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为偏差的学生是指那些行为习惯不好、表现差的学生。他们存在哪些行为“偏差”呢?
从心理上分析,行为偏差的学生是非观念混乱,把握不准事物的证误界限,情感上缺乏耻辱感;自控能力差,经常违反校规校纪,并且不能用正确的观念去抑制不良的欲望,行动上缺乏自制力;意志薄弱,感情冲动,逆反心理重,心理承受力差。
从学生行为偏差形成的心理原因看,一方面是受外环境刺激所致辞,另一个方面是受不良个性驱使,再加上自己不良心理需求引发。由于这些学生还不具备深刻地思考诸如思想、事业等人生重大问题的心理准备,也不了解学习的艰巨性,因此,他们常常对班主任的指点正误感到疑惑,甚至把善意的批评误解为同自己过不去,产生逆反心理,因而班主任有目的的行为训练难以与他们达成心理共识。这就造成了有些班主任认为行为偏差的学生是“马尾穿豆腐提不上串”。甚至有的班主任一提及行为偏差的学生,心里就来气,一遇到他们犯错误就大加训斥一番。这大降低了班主任工作的有效度,出现了“费力不讨好”的低效状态。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一串喋喋不休不休的责骂,一句刺耳的话,一次蔑视的冷眼,一个指责的手势,都可能使对方怀疑你的诚意,丧失对你的信任,形成反感、抵触,产生逆反心理。英国人阿瑟·海尔波斯说得好:“一个人是很难和另一个总是指责他这也不是,那也不是的人一块生活的,即使你的这些话纯粹是出于好意。和那样的人生活就相当于生活在显微镜片之间”。看来,中学生行为偏差的矫治已不是简单的批评劝导所能奏效,青春期生理的变化使学生自尊意识增强,班主任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打开他们的心灵的窗户”,从心理上接纳行为偏差的学生。
所谓“接納”,就是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按学生的心理需求,从心灵深处对行为偏差的学生以平等的人格,诚挚的态度,恰当的方法耐心疏导,而不是冷淡、嫌弃、厌恶、排斥他们。
记得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托马·葛顿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需要感到自己骐 他人接,孩子需要感到自己被家长和老师接受”。的确,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深深地认识到:不被家长接受的孩子,不能很好地感受到家庭的温馨给人的一生带来巨大益处;不被班主任接受的学生,不能更有效的受到来自学校的良好教育。相反会变得消极、冷漠、不求上进,具有反抗情绪,产生破坏力量。这不仅给学生的健康成长、道德品质的形成,知识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带来不良影响,而且对师生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及教育职能的实现带来不利。班主任是学生人生中导师,因此,班主任要从教书育人这一教育目标出发,以博大的胸怀、高度的理性、平等垢人格、真挚的感情,以心育人,面向全体,真正做到从心理上充分接纳行偏差的学生,这不仅是班主任完善人格的充分体现,也是预防和转变学生行为偏差的治本措施。
一、班主任要以良好的心态与行为偏差的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见
首先,班主任要深入了解行为偏差学生的心理。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同一心理发展阶段的学生,虽然他们有着大体相同的心理特点,但同中有异,相同的心理特点总是个人的色彩”。这闵是说人的心理有个别差异。因此班主任不能光凭经验用固定不变的模式来套每一个学生,而要因人施教,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教育方式、认真分析行为偏差学生的心理变化,掌握他们的个性特征,摸清造成他们行为偏差的心理进程,按照他们的心理需求,制定出切合他们绵教育步骤,引导他们进步。其次,班主任面对姿百态各有所异的学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沉着、冷静、心平气和地教育学生,绝不要采取冷漠和歧视的态度或蛮横训斥,或以居高临下的“官僚”心理,把自己比作对贤,要求学生无条件地全面服从,也不要以严而出格的惩诫心理,有杀鸡警猴的方式使学生产生畏惧。更不要以急于求成的急躁心理处理事情。这样的心理状态往往会很自然、很顽固地伴随在“平等、宽容、公正、信任”等健康心理周围,一旦占有一定地位,就会明显地反映出负效应。
再次,班主任要与学业生心理互换,进行换位思考,要从多学的位置设身处地去认识,体验和思考,尊重他们的人格。因为学生需要受到人的尊重,这是人的天性,本能。行为偏差学生的这个需求更是强烈,他们唱词在被人尊重的环境里,心灵得到安慰。因此,班主任应正确地给自己定位:既是师长又是朋友。要以朋友的姿态,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真诚相待,以诚感人,耐心疏导。即使是批评学生也应以真诚之心,换取学生对批评伯认同感,让学生真正理解“响鼓必须重锤敲”的道理。以一份真挚的情怀换一份真挚的情怀,以一颗无私的心换一颗无私的心。班主任还要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长处,创造机会让其施展自己的长处,尝到成功的快乐,让其感到“我也能行,”从而以“优”补“劣”。这样不仅能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能获取对方的信任,建立起融洽的感情,在双方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良好心境中,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和帮助,从而真正“亲其师,信其道”,而“学其理”。
二、班主任在与行为偏差心与心的交往中,要注意选择教育的最佳时机和运用恰当的方法,破译学生内心的动情点
中国古人云:“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入矛戟。”
一般来说,行为偏差的学生性格往往孤僻倔强,犯了错误后,害怕受到老师的指责,嘲笑甚至训斥,他们大多情绪紧张,甚至怀疑抵触,强词夺理。因此,这就需要班主任事先对学生的气质、性格、兴趣、习惯、能力、家庭状况等方面有比较透彻的了解,选择最佳教育时机,找准易被学生接纳的突破口,这样才能“搭准脉搏”,人情人理而不致反感恼怒。
记得我最初当班主任时,由于对行为偏差的学生缺乏深入细致地了解,曾经一度使班级工作陷入困境。有一次上自习课,我看见一位男生两天该交的英语作业仍然摊开摆放在他自己的桌上,顿时,我火冒三丈,当从批评了创始。出乎我意外的是,该学生不但不接受批评,而且怀我拍桌子,摔东西。后来我了解到:该生由于表现差,学习成绩不好,经常受到父母的打骂、老师的批评,因此养成了倔强的脾气,逆反心理很重。但他英语书写好,为了博得老师的表扬,他一直在寻找机会表现他唯一的优势,却事与愿违地遭到了老师的一顿训斥。由于这件事的处理不当,连日来班里连续出现了多起行为偏差学生与科任老师“顶牛”事件。有上课下位吐痰,还说是“生理现象”的,有将黑板刷藏在黑板顶上捉弄老师不认账的,有上课睡觉却说成是趴着闭目在听课......。
通过这些事,我懂得了班主任不能以“火”灭火,而应寻求问题的根源,维护学生的尊严,扶植学生的上进心,促使学生道德上的自勉。仁爱产生仁爱,野蛮产生野蛮,这就是真理,从此,我改变了教育的策略,从心理上“偏爱”接纳那些有缺点的学生,采取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责备;多加油、少泄气的激励机制,让他们体会到老师的关心和体贴,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沐浴在师恩和同学们的友情之中,他们便不会感到孤独、冷漠,他们就会渴望改进自己的行为,明善恶辨美丑,点燃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之火。如今,我现任的班级有20%的行为偏差学生是想方设法“开后门”而来到我的班级中,他们“怕”我,又喜欢我,更尊敬我。用他们的话说:“我们在文老师的班里,安全、愉悦、幸福”。虽然我的班与与同年级其他班的学生相比,尾巴长、操心多,但我对我的集体充满了希望,充满了信心。是什么原因让这么多的行为偏差学生“开后门”进入我的班级呢?
从心理上分析,行为偏差的学生是非观念混乱,把握不准事物的证误界限,情感上缺乏耻辱感;自控能力差,经常违反校规校纪,并且不能用正确的观念去抑制不良的欲望,行动上缺乏自制力;意志薄弱,感情冲动,逆反心理重,心理承受力差。
从学生行为偏差形成的心理原因看,一方面是受外环境刺激所致辞,另一个方面是受不良个性驱使,再加上自己不良心理需求引发。由于这些学生还不具备深刻地思考诸如思想、事业等人生重大问题的心理准备,也不了解学习的艰巨性,因此,他们常常对班主任的指点正误感到疑惑,甚至把善意的批评误解为同自己过不去,产生逆反心理,因而班主任有目的的行为训练难以与他们达成心理共识。这就造成了有些班主任认为行为偏差的学生是“马尾穿豆腐提不上串”。甚至有的班主任一提及行为偏差的学生,心里就来气,一遇到他们犯错误就大加训斥一番。这大降低了班主任工作的有效度,出现了“费力不讨好”的低效状态。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一串喋喋不休不休的责骂,一句刺耳的话,一次蔑视的冷眼,一个指责的手势,都可能使对方怀疑你的诚意,丧失对你的信任,形成反感、抵触,产生逆反心理。英国人阿瑟·海尔波斯说得好:“一个人是很难和另一个总是指责他这也不是,那也不是的人一块生活的,即使你的这些话纯粹是出于好意。和那样的人生活就相当于生活在显微镜片之间”。看来,中学生行为偏差的矫治已不是简单的批评劝导所能奏效,青春期生理的变化使学生自尊意识增强,班主任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打开他们的心灵的窗户”,从心理上接纳行为偏差的学生。
所谓“接納”,就是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按学生的心理需求,从心灵深处对行为偏差的学生以平等的人格,诚挚的态度,恰当的方法耐心疏导,而不是冷淡、嫌弃、厌恶、排斥他们。
记得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托马·葛顿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需要感到自己骐 他人接,孩子需要感到自己被家长和老师接受”。的确,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深深地认识到:不被家长接受的孩子,不能很好地感受到家庭的温馨给人的一生带来巨大益处;不被班主任接受的学生,不能更有效的受到来自学校的良好教育。相反会变得消极、冷漠、不求上进,具有反抗情绪,产生破坏力量。这不仅给学生的健康成长、道德品质的形成,知识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带来不良影响,而且对师生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及教育职能的实现带来不利。班主任是学生人生中导师,因此,班主任要从教书育人这一教育目标出发,以博大的胸怀、高度的理性、平等垢人格、真挚的感情,以心育人,面向全体,真正做到从心理上充分接纳行偏差的学生,这不仅是班主任完善人格的充分体现,也是预防和转变学生行为偏差的治本措施。
一、班主任要以良好的心态与行为偏差的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见
首先,班主任要深入了解行为偏差学生的心理。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同一心理发展阶段的学生,虽然他们有着大体相同的心理特点,但同中有异,相同的心理特点总是个人的色彩”。这闵是说人的心理有个别差异。因此班主任不能光凭经验用固定不变的模式来套每一个学生,而要因人施教,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教育方式、认真分析行为偏差学生的心理变化,掌握他们的个性特征,摸清造成他们行为偏差的心理进程,按照他们的心理需求,制定出切合他们绵教育步骤,引导他们进步。其次,班主任面对姿百态各有所异的学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沉着、冷静、心平气和地教育学生,绝不要采取冷漠和歧视的态度或蛮横训斥,或以居高临下的“官僚”心理,把自己比作对贤,要求学生无条件地全面服从,也不要以严而出格的惩诫心理,有杀鸡警猴的方式使学生产生畏惧。更不要以急于求成的急躁心理处理事情。这样的心理状态往往会很自然、很顽固地伴随在“平等、宽容、公正、信任”等健康心理周围,一旦占有一定地位,就会明显地反映出负效应。
再次,班主任要与学业生心理互换,进行换位思考,要从多学的位置设身处地去认识,体验和思考,尊重他们的人格。因为学生需要受到人的尊重,这是人的天性,本能。行为偏差学生的这个需求更是强烈,他们唱词在被人尊重的环境里,心灵得到安慰。因此,班主任应正确地给自己定位:既是师长又是朋友。要以朋友的姿态,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真诚相待,以诚感人,耐心疏导。即使是批评学生也应以真诚之心,换取学生对批评伯认同感,让学生真正理解“响鼓必须重锤敲”的道理。以一份真挚的情怀换一份真挚的情怀,以一颗无私的心换一颗无私的心。班主任还要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长处,创造机会让其施展自己的长处,尝到成功的快乐,让其感到“我也能行,”从而以“优”补“劣”。这样不仅能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能获取对方的信任,建立起融洽的感情,在双方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良好心境中,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和帮助,从而真正“亲其师,信其道”,而“学其理”。
二、班主任在与行为偏差心与心的交往中,要注意选择教育的最佳时机和运用恰当的方法,破译学生内心的动情点
中国古人云:“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入矛戟。”
一般来说,行为偏差的学生性格往往孤僻倔强,犯了错误后,害怕受到老师的指责,嘲笑甚至训斥,他们大多情绪紧张,甚至怀疑抵触,强词夺理。因此,这就需要班主任事先对学生的气质、性格、兴趣、习惯、能力、家庭状况等方面有比较透彻的了解,选择最佳教育时机,找准易被学生接纳的突破口,这样才能“搭准脉搏”,人情人理而不致反感恼怒。
记得我最初当班主任时,由于对行为偏差的学生缺乏深入细致地了解,曾经一度使班级工作陷入困境。有一次上自习课,我看见一位男生两天该交的英语作业仍然摊开摆放在他自己的桌上,顿时,我火冒三丈,当从批评了创始。出乎我意外的是,该学生不但不接受批评,而且怀我拍桌子,摔东西。后来我了解到:该生由于表现差,学习成绩不好,经常受到父母的打骂、老师的批评,因此养成了倔强的脾气,逆反心理很重。但他英语书写好,为了博得老师的表扬,他一直在寻找机会表现他唯一的优势,却事与愿违地遭到了老师的一顿训斥。由于这件事的处理不当,连日来班里连续出现了多起行为偏差学生与科任老师“顶牛”事件。有上课下位吐痰,还说是“生理现象”的,有将黑板刷藏在黑板顶上捉弄老师不认账的,有上课睡觉却说成是趴着闭目在听课......。
通过这些事,我懂得了班主任不能以“火”灭火,而应寻求问题的根源,维护学生的尊严,扶植学生的上进心,促使学生道德上的自勉。仁爱产生仁爱,野蛮产生野蛮,这就是真理,从此,我改变了教育的策略,从心理上“偏爱”接纳那些有缺点的学生,采取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责备;多加油、少泄气的激励机制,让他们体会到老师的关心和体贴,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沐浴在师恩和同学们的友情之中,他们便不会感到孤独、冷漠,他们就会渴望改进自己的行为,明善恶辨美丑,点燃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之火。如今,我现任的班级有20%的行为偏差学生是想方设法“开后门”而来到我的班级中,他们“怕”我,又喜欢我,更尊敬我。用他们的话说:“我们在文老师的班里,安全、愉悦、幸福”。虽然我的班与与同年级其他班的学生相比,尾巴长、操心多,但我对我的集体充满了希望,充满了信心。是什么原因让这么多的行为偏差学生“开后门”进入我的班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