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研究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weido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代表了人类在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力量与向往,以及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积累和变迁。比较各地域历史文化的特点不难发现,历史脉络下的城市空间体现着社会各阶段的世界观和社会伦理。
  伴随着城市的产生,人们便有了城市规划的意识。城市规划从最初的体现权威、等级、希波丹姆斯方格网、中世纪广场文化,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再到后现代城市规划中空中城市、拼贴城市、紧缩城市,城市规划从最初的至上而下、个人主义、解决阶级矛盾发展成为全民参与性、社会性、生态性、可持续多元混合发展模式。人们开始尊重人性的精神追求和环境的适应性,而非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伴随着全球化、新技术产生、城市的进一步区域巨化和全球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社会学的思维方式被引入城市规划领域,城市从单一的关注核心区的发展,逐渐向城乡一体化的视野过渡,原始的二元体制束缚被打破,城市与乡村形成区域层面的异质同构。在乡村城市化的动态进程中,城市边缘区如同生物膜既相互衔接又过滤隔离,是物质以及能量交换最活跃的地带。
  城市化进程中,盲目的房地产开发,逐渐蚕食边缘绿地,如何建构网络化的绿色屏障,延续城市生长轴线,成为边缘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成都东部新城十陵城郊调研,研究边缘区景观重构,激活本文边缘生态效应,构建生长的绿色屏障,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动态模式。
  一、综合现状
  东部新城十陵片区规划用地主要是绕城高速以内,是城市区域之中唯一的大面积生态湿地,有面积达107 hm的青龙湖和水量充沛的东风渠。其间零散分布有小块生态水域,城市景观特质明显,错落有致,现状开发强度不大,有较多的农业用地,少量的工业仓储用地,闲置地较多,地貌以浅丘台地为主,部分地势较为平坦均为川西林盘形态,形成以村落为中心、周边高大的乔木与低矮的竹丛相互环绕的居住单元。在生态湿地中的住宅和农田,由于缺乏系统整体的规划,使得地块被分割,布局零乱,景观破碎化严重。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片区景观孤立,对外延伸性较弱。现状环绕中心青龙湖生态湿地以农田、村庄、墓陵为主,景观各种独立相关性不强。面临未来东部文化创意定位问题,面临传统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融合的转型需求,景观服务从地块本身扩大到东部新城。二是与城市生活隔离,缺乏业态的对接。片区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目前零散分布着农家乐,主要服务对象是成都大学学生以及周末度假休闲的中心区中端人群。业态缺乏系统规划,区域优势尚未凸显,导致未能形成与城市生活的衔接过渡。三是资源环境单一,参与体验不足。墓陵文化、村落、湿地公园以原始的观光旅游为主,缺少游客参与体验,资源开发模式亟待升级。
  三、解决策略
  (一)建立区域层面的城市边缘整体规划
  边缘区整体规划与城市核心区、与相邻区域关系紧密。与地域腹地相比,边缘地处关联地域间的信息、物质、能量流作用的通道区,可便捷获取异质信息,中转或承接物质能量流。“边缘区具有控制物能流的半透膜作用,能对进入和离开的地域的流进行过滤” 。城市与乡村的同存,相互之间的多样性协同作用所产生的边缘效应,是城市系统实现超循环自组织的外在表现。“超循环是一个自然的自组织原理,它使一组功能上耦合的自复制体整合起来并在一起进化” ,而城市中各类边缘效应正是用地间的“互补性“会聚,产生超循环作用的结果。城市生态系统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不同性质的土地利用系统的穿插、叠合、会聚,产生的边缘区,是系统间产生有机的相干协同的联系纽带,具有整合信息能力和自促进生长性质,使得城市构成部分相干地生长、稳定,受控地共存。
  城市的发展并不是受到单一元素的影响,而是各种矛盾的综合体。这种现象直接反映在城市形态与城市布局上。带状城市线状分布,紧缩城市高密度竖向形态,生态城市绿色低碳覆盖,城市规划惯性地对城市开展宏观的统一规划,整合经济、人文及周边环境资源等,却缺少对边缘的区域统筹规划;规划师更加关注城市中心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却忽视了构建城市与城市、区域与区域、内部与外部、边缘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与发展轴培养的重要性。边缘区域的界定不仅局限于城市与乡村,它收益于相邻地域单元环境资源的相互补充与组合,景观生态学反映在空间斑块性和空间梯度构成的空间异质性。微观上,城市内部街道、建设用地、生态保护用地等,宏观上,乡村、铁路、江河流域、国家边界区域等都是边缘区域的反映。依据自身现状条件,结合相邻资源优势和生产力现状,建立针对性的特色进行深度贸易,形成优势互补的良性关系。区域性边缘整体规划不仅是针对区域性边缘区用地本身的规划,经营城市中的“体郭经野”,围棋中的“金角银边”,都体现了边缘与区域中各组成部分的高效协同与整体的紧密关系,边缘区域整体规划站在生态视域的角度重新审视“集聚化”与“分散化”的城市规划所面临的城市问题。
  (二)激活边缘效应
  在区域城市规划中,需建立城市边缘区整体规划的思想,关注不同功能性质、城市与乡村、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等异质之间的边缘区域。有意识地关注边缘区的存在,通过各种类型边缘区与这一地区间联系纽带的规划,建立地域间及城市与环境间的联动关系,增强地区间分工协作,在促进区域整体发展的同时,发挥每个地方的最大潜力,同时对介于地区之间的边缘地带生态资源给予合理的保护,发挥边缘区边缘效应的最大化。
  (三)生长脉络延续,绿色屏障渗透
  以城市边缘生态环境为本底,建立区域之间相互贯通的景观廊道,构建城市开敞空间的网络系统联系,形成城市、边缘区、乡村三者延续生长轴线,使得农田、果园、公园等不同的生态景观相互渗透,相互穿插,在满足城市生活的同时,融入田园风光,形成“城在田中,田在城中”的城市田园模式。
  (四)业态转型升级,强调体验参与
  边缘区面临城市化的进程,业态服务升级能与周边区域形成优势互补,激活边缘效应。体验式的转型,要求在满足传统点站式需求的同时,增加体验式消费,融合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四大功能,突显运动、娱乐、休闲相关比率,营造休闲与社交结合的环境氛围。
  四、总结
  城市边缘区处在过渡、转化的动态过程,需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边缘区,建立区域整体层面的系统策略,通过产业的升级以及体验模式转型,激活边缘活力,发挥边缘效应。
  城市边缘区已渐渐演化为城市空间拓展过程中最复杂、最迅速的、相对独立的区域实体空间。对城市边缘区生态规划的研究能够从根本上改善城乡结合地域的生态环境,推动城乡结构的重构和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促进城乡生态景观的有机融合,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边缘区整体规划、生长脉络延续、边缘效应等强调生态本底规划构思的引入,构建生长中的绿色屏障网络,实现城市边缘区域同构。努力寻求一种重构生态景观的规划尝试,以期为其他城市边缘区的生态景观规划提供借鉴和参考。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建筑与环境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畲族传统字带编织是畲族传统的“礼俗用品”,凝结着畲族人民古老的审美情趣,但是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畲族传统手工艺面临着巨大的传承困境。基于非物质文化再生理论,从政府、学校、传承人等方面探索畲族编织工艺发展新维度,以期在当代非遗传承的语境下,讲好畲族故事,传承畲族传统手工艺,使传统编织文化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成为畲族文化的符号代表。  关键词:文化再生;非遗传承;畲族;编织工艺;文化内涵  联
期刊
摘 要:在消费主义浪潮的推动下,大众从对商业品牌符号的消费往艺术品牌符号的消费上倾斜。当下社会对于文化产业的重视度有所提高,也推动了艺术家品牌化的转型。本文以徐震品牌为例,分析消费主义浪潮下艺术家品牌发展的外部要素和内部要素,以及徐震品牌的关键营销策略,以引出在艺术家品牌化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消费主义;艺术家;品牌化;徐震  一、消费主义浪潮下艺术家品牌化的外部要素  文化部下达《
期刊
作为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人多地少、城镇化水平低,一直是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近年来,河南省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抓手和切入点,使广大农民在不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实现就地城镇化,探索走出了一条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新路子。  农民上楼 “巴掌村”变身新社区  七月酷暑,洛阳市寇店镇李家村。空调里吹出阵阵凉风,74岁的赵铁银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一边喝着茶水,一边看着电视。  “我家以前住
期刊
摘 要:不论是视觉艺术或听觉艺术,怪诞风格都是创作者乐于使用的创作形式。怪诞风格也延伸到服装设计领域,亚历山大麦昆、UNVESNO等品牌佐证了怪诞艺术风格在新生代服装中的兴起与茁壮成长。在21世纪的今天,怪诞元素与服装的结合使服装行业绽放绚丽夺目的异彩,其风格尤受“90后”“00后”的喜爱,不论是从艺术的意义出发,还是落实于实用或现实,怪诞元素都有其独特的研究价值。越来越多的新生代服装设计师将怪诞
期刊
摘 要: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为标志的数字文化时代,技术的革命与创新使国产电影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可能。当前国产电影中的中国元素在技术加持下得到了很好的呈现。本文将从符号、观念以及文化层面出发,对近年国产热议影片中的中国元素进行剖析,探讨数字电影时代下国产影片如何通过对中国元素的有效运用,更好地实现自我表达与自我呈现。  关键词:中国元素;数字电影;国产电影  中华文明作为四大古老文化体系之
期刊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浪潮席卷全球,由城市化浪潮带来的新的社会现象和“城市病”也日益突出。如城市环境与自然的冲突;城市环境与历史的错位;城市缺乏市民家园的氛围感;城市自身缺乏鲜明个性等。在这一情势之下,有关“城市”的人文学科群应运而生,其中包括“城市美学”。“城市美学”作为世界新兴学科,是从美学角度宏观地研究城市兴衰的哲理,城市与人的关系,包括城市的物质建设、环境建构、风尚变迁,市民生活方
期刊
摘 要:参照皮尔斯的符号学三分法对古典园林建筑符号的类型进行研究,对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参与设计的江南建筑构件技艺传承体验中心进行分析阐述,以期加深学生对建筑非遗文化的理解和感知,将传统的民族文化精髓融进设计方案,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活力,实现动态非遗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建筑符号;主题空间;非遗文化;传承创新  基金项目:本文系苏州市2019年姑苏教育人才资助
期刊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必然趋势,也是人们提高生活品质的需要。我们现在不需要考虑是否要推进城镇化,而是应考虑如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碳的方式来完成城镇化进程。”近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办的城市中国网在京举办了第十三期“城市会客厅”活动,在关于“绿色城镇看欧洲”的话题讨论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发表了上述看法。  潘家华认为,相对于欧洲国家来说,我
期刊
摘 要: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动画短片创作”课程中,将齐鲁民俗艺术中的经典角色进行提炼与设计,探索传统民俗角色在动画故事中的再塑造和动画形式的新转化,以期通过动画课程教学实践,加强学生对动画造型的领悟及开发设计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意识。  关键词:动画短片;齐鲁民俗角色;实践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滨州学院2019年度校级实验技术项目“开放工作室模式下Flash动画课程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研
期刊
摘 要:文化是扬州最为显著的城市标识,也是名城魅力的发散之源。因此,扬州应以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为目标,大力推进数字媒体文创战略,向海内外展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世界名城风貌。数字媒体艺术将让丰富多彩的扬州旅游文化占有更加充足的展示空間,唤醒游客们的城市记忆,产生强烈的精神共鸣,使扬州优秀的地方文化符号得以广泛传播与发扬。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文化旅游;影响力;扬州  基金项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