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坚强在灾难中诠释

来源 :廉政瞭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zeng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芦山地震“头七”,警报声响彻天际,街头静默,人群伫立。这一幕似曾相识,即刻勾起5年前汶川地震的回忆。
  空投先遣队在茂县4999米高空跳伞的场景至今清晰;小郎铮被送上担架时,忽然举起右手,向抬他的解放军战士敬礼;天安门广场,各界群众自发喊出“四川加油,中国加油”的呼号等等。
  伤痛随着时间消退,但记忆不会变为废墟。
  这一段用苦难凝成的坚强,伴随着汶川从悲壮走向豪迈,也锻造出民族重新站起的力量,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两盏灯光:一盏是希望,一盏是勇气。“有了这两盏灯光,我们就不怕海上的黑暗和风涛的险恶了。”
  从汶川到芦山,85公里,1804天,疲惫且漫长。
  好在,中国没有因为悲伤而失去方向。灾难的磨砺,使得可爱的人民,愈加不离不弃,生死相依。这些不停滋扰的痛楚,让“两盏灯光”越发明亮,反推我们迅速成长。
  从汶川到芦山,从悲情之川到砥砺之山。细微之处,便能发现应对危机,我们正在变得更为成熟。
  8时02分,地震发生;30多秒后,微博上传出地震消息;1分钟后,中国地震局发布地震速报信息;10分钟后,成都军区和四川省军区马上成立抗震指挥部;20分钟后,公安部启动I级响应机制;武警四川总队1200名官兵赶赴灾区;随后,中央各部委和各地纷纷启动应急预案,5个小时,总理便抵达灾区……
  而这一天,是礼拜六。
  在电视里,遇难者也不再是冷冰冰的抽象数字,逝去同胞的名字被庄重念出,生命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经历过灾难又挺过来的社会,果然是比原先更坚韧与沉着。”一家新加坡媒体给出了这般评价。
  我们在芦山。看到志愿者倾囊相助;看到干部风餐露宿;看到灾区群众互帮互助……灾难与伟大并存,苦痛与复苏同在,徘徊与进步相生。飞速前行的中国开始了灵魂的跟进,对人性,对社会,我们有了重建的自信。
  奥尔丁顿告诉世人,“一个国家的真正财富是它的全体公民”。
  从汶川到芦山,我们民族的坚强,正在灾难里诠释。
其他文献
针对目前MOOC方兴未艾而其未来发展趋势不确定的问题,本文运用四步情景规划法,定义了决策焦点,识别出了影响MOOC发展的外部关键力量和内部驱动因素,并在对最关键力量和驱动因素关
提出突破系统工程学的课程体系框架,按系统科学体系设置系统工程学课程。把运筹学的定量技术与系统思想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实现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使学生掌握系统工
网络学习的兴起引起了对网络学习过程和网络学习结果如何评价的争论与研究,网络学习平台的大数据分析也是近年来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将教育数据挖掘方法中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