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转喻思维的地名命名原则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4224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转喻思维作为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之一,体现在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对人们认识事物和了解世界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从英汉地名命名入手,分析人们在地名命名方面所体现的转喻思维及其这种转喻思维的认知语用目的和作用,认为突显原则和经济原则是地名转喻命名和转喻用法中主要的认知机制。
  关键词:转喻思维 地名 命名 认知机制
  
  一、引言
  传统观点认为,转喻是用一事物的名称替代相邻事物名称的修辞手段。而作为一种概念现象,转喻最初是由莱考夫和约翰逊在他们合作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2003)一书中提出的。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和行为的方式。语言中大量的转喻反映了人们普遍的思维模式。莱考夫(1987)认为转喻是在同一认知域内用易感知、易理解的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其他部分。比如在“我们需要一些人手”中,部分(“人手”)被用来代替整体(“人”),这样整体就得到了突出,从而产生了转喻。转喻的主要功能就是在同一认知模型中,用一个范畴去激活另一个范畴,这样后者就得到了突出。转喻思维体现在人们生活、交际的各个方面。对转喻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果。福科尼耶(1997)认为转喻是一种语用函数映射过程,是“两个在局部可建立联系的相关认知域,象征性地对应于两个物体的范畴。这两个范畴通过某一语用函数彼此映射”。赵艳芳(2001:115)认为:转喻涉及的是一种“接近”和“突显”的关系。“一个物体、一件事情、一个概念有很多属性,而人的认知往往更多的注意到其最突出的、最容易记忆和理解的属性,即突显属性,对事物突显属性的认识来源于人的心理上识别事物的突显原则。”本文从地名命名原则入手,分析在地名命名过程中,人们的转喻思维所起的作用。
  二、转喻的基本特征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转喻的本质,即用突显、重要、易感知、易记忆、易辨认的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的其他部分,或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替部分。
  转喻具有三个主要特征:第一,转喻概念系统的运行是无意识的,不易被人们察觉,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动。日常语言充斥着转喻。“突显的部分代整体”已经成为我们的思维定势,帮助我们经济简约地把握和认识世界。第二,转喻是一种偶然关系。所谓偶然性是指认知域之间的关系在概念上没有必然。
  三、基于转喻的地名命名
  转喻思维是人们的一种无意识的行为,而转喻现象则体现在现实社会的各个方面。根据资料考究,我国大量的地名命名原则与人们的转喻思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即人们在命名地名的时候,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转喻的思维视角。以下就是本文在资料考证的基础上对我国地名命名原则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
  (一)部分转喻为整体
  部分转喻为整体,是转喻的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形式,指的是将整体中突显的、易感知的部分用来指称整体。在地名命名中这种方式是较为普遍的。具体说来,就是将某地方的主要特色或是主要物产等进行突显,并把这一特产的名字转喻为整个地方的名字。部分转喻为整体在地名命名上又可以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山水转喻为地名
  山水转喻地名,就是直接以山脉、河流、湖泊等的名称来命名所在地的命名方式。山水作为一个地方的主要特点,得到突显,被用来指称这个地方。这种转喻思维在我国很多地名的命名中都有所体现。如五台县就是以山名(五台山)作为地名的,这是山名转喻为地名。同样,也有河流名转喻为地名的,如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就是以黑龙江、牡丹江来命名的。这种以山水命名的原则就是人们将这些山脉或是河流看作是该地方的主要特色,并把它们突显到一个较为明显的位置,也就是说在认知过程中,突显原则使得人们利用山水的名称来命名地名。
  2.动植物转喻为地名
  以动植物命名的原则,也体现了转喻思维中的部分替代整体。在我国,以动物来命名的地名有鸡西、鹤岗、蛇岛等。同样,以植物名称命名的原因也是相似的。例如,菏泽市城区称牡丹区,就是因“菏泽牡丹甲天下”而得名。平阴县的玫瑰镇因盛产玫瑰而得名。这类地名还有榆中、榆树、柳林、柳城、梨树、桃园、杨柳青等。把动植物的名字作为地名,实际上体现的也是一种将动植物转喻为地名的思维方式。
  3.物产转喻为地名
  以物产来命名的地方大都是因本地区的物产丰富而命名的,这正体现了物产名转喻为地名的思维方式。因这种思维方式命名的地名在我国有很多。例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温泉县和墨玉县,都是因地产而得名的。其中,前者是因境内多温泉得名,后者因特产黑玉石得名。这类地名还有铜陵市、盐池县、石棉县、金岭回族镇等。大冶市也是因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得名。
  4.气象情况转喻为地名
  气象情况转喻为地名一般是因该地的风、雨、雪、雹、雷电等气象情况的多发性而命名。以气象转喻为地名也是部分指代整体的思维方式。以气象情况转喻为地名的典型例子是沂南县风鸣口村,该地地处山峪出口,这一带荒山较多,植被较少,夏季易发生龙卷风,其危害面积虽小,但风力大,而且伴有暴雨,破坏性十分严重,因此,人们将村名定为“风鸣口”。
  5.建筑物转喻为地名
  建筑物转喻为地名包括以风景区、水利工程、寺庙等建筑物来指称地名。此类转喻方式也是一种部分代整体的转喻方式。
  以风景区转喻为地名是将风景区名突显并作为地名的方式。如张家界原名为大庸市,后因为境内有张家界国家级森林公园而改称为张家界市。韶山冲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的故乡、著名的革命纪念地,因此设置韶山市。此类地名还有井冈山、武夷山、秦皇岛等。
  以水利工程命名的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位于四川的都江堰市。都江堰原名灌县,因是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所在地,后来所以就以都江堰命名。都江堰水利工程是该地较具特色的建筑物,因此,就得以凸显到一个显著的位置。
  此外,还有很多以寺庙命名的地方。在我国古代,宗教地名遍布中国各地,庙宇极多。因此,有很多地名是根据所在地的寺庙而命名的。例如山东沂南县的现行地名中,就有金佛院、夏孟寺、洪观寺、皇上寺、观音寺、龙泉寺、大庵、庵子沟、庙岭、庙子山、上佛住、下佛住、田家佛住等村名,庙山、朝山等山名。
  (二)功能转喻为地名
  所谓功能转喻为地名,是指以该地在历史上或是现实中的功能命名。这里所说的功能主要包括交通、驿站、商铺、旅店等。以功能命名,就是以这些功能来给所在的地方命名,这体现的是一种功能转喻视角。这类命名方式有很多例子,例如驿道、驿头、龙泉驿、官塘驿、吕亭驿、五里铺、十里铺、二十里铺、三十里铺、四十里铺、驻马店、张店。也有因关塞、港口而得名的。如张家口、玉门、山海关、营口、龙口、厦门、海口、风陵渡、天津、孟津。另外,还有以军事活动场所和驻兵的地点命名的。此类地名后面多带有卫、所、屯、营、寨、哨等字,如威海卫、黄家屯、王家营(淮安市淮阴区人民政府驻地)。
  (三)人名转喻为地名
  有很多地名是因名人而命名的。例如,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东北的焦山,就是因东汉末焦光隐居于此而得名。我国现行地名中,以人名命名的,多是革命烈士的姓名或字号,如中山、黄骅、尚志等市名,志丹、左权、靖宇、子长等县名,开慧、刘胡兰、少云、欧阳海等乡镇名,中山路、中山公园、鲁迅公园、张自忠路等城市地名。用古代名人姓名、字号、封号等作地名的有樊哙、曹娥、成吉思汗等村镇名,闵子骞路等城市街道名。
  四、地名转喻的认知机制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转喻思维在地名的命名过程和使用中均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很多地名的由来都是转喻思维作用的结果。这些地名的命名之所以会有转喻思维的参与,必定和人们的认知机制分不开。
  (一)突显原则
  莱考夫(1987)认为转喻是在同一认知域内用易感知、易理解的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其他部分。就如上文所言,很多地名的由来都是源于本地区的部分,如山脉、河流、水利工程、风景名胜等等。这些整体中的部分通过人们的认知行为,得到突显,被用来指称整个地名。
  (二)经济原则
  兰格克(1977)认为,言语交际受到两个相互竞争的因素的支配:信息最大化和经济最大化原则。信息最大化原则要求说话人尽可能准确地传递更多的信息。而经济原则要求说话人尽可能简捷地传递信息。交际者只能选择具有突显、重要的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的其他部分,或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替部分,即运用转喻进行交际。上文所讨论的地名在言语交际中的运用,体现的正是一种经济原则,即使用具有完形概念的整体去指代部分,用地名指称团队等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经济原则。
  五、结语
  本文主要从地名命名的转喻性思维和地名的转喻用法两个方面探讨了转喻思维在人们生活中的普遍存在。部分代整体、功能转喻、人名转喻三个方面概括出了我国地名命名的原则。当然,地名转喻中所体现的认知原则可能远多于经济原则和突显原则,这还需要在将来的研究中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福科尼耶.映象的思想和语言[M].哥伦比亚:哥伦比亚大学出版
  社,1997.
  [2]莱考夫,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芝加哥:芝加哥大学
  出版社,2003.
  [3]莱考夫.女人,火和危险的事情:什么类别揭示心灵[M].芝加哥
  大学出版社,1987.
  [4]彭建武.认知语言学研究[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5]王际桐.论我国地名的命名原则[J].地球信息科学,2001,(3).
  [6]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喻小悦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315211)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就我国“应用语言学”的课程性质及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做了介绍,指出当前该课程存在的几个典型教学误区,并提出了改进的方法:认为在应用语言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提高学科掌控能力,灵活掌握教学方法,溶于生活、溶于自然,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论感。  关键词:应用语言学 语感 论感    一、引言    我国的语言应用研究源远流长,但作为独立学科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通常以1984年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成立
"兀"字在现代汉语方言里广泛存在,它的用法和意义也非常丰富。本文只从安徽怀宁方言现有语料来探究和总结它的用法和意义。方言里用于远指的,只用"兀"或"兀"的复合词,并且它与普通
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强调科技兴农,良种先行,对推动种业大发展提出明确要求,种业科技创新也将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