔不了仨月,火巷当中又会冒出不计其数的新房子,政府拆不胜拆,防不胜防,与其阻拦,不如顺其自然。
  与此同时,火灾出现得越来越频繁,老百姓重建家园的成本也越来越高,为了减少成本,杭州民宅从瓦顶变成席顶,从席顶变成草顶,易燃性越来越强,引发火灾也就越来越容易。
  易发生火灾,就一定要有消防队。在北宋开封,每隔四五百米就有一个“军巡铺”,兼管治安及消防。每个军巡铺发放水桶、火叉、铁锚、斧锯、消防梯等消防器具。水桶可以灭火,火叉、铁锚、斧锯是干什么的呢?答案是拆房。宋朝没有消防车、高压水枪,大火一起,仅用水桶泼水无法扑灭,只能将燃烧范围控制住,使已燃烧的地带尽快烧完,尽可能不引燃相邻房屋。怎样控制燃烧范围呢?最常见的做法就是用斧锯、火叉、铁锚拆房,使墙体倒塌,一是可以降低火苗的高度,二是能让倒塌的墙体压灭一部分火苗。
  为了弥补技术上的不足,宋朝政府试图用严刑峻法来控制火灾发生的频率。在北宋与南宋法典中,“放火”均被列入“十恶”(最高级别的刑事犯罪)。1131年,绍兴大火,延烧民房近千间,死者约七百人,事后朝廷调查罪魁祸首,竟然找不到始作俑者。宋高宗大怒,命令从绍兴试行防火保甲法:每相邻十家为一保,每相邻十保为一团,以后无论哪一保、哪一团发生火灾,都要交出引火之人,如果交不出,同保、同团之人一起承担责任。
  此法无论在法理还是在情理上都说不通,野蛮之极,可是也确实能收到一定成效:百姓之间互相监督、风险共担,朝廷监管起来就容易多了,虽然不能杜绝火灾,至少能降低火灾發生的频率。
  编 辑 / 夕 颜
其他文献
在中国现代史上,民国才子陶希圣可谓赫赫有名,曾开创了“陶希圣”时代,又因辅佐蒋介石而成为国民党权威理论家,并赢得“蒋介石御笔”之名。而这样一个令世人瞩目的大师级人物,他一生最感激的是妻子万冰如。  1922年,从北京大学毕业的陶希圣接到了安徽省立法政学校的聘书,他自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回湖北乡下接妻子。结婚四年来,因为连生两个女儿,婆媳关系一直紧张,丈夫又长年在外,贤惠的万冰如只能忍气吞声,再加上长
在床外套一层柜子,既实用又保暖,这种床在19世纪末的法国非常流行。  1922年的芝加哥仍处于禁酒令时期,但酒瘾上来了咋办?这位女性展示的特制拐杖里就可以藏一瓶烧酒。  1925年,加拿大人驾驶特别的车辆玩弹球游戏,这对车技的要求是有多高?  1925年,一种用于治療“注意缺陷障碍”的实验装置,把病人包装成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  1933年,德国某餐厅的服务员戴着怪异的面具工作,客人是不是都被
一  918年前的1101年八月,苏东坡走了!  他这一生,风雨多,晴天少:22岁丧母,30岁丧妻,31岁丧父,42岁差点死去,45岁起不停被贬,49岁丧子,直到60岁还被贬,终于在66岁,走到生命的尽头。但他给人留下的印象,一直是嘻嘻哈哈。即便生活已如此艰辛了,他还是让自己开开心心。  可以说,学会让自己快乐,是苏东坡留给后人最好的礼物。  先来看看,唐宋时期有贬谪经历的大诗人现存的诗词里,带“
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掉吴国后,开始大肆清算身边的功臣,先是范蠡出走,而后文种被杀……原本携手共进的君臣最终演变成了一幕幕惨剧。后人将原因归结为勾践是一个“可与共患难,不可共与乐”的人。但事实真的这么简单吗?  首先,勾践确实属于“可与共患难,不可共与乐”的那类人。在卧薪尝胆的十数年时间里,勾践虽然对他的功臣们信任有加,但并不代表他们就没有引起勾践的忌惮和不满。  在入吴服苦役之前,勾践就在给他送行
《晋书·石勒传》中载,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开国皇帝石勒出身寒微,早年曾以种植黄麻为生。  有一年风调雨顺,黄麻迎来丰收,他趁天气晴朗,夜以继日地收割完毕,然后将黄麻沤入宅前的水塘中。这时,邻居李阳也挑着黄麻来了,见大半个水塘已被石勒占用,放下担子,气呼呼地说:“水塘各用一半,这是祖上传下来的规矩,你该腾出一半地方给我。”石勒毫不客氣地说:“今年收的黄麻太多,半个水塘根本不够用,只能‘先到先得’,谁让你
月满天心,专职作家,已出版古典文化随笔《茶缘心语》《长相思不相忘》及各类散文随笔集等20部,发表各类文字500万字,多部小说签约影视剧。  唐朝诗人李贺被誉为“鬼才”,他上写游仙,下写鬼魅,很少写现实主义作品,但《老夫采玉歌》是个例外。诗中一句“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让人感到惊天动地得凄绝。  李贺这首诗中,没有神也没有鬼,写的是生活在底层、用生命养家的采玉人。《太平寰宇记》记载,唐代
慈禧和生母富察氏一直关系不睦,直至慈禧后来成为一国之母——皇太后,两人的关系也未见缓和。好在富察氏凭恃生母身份,慈禧就是再有怨气,也不好任意使性。但慈禧锱铢必较,不是吃亏的主,她便以恶搞母亲的方式来发泄不满。  咸丰六年(1856年),慈禧的儿子降生,慈禧母凭子贵,晋封懿妃。富察氏得到消息,就张罗着进宫庆贺,没想到刚一入宫,慈禧就给富察氏上演了一出恶作剧。  按照朝廷礼仪,人宫探望女儿的父母要行跪
一  邯郸城的五月,艳阳天里光影流转,人来人往。赵姬生在舞坊,长在舞坊,公子小姐的故事她看得太多,负情薄幸的人她也见过不少。她的身份使得她的命运一出生便已注定。可吕不韦的出现改变了她飘絮似的人生。  初见吕不韦那一年,赵姬14岁,媚骨天成,眼波流转。她对镜梳妆,铜镜中的女子眉若远黛,如水的眸子清澈透亮,莹润的唇更似含了蜜。这是她第一次登台演出,今生何去何从,全看今日这一舞。纤细匀称的身段犹如水蛇,
南北朝时期官员孟业出身贫寒,他深知百姓的苦楚,所以当上州吏后,处处廉洁自律、谦虚谨慎,决心做一名敬业的好官员。一次,几个同僚利用监管漏洞“侵盗官绢”后,为把孟业拉下水,准备分给他30匹绢。孟业甘守清贫, “拒而不受”。案发后,监守自盗者全部锒铛入狱,孟业因拒绝贿赂而声名鹊起,进入朝廷的视线:东魏彭城王兼任定州(今河北定州)刺史后,特别任命孟业担任典签(负责刺史饮食起居、可代刺史批阅公文等)。  孟
金庸小说里,有一个“变坏了”的姑娘,叫周芷若。  刚出场的时候,周芷若俨然一副传统女一号的气质,斯文温柔,心态也比较健康,虽然一直都很有心机,但始终奉行一套中庸之策,绝不和人撕破脸,做事不走极端:她的师姐逼她去打人,她装作受伤,两不得罪;门派里抓到了俘虏,只有她来送馒头。  但自从和张无忌谈了恋爱,周芷若慢慢从白莲花变成了黑寡妇。女一号不做了,而要立志做反面一号,她变得阴险毒辣,到处结仇,对情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