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视像解读歧义:视像论说的确定性追求——以《后浪》为例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n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视像论说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化而兴起的评论形式,视像论说的应用能够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但正如斯图亚特·霍尔三种解读理论所指出,正统、对立、协商解读是视像论说面临的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强化视像论说的确定性追求,以尽量避免视像解读的歧义。
其他文献
20世纪70年代,爱德华·赛义德的《东方主义》引发了对后殖民主义研究的浪潮。20世纪80年代,后殖民翻译理论应运而生。后殖民翻译理论提倡用翻译这一话语实践重塑民族的文化身
本文具体分析了新闻理想作为集体记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建构形态,以及在新时期面临的技术挑战与商业迷思。重温穆青“勿忘人民”新闻理想的丰富内涵,探讨了“重走穆青路”对新
当下,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在进行信息化改革,教育行业同样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变革。如何把新媒体矩阵应用于班级文化创设之中,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教学成果。班级
摘要:媒体融合发展环境下,微媒体、微内容、微传播、微应用、微社群等新事物的出现与迅猛发展,使廉洁教育开放性、情景性、生活性、自主性、潜隐性等特质的实现成为可能。依照心理认知视角下廉洁教育作用机理的证成逻辑,提升廉洁教育效能应当从教育载体和范式的选择、教育内容的择取与转译、传播方式的转向与拓展等方面入手,通过培育“微组织”,打造“微平台”,烹好“微内容”,融入“微社群”,引领“微生活”,优化分层分类
本文通过对近5年微信朋友圈十大谣言的分析发现,新媒体环境下谣言已成为公众情绪宣泄的一种替代表达,主要体现为恐惧、焦虑等社会情绪借助谣言被宣泄和释放,怨恨、愤怒、不满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更加多元,网络信息的流通更加便捷。但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面对泛如瀚海的信息,无法悉数接受,因而每个人会按照自身的喜好来选择性地了解信息,似乎是为自己定制了个人日报,每个人都将自己禁锢在封闭的“信息茧房”里,而自媒体的快速发展更是催生了“信息繭房”的加速形成,长此以往,就会导致个人信息的窄化和视野局限,甚至会造成群体极化和社会的
本文通过对“李子柒”短视频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分析,来探讨短视频在提升我国对外传播效果、讲好中国故事上所带来的启示,为加强对外传播提供一些参考。提出要从多种渠道着手,
近年来,电影传播进入以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为主阵地的微时代,呈现出主体交互化、媒介移动化、信息碎片化、用户定制化等基本特征。如何制定得当有效的电影传播策略,实现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已迈入互联网时代。公众获取信息的途径除了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外,更多的还是依赖于网络。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传统媒体行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导致新媒体和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广播电视行业受自身传播条件的限制,更是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给编辑记者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立足此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形,思考应如何适应网
摘要:突发公共事件中,各种信息的传播都凸显出不同于惯常的特点,而社交媒体短视频的传播,在其中表现得尤为活跃。这种传播形式的传播主体零散且庞大,传播过程快速而复杂。因此,社交媒体短视频的传播表现出一定的潜在危害性,这也为有效的防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社交媒体短视频特性及其传播特点出发,结合具体案例,分析社交媒体短视频传播的潜在危害性,力求为此类信息的管控提供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