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对人或是对事,换一种眼光,你也许会有新的发现;换一种心情,你也许会有新的感悟;换一种角度,你也许会得到新的收获。
我班的张楷鸣是一个好动的孩子,每一节课都要找周围的同学说话,没人理他的时候,他就做各种小动作,间或发出一两声怪笑。他的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学习,也影响课堂纪律。我找他家长了解了很多情况,也找他谈心无数次,但效果甚微。渐渐地,我对他就失去了耐心,让他慢慢处于边缘化地带。他好像从来没发现老师对他的冷淡,依旧我行我素。又一次的语文课,我让学生说出自己积累的关于愤怒的成语,有几个学生说得比较好,我让他们把答案写到黑板上,张楷鸣在一旁跳起来,大声喊道:“老师,我去写!老师,我去写!”我看他既没说出好的答案,又那么的无所顾忌,所以毫不犹豫地严厉地制止了他。他虽然坐下了,但嘴角里依然嘟囔着什么。看他那副样子,想到他平时的行为,我很生气,于是回到办公室就跟同事抱怨起这个孩子。没想到同事并没有顺着我的心情去安慰我,而是说出他的看法,他说:“龚老师,如果是我的话,我也许会让他去写,他既然那么好表现,那就给他表现的机会,如果他写得好,就有了表扬他的机会,这或许就是一个让他转变的契机。”听到这儿,我有点傻眼,同时也让我一度愤怒的心冷静下来。是啊!因为我对这个孩子有成见,我在他身上付出了很多,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这使我从心底里认为他不值得我再去费神,所以他的一切我都看不顺眼。也许,我如果能换一种角度,在对待问题时不是那么的想当然,而是本着爱他,尊重他的角度去信任他,是否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人们都说:只有自我鞭策,才能站得长久;只有善于反思,才能走得更远。从张楷鸣的这件事上,我反思到:有时,对待我们的孩子,如果一条路走不通,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啊!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旨趣和愿望。而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得到信任和认可,也许他们永远达不到我们眼里的“优秀”,但只要给他们尊重和信任,他们也会和别的孩子一样快乐地成长。有了这种反思,在行动上我就有所体现。
一、让行为“差生”管行为
班上的陈俊辉同学是个典型的行为“差生”,他上课爱插嘴,下课爱追逐打闹,经常不戴红领巾,被学校值日生抓住了还骂值日生。他的座位需要的空间很大,常常占据前后排同学的部分地方,每次让他调整好后又反复,对他进行指责、劝告完全没用。而且他在班级男生中还有一定的威信,有时教育他,其他男生还会为他打掩护,为他鸣不平。遇到了这们一个孩子,一味地批评是不见效了,我左思右想,用什么方法能让他克制自己的“恶习”,能自觉地用良好的行为规范来约束一下自己呢?突然我灵光一现:他在男生中不是有一定的威信吗?有了,就让他来做班上的纪律监督员。放学后,我把他找到办公室。他以为我又要对心进行苦口婆心的教育了,做出一副既抵触,又无所谓的表情来。看他那副表情,我又好笑又好气,还得装做没看到的样子,用满含期盼的眼神看着他,恳切地说:“陈俊辉,老师知道你在男生中很有威信,现在班上有一批男同学的行为让老师很头疼,老师想利用你的威信,帮我一起管好班。”话一出口,他很讶然,当看到我真诚的目光时,他有点害羞,有点赧然,不好意思地摸摸脑袋。我进一步肯定了他的能力,也表达了对他的信任,他表示可以帮我。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他尽可能地按我的要求去做,而我也及时地给予肯定。因为他的威信,班上的男生很愿意配合他,而他也比较有效地控制了自己的行为,在他的带动下,班上风气有了明显的好转。
这个孩子的转变让我感觉到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用学生的长处去克服他本身的缺点,用积极的心态克服消极的心态,会给他开辟出另一片天地。
二、仅是换一个角度
记得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基督教徒问牧师:“在祷告时可不可以吸烟?”牧师干脆地说:“不可以!”基督徒又问牧师:“那在吸烟时可不可以做祷告?”牧师赞赏地说:“当然可以!”
之所以同一个问题,教徒得到完全不同的答案,仅仅是因为换了一个角度而已。
而在教学中,也只是换一个角度,常常会带来奇妙的效果。班上的奚镜淇天天迟到,而且差不多都是迟到五、六分钟,跟她家长了解情况,说她就是磨蹭,和她说很多次都难改,而我为此也头痛不已,有时甚至让她站着读书,不过依旧难见效果。有一次,她没迟到,我问她原因,她说当天动作快了一点,我当时就表扬她了,后又在班上表扬了她的进步。没想到第二天她又按时来校了。哦,有希望,我就更不吝啬我的赞美之词了,慢慢地,她就再也没迟到了。
三、给学生适当的宽容
班上黄舒婷同学很负责任,所以我对她的要求相应就比较高,久而久之,她对自己就越来越严格。临近期末,学校要上交各种资料,我班读书角的资料都由她负责保管。有一天,我让她把班级读书目录、图书借还登记本给我时,她说放在家里没带来。后面几次问她,都是这个答案。我心想:不应该是这个情况,她的记性不至于这样,肯定哪方面出了问题。我跟她说,如果弄丢了也没关系,我们还有时间补一份,否则等到上交的那一天才发现不见了,那就来不及了。她过后才小声地跟我说是不见了。当时我本想批评她,后突然领悟到,她之所以不敢跟我说,是否与我一向对她期望很高有关呢?她是否觉得弄丢了东西,就是辜负了老师的期望呢?想到这,我没批评她了,只是说了这份资料的重要性。而她也如释重负般,主动要求由她去补。從她身上,我想到:对待调皮的孩子需要一份宽容,而对待优秀的孩子则更需要宽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如果能宽容地对待孩子偶尔的过错,有时比严厉的斥责更有教育效果。
选择好的教学角度,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创造。有时换一种角度,也许会更明媚,正如泰戈尔说的:“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我们在教育学生时,要善于选择角度,善于变换角度,从而收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我班的张楷鸣是一个好动的孩子,每一节课都要找周围的同学说话,没人理他的时候,他就做各种小动作,间或发出一两声怪笑。他的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学习,也影响课堂纪律。我找他家长了解了很多情况,也找他谈心无数次,但效果甚微。渐渐地,我对他就失去了耐心,让他慢慢处于边缘化地带。他好像从来没发现老师对他的冷淡,依旧我行我素。又一次的语文课,我让学生说出自己积累的关于愤怒的成语,有几个学生说得比较好,我让他们把答案写到黑板上,张楷鸣在一旁跳起来,大声喊道:“老师,我去写!老师,我去写!”我看他既没说出好的答案,又那么的无所顾忌,所以毫不犹豫地严厉地制止了他。他虽然坐下了,但嘴角里依然嘟囔着什么。看他那副样子,想到他平时的行为,我很生气,于是回到办公室就跟同事抱怨起这个孩子。没想到同事并没有顺着我的心情去安慰我,而是说出他的看法,他说:“龚老师,如果是我的话,我也许会让他去写,他既然那么好表现,那就给他表现的机会,如果他写得好,就有了表扬他的机会,这或许就是一个让他转变的契机。”听到这儿,我有点傻眼,同时也让我一度愤怒的心冷静下来。是啊!因为我对这个孩子有成见,我在他身上付出了很多,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这使我从心底里认为他不值得我再去费神,所以他的一切我都看不顺眼。也许,我如果能换一种角度,在对待问题时不是那么的想当然,而是本着爱他,尊重他的角度去信任他,是否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人们都说:只有自我鞭策,才能站得长久;只有善于反思,才能走得更远。从张楷鸣的这件事上,我反思到:有时,对待我们的孩子,如果一条路走不通,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啊!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旨趣和愿望。而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得到信任和认可,也许他们永远达不到我们眼里的“优秀”,但只要给他们尊重和信任,他们也会和别的孩子一样快乐地成长。有了这种反思,在行动上我就有所体现。
一、让行为“差生”管行为
班上的陈俊辉同学是个典型的行为“差生”,他上课爱插嘴,下课爱追逐打闹,经常不戴红领巾,被学校值日生抓住了还骂值日生。他的座位需要的空间很大,常常占据前后排同学的部分地方,每次让他调整好后又反复,对他进行指责、劝告完全没用。而且他在班级男生中还有一定的威信,有时教育他,其他男生还会为他打掩护,为他鸣不平。遇到了这们一个孩子,一味地批评是不见效了,我左思右想,用什么方法能让他克制自己的“恶习”,能自觉地用良好的行为规范来约束一下自己呢?突然我灵光一现:他在男生中不是有一定的威信吗?有了,就让他来做班上的纪律监督员。放学后,我把他找到办公室。他以为我又要对心进行苦口婆心的教育了,做出一副既抵触,又无所谓的表情来。看他那副表情,我又好笑又好气,还得装做没看到的样子,用满含期盼的眼神看着他,恳切地说:“陈俊辉,老师知道你在男生中很有威信,现在班上有一批男同学的行为让老师很头疼,老师想利用你的威信,帮我一起管好班。”话一出口,他很讶然,当看到我真诚的目光时,他有点害羞,有点赧然,不好意思地摸摸脑袋。我进一步肯定了他的能力,也表达了对他的信任,他表示可以帮我。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他尽可能地按我的要求去做,而我也及时地给予肯定。因为他的威信,班上的男生很愿意配合他,而他也比较有效地控制了自己的行为,在他的带动下,班上风气有了明显的好转。
这个孩子的转变让我感觉到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用学生的长处去克服他本身的缺点,用积极的心态克服消极的心态,会给他开辟出另一片天地。
二、仅是换一个角度
记得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基督教徒问牧师:“在祷告时可不可以吸烟?”牧师干脆地说:“不可以!”基督徒又问牧师:“那在吸烟时可不可以做祷告?”牧师赞赏地说:“当然可以!”
之所以同一个问题,教徒得到完全不同的答案,仅仅是因为换了一个角度而已。
而在教学中,也只是换一个角度,常常会带来奇妙的效果。班上的奚镜淇天天迟到,而且差不多都是迟到五、六分钟,跟她家长了解情况,说她就是磨蹭,和她说很多次都难改,而我为此也头痛不已,有时甚至让她站着读书,不过依旧难见效果。有一次,她没迟到,我问她原因,她说当天动作快了一点,我当时就表扬她了,后又在班上表扬了她的进步。没想到第二天她又按时来校了。哦,有希望,我就更不吝啬我的赞美之词了,慢慢地,她就再也没迟到了。
三、给学生适当的宽容
班上黄舒婷同学很负责任,所以我对她的要求相应就比较高,久而久之,她对自己就越来越严格。临近期末,学校要上交各种资料,我班读书角的资料都由她负责保管。有一天,我让她把班级读书目录、图书借还登记本给我时,她说放在家里没带来。后面几次问她,都是这个答案。我心想:不应该是这个情况,她的记性不至于这样,肯定哪方面出了问题。我跟她说,如果弄丢了也没关系,我们还有时间补一份,否则等到上交的那一天才发现不见了,那就来不及了。她过后才小声地跟我说是不见了。当时我本想批评她,后突然领悟到,她之所以不敢跟我说,是否与我一向对她期望很高有关呢?她是否觉得弄丢了东西,就是辜负了老师的期望呢?想到这,我没批评她了,只是说了这份资料的重要性。而她也如释重负般,主动要求由她去补。從她身上,我想到:对待调皮的孩子需要一份宽容,而对待优秀的孩子则更需要宽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如果能宽容地对待孩子偶尔的过错,有时比严厉的斥责更有教育效果。
选择好的教学角度,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创造。有时换一种角度,也许会更明媚,正如泰戈尔说的:“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我们在教育学生时,要善于选择角度,善于变换角度,从而收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