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汉诗《咏月》赏析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tmail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汉诗的出现,体现了日本文坛对汉文学的重视。而《怀风藻》作为日本现存最早的汉诗集,多数作品虽然不算成熟,但《咏月》这首诗既体现了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受容,又表达出日本诗人独自的创造性,还能看出日本人注重细节的民族特性。在日本汉诗创作的起步阶段,该作颇具价值。
  【关键词】: 怀风藻;日本汉诗;咏月
  五言詠月
  月舟移霧渚 楓楫泛霞濱
  臺上澄流耀 酒中沈去輪
  水下斜陰碎 樹落秋光新
  獨以星間鏡 還浮雲漢津
  1 《咏月》与《怀风藻》
  《咏月》这首诗收录在日本汉诗集《怀风藻》中,为日本文武天皇创作的五言律诗。藻诗以赞美即时场景为主题,多用于宴会、随驾和游览等场景的创作,以反映浓厚的宫廷文学和贵族文化色彩。该汉诗的背景虽为宴会,但作者的主旨却在咏月,和那些千篇一律赞美皇族、贵冑的诗作有很大的不同。另外,从记载于《怀风藻》中的现存诗作来看,像《咏月》这样的咏物诗也较少见。可以说,该诗在《怀风藻》中占据着比较独特的位置。
  2 《咏月》对六朝诗的受容
  《怀风藻》的研究者根据诗风,将其成诗分成前后两个阶段,分水岭为长屋王的出现(715年)。前期诗作主要受中国六朝文学《文选》《玉台新咏》等的影响,后期诗作则多受初唐诗的熏陶,显现出王勃和骆宾王的影子[1]。文武天王(683~707)属于前期诗人,从他的诗作中可窥见六朝诗的特征。
  说到六朝诗,就会想到歌咏山水、景物的山水诗。从题目上来看,《咏月》这样的诗作正象六朝文学中会出现的题目。从诗的形式上来看,《咏月》属于五言诗。五言诗始于东汉,六朝时期达到鼎盛。其诗体可被看作是学习六朝诗的结果。从诗的内容来看,也依稀可见六朝诗的影子。
  首联“月舟移霧渚 楓楫泛霞濱”构成了这样一幅画卷:
  月亮像只船儿在枫桨的摇荡中,飘向云雾氤氲的江心岛。
  可以看出,作者运用隐喻,把夜空看作水面,把移动的月亮比作小舟。从形式上来看,“月舟”和“楓楫”、“移”和“泛”、“ 霧渚”和“霞濱”形成对偶。从魏晋开始,特别是齐永明之后,人们开始追求对偶句[2]。第一小句和第二小句描写的是同一个场景,却用了不用的语句,显示出了作者的丰富想象力。关于“楓”字有两种解释。有一种说法是“楓”所指的并不是我们所熟知的秋天的红叶,而是一种叫做“楓香树”的香木,如此就成了“芳香的月之舟”之意。这样来看,该句不仅包含隐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还运用了通感手法。月亮通常是人们以视觉欣赏的景物,而作者更是通过“芳香”这种嗅觉上的词汇,来表达对月亮的誉美--月亮不仅看起来像只船儿,似乎还可让人品出它更是一只泛香的小舟。大美哉。还有一种说法是,“枫”就是指的枫树,用以表征季节。中国古诗词里,“枫”通常被当作“秋天”的象征。关于“枫”的解释还有待考证。但从全句来看,实在唯美。一方面反映了作者的才华,一方面其对“美”的重描也正反应出作者对六朝诗仿模的例证。因为六朝文学的一大特征就是对唯美的追求。
  小岛宪之曾对该诗赞扬道,“月舟”之例只在《万叶集(卷7)》里见过[1],岡田正之亦称汉魏六朝的诗作中并未出现“月船”一词[3]。由是说,“月舟”疑似日本诗人自己创作出来的和式汉语。从构词法上来讲,“月舟·楓檝·霧渚·霞浜”都是A(本体)+B(喻体)的形式。意为“像B一样的A”或者“宛如用A做成的B一样”。
  第3句到第6句则是描绘月光下的世界,展现了这样的场景:
  明洁的月光流泻于桌几上,酒杯中呈现出一轮皎月,波纹则荡碎了江中的光影,落叶为秋带来了一番新的光景。
  “秋”和“枯叶”让人联想到开头的“枫”,所以解此句更加倾向于对“枫”的第2种理解,即表征是在秋天的时节。说到秋,难免不让人想到中国古代一直流传的“悲秋”思想,这种思想也给《怀风藻》带去一些影响。比如田中净足在《七夕》中写道,“冉冉逝不留, 时节忽惊秋”。然而该诗作却并未流露出对“秋”的悲伤,而是描作了一种自然流转的景向,与后面“不变的月亮”呼应,显示出作者积极且自然的豁达心态。又创造性地用“新”字来表达秋季意境的变迁,可谓字字锤炼。
  最后作者将视线又拉回天上,使首尾得以呼应,形成天空--桌几--水面--天空的完美转圜。可做如下理解:
  只有那明月如一盘光镜,依然悬挂于浩瀚的星河之中。
  注意这里,和上句“新”所表达的“变化”不同,而是用了一个“还”字来表达月亮是“不变”的永恒态—依然悬挂于星瀚之中。在中国诗坛中,永恒的月亮见证着世间的悲歡离合,往往引发人们对生命有限、凄凉哀婉的感叹。这里虽然没有哀叹人生苦短,却借助“变与不变”的对比,不难引人对眼前景物的深入憧憬与细细感悟。
  3精细的民族特性
  从全诗来看,作者对隐喻、对比、对偶、通感等修辞手法运用娴熟,对月亮的美极尽赞誉之词。而《怀风藻》里其他的山水诗大多只是简单地描写花鸟、景物,多流于表象。藻诗诗体虽然主旨在于描述游园等活动,但《怀风藻》里其他的山水诗却大多缺乏灵动性[1]。而这首《咏月》则截然不同,它首尾相圜,中间细描,从整体上浑然把握咏月主旨,可谓技高一筹。诗中还以“沉”字进行了静态描写,且用“移”、“浮”展现了动态细描,亦显手段。从这里,不难让我们体察出日本人的精细风格及其民族特性吧。
  参考文献:
  [1]小岛宪之,日本古典文学大系[M],岩波书店,1979
  [2]肖瑞峰,《怀风藻》日本汉诗发轫的标志[J],浙江大学学报,2000(6)
  [3]岡田正之,近江奈良朝の漢文学[M],養徳社, 1946
其他文献
【摘要】:由于心理学早期研究记忆都是研究的外显记忆,学者对外显记忆的特点和研究方法等就比较熟悉,而日益发展的现在研究主主流早已从外显记忆转向了内隐记忆,所以根据我在参考了图书馆的大量资料候选择介绍内隐记忆的一些情况。内隐记忆领域涌现出愈加丰富的实验室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同时也引发了研究者对内隐记忆内涵的深入思考。经过分析众多的研究发现,内隐记忆是客观存在的。内隐记忆研究领域的逐渐细分,则促使了人们
期刊
【摘要】:随着电影科技及其表现艺术的不断发展,电影在展现人们心理活动方面的独特魅力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心理电影借助电影这一载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能够给大学生带来生活的启发和感悟,帮助他们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从而以和谐健康的心态面对美丽的人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心理学影片赏析是对心理学电影在专业维度上的心理学探讨,不仅能展现心理学的奇特魅力,探寻人性和人类心灵深处的奥秘,更能让大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思索自身
期刊
【摘要】:随着人类生活与自然矛盾的日益突出,地球生态平衡遭到的破坏愈演愈重,资源的日益枯竭、人们居住坏境的日益恶化等等均遭到了巨大的挑战。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状况,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与建筑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认识到只有与环境和平相处共融的生态建筑才是未来城市生态建筑的发展方向。因此对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建筑需求越来越迫切。本文从当前社会建筑的发展状况出发,通过生态建筑存在的必要性和环境、建
期刊
前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由于当时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在进行着针对民主、自由和平等问题而产生的民权运动,在这样的大环境的影响下,世界各国人民的阶级意识逐渐的觉醒,女性要求男女平等的先进思想也在萌芽,文学反映社会生活,所以在文学领域中反映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作品开始出现。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和梅里美的《嘉尔曼》就是两个比较典型的作品,这两部著作里面所塑造的简爱和嘉尔曼两个在爱情道路上追求人格尊
期刊
一.初遇系花  美术系的李维娜是公认的系花,不仅人长得漂亮,还是个学霸,今年以四川省艺考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我们学校。 由于我是本地人,并不需要多少行李,所以我在最后一天的下午,穿着一身耐克运动装,背着阿迪双肩包,就独自去学校报到了。在这座城市生活了这么多年,却从未到这所名校里溜达过。一进学校的正门,在最显眼的位置,就看到古风蔚然,宏伟大气的图书馆,图书馆前面是一块偌大的草坪,有的人在看书,有的人在热
期刊
北京,不仅是新中国的首都,同时还是中国人心中特别神圣的地方。我们这代人几乎是听着《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歌长大的,所以我很想找机会去北京看看。或许是上天不负有心人吧,2007年的暑假,我们结婚快三年时,我和人爱人终于踏上了去北京旅游的列车。  都说北京的秋天最美丽,但在我看来,北京的夏天同样也很有特点。火辣辣的骄阳照在半空,各种燥热、闷热交织在一起,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来到北京,下了火车,在刚
期刊
柔情如繁星春水,慢慢扩散着涟漪。  ——题记  爱永远不会忘记那份甜蜜,也不会忘记情随事迁的忧伤……停留在那个时空的温暖,停留在那个季节的爱恋,让我开始感受世界的明媚。从来你就是我心中的天使,我甘愿做一生守护你的魔鬼,颠覆世俗!每当看见你浅笑,我总会傻傻的发呆;每当看见你舞蹈,我总会痴痴的鼓掌;每当瞥见你的眼里闪动泪花,手足无措的我总是笨笨的给你擦干泪水。定格的画面,飘渺的而又觉真实,伤痛的而又觉
期刊
【摘要】:中国彝族是56个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且一些地区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其服饰至今仍保留了较多彝族传统文化特点,是较具代表性的彝族服饰。本文通过实地调研,采集了凉山彝族所地、什扎、依诺三个语言区的男子上衣实物照片,并对当地居民、手工艺人、民族文化工作者进行访谈录音,整合分类后对凉山彝族男子上衣形制进行解说,以此记录凉山彝族男子上衣的形制特点,以利后人
期刊
随着发展迅猛的大量当代小说的影视化改编的势头,也随着一些小说家的主动“触电”,当代小说家的写作似乎与影视之间有了一种更亲密的“联姻”。联姻到底是相互拯救,还是相互伤害?联姻到底应支持还是应反对?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从影视本体、文艺评论、媒介发展、文化传播、消费大众、市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作者为探究这一现象,查阅了尹鸿的《世纪转型: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时代》,杜芳、王松岩的《从影视本体研究看文学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能源和资源日益短缺,人们的生活品位逐渐提高,发展“生态建筑”与“节能建筑”的市场机遇日趋成熟,“生态建筑”与“节能建筑”的异同也随之越来越突出。阐明了“生态建筑”与“节能建筑”的概念,从都是节能的建筑、都符合国家的政策等两个方面研究了二者的相同性,同时分析了“生态建筑”与“节能建筑”在特征、发展时间、要求、效益等方面的不同。发展节能建筑和生态建筑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