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之乳,滋养童心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q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师爱为“糖”:以爱润泽儿童的心灵
  班主任要引导学生从真善美的角度,去追求生命的意义,将一颗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里。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什么是我们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呢?可以不假思索地说,就是热爱儿童。”
  下午第三课来到教室,忽然听到后面隐隐约约传来一阵阵轻轻的哭泣声。我抬头一看,是小苏(这是一个智障儿童),正趴在桌上,双肩不停地抖动着。
  “这是怎么啦?”我边走过去边问。
  “刚才拿点心时,她的一份点心不知被谁拿走了,她没的吃了,就哭了。”她的同桌小玉忙替她解释道。
  “点心不是人人一份吗?谁多拿了?况且大家要照顾小苏啊!”我扫视了一下大家,没人出声,也没人检举揭发。小苏没听到任何回应,哭得似乎更来劲了,声音渐渐大起来。“就知道哭!”有人嘀咕了一句。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了,小苏干脆放开嗓门哭起来。我一见,心想,没有点心吃也不至于这么哭呀!同学们也没辙了,都无可奈何地把目光投向了我。
  看来今天不解决点心的问题,第三课要泡汤了。“有没有谁身边有吃的?”我试探着问。大家都摇摇头。不如到隔壁班上去问问有没有多余的点心,我正要叫生活委员,忽然看见我办公桌上有一袋喜糖,心中一喜,可以救急了!
  “小苏,别哭了,老师这儿有一袋糖,你拿去吃!就算你今天的点心,好不好?”
  果然,小苏的哭声小多了。这时小洁却发出了“啊”的一声惊呼。这糖是她给我的,见我送给小苏吃,可能有些不甘心。“就算是老师吃了,啊?”我冲她一笑。
  我让前面的同学将糖递给小苏,小苏拿到糖不哭了!我诙谐地说:“我们要感谢糖!”话音刚落,大家“哄”的一声笑了起来。“还要感谢小洁!”大家会心地笑了。
  “不过,下次要多照顾着点儿小苏!懂不懂?”我又叮嘱了一句。大家又会意地点了点头。
  上述事情也许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对学生来说却不能算是小事。教育无小事,而这袋糖会给他们留下温暖的记忆和美好的回忆。吴非老师在《这些都不是小事》中说:“学生年纪小,他们未必能像我们一样接受种种冷酷的现实,像他们这样的年纪,要给他们的心灵多种几粒善良的种子。在以后的岁月中,当他们回望童年、少年时代,他们就会对人世间充满感激,并可能把善良和爱传播给更多的人。”
  这袋糖是一颗种子,在每个学生的心田播下的是爱、善良、尊重和平等,相信这颗种子会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并能“传播给更多的人”。教育的至高境界是无痕的、渗透性的、润物无声的。有时,班主任的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给学生一点暗示、一点启迪,唤醒他们的灵魂,提升他们的思想。这其实就是一种爱的润泽。
  二、师爱为“海”:以爱悦纳儿童的个性
  一个好班主任一定要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他们的情感,包容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
  因此,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悦纳。悦纳意味着班主任对学生是一种平视,是理解、接受,是关注和认同,甚至是宽容。
  每月一次的班级环境整理时间到了,学生们分成几组有序地开始,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加。但是我看到小益,这儿转转,那儿看看,一副无所事事的样子。想想平时在她身上花的时间,看看眼前她的表现,心里真是气不打一处来。怎么有这样不明事理的学生,我就看看你想怎么样……
  教室整理好了,值日班长总结完后,我也发了言:“这次内务整理大部分学生非常积极,但是也有人令老师失望。”说着我的眼光不经意地往小益那兒扫了扫,大家的目光也随着我的眼光扫向了小益。小益一见这阵势,似乎知道我在说她,满眼闪烁着惊恐,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我忍不住指了指白板,大声说:“你看看,这个你总会擦吧!”她刚伸出来的手马上缩了回去,低着头,不敢看我。我把白板擦塞到她手里,她满脸通红:“老师,这个我确实会。”
  下课了,同学们都出去排队阳光体育运动了。而小益似乎没有要去的意思,“怎么不去活动?”我望着她。她有些紧张地看着我,轻声问:“老师,我可不可以不去?”“干什么?”“我想在教室里打扫墙角。刚才我看了,就那里最难打扫干净!”我听了恍然大悟,看着她的眼光里流露出一种期盼,有些激动地说:“孩子,我和你一起来打扫。”
  我内心忽然涌起一种感动,更多的还有一种愧疚……
  其实,小益自己也知道劳动能力不强,在她的内心深处也有一种渴望,渴望自己也能为班级服务,能得到老师的青睐,而不是呵斥或怒视。我也知道这个道理,可实际上却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用异样的眼光看她,这会给她的心灵带去什么呢?有时,我们做老师的确是要反省自己,检点自己的言行,学生幼小的心灵是需要用心呵护的。
  三、师爱为“风”:以爱成全儿童的心愿
  在教育教学中,会遭遇学生许多的“不合常理”。有些在我们成人看来似乎荒唐可笑,但在他们看来却是合情合理的,因此,作为班主任,要站在他们的角度审视问题,善待他们的“意外”,走进他们的心灵,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点亮智慧,感动生命。
  星期二中午,我坐下来刚要改作业,小杨风风火火地跑过来,着急地说:“老师,小旺倒水时弄湿裤子了。”
  “这可不行,大冬天的,容易感冒。”我一听马上放下笔,快步走到小旺座位前。只见小旺的眼睛红红的,泪痕还未干。见我来了,两眼又有泪水溢出来了。
  我问小旺:“你家离这儿多远?”“家里人都出去上班了,来回要一个多小时呢?”小旺抽泣着说。
  一阵风吹来,小旺打了个哆嗦。“看来只好到老师办公室开空调吹吹了。”听我这么一说,旁边同学的眼神中满是羡慕。
  “老师,我也要吹空调!”我刚要回办公室,小旺后面的小宇叫了起来。“你的衣服也湿了?”他的同桌小俊斜着眼神看了看她,说:“我看看哪里湿了!根本就没有湿。”   “我内衣湿了,你看不见!”见小俊这么一说,小宇的声音明显低了很多。
  “噢,那也好,你们一起吹吹空调吧!”说着我一手拉了一个孩子,走出了教室。同学们见状,都发出“哇”的惊叹声。
  小旺笑了,小宇也笑了。我望着小宇得意的眼神,笑了……
  陶行知先生说过:“如果你是一位老师,切莫轻于断定小朋友的品格。”也许,小宇的衣服是真湿了;也许她的衣服没有湿,而是看到小旺得到老师的厚爱,内心便也产生一种期待和冲动,希望老师也能关注她一下;或许她也想试一试老师是不是真的关心每一个需要关心的人,或许还有其他,抑或她根本没想什么,就是也想要吹吹空调。无论怎么讲,这就是小学生,天真纯洁的小学生,这是他们天性的展露。此刻班主任要做的就是满足她,成全她。
  四、师爱为“花”:以爱赢得儿童的信任
  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当班主任“从心里发出来”,真心与学生主动交流,更多彰显的是一种平等、接纳和宽容。这种情感互通、精神共享、心灵交融的过程,体现的就是爱的情怀。
  接405班已两个多月了,还不知道同学们对我这个班主任和语文老师有什么看法呢!由于上课还有一会儿,我便跟大家聊起天来。
  我微笑着问:“大家喜欢语文课吗?”
  “喜欢!”大家几乎异口同声。
  “真的?”我故作惊喜地问道。
  “我觉得老师你这人特别好!”小荣抢着说。我望着大家,同学们都在使劲点着头。我有些感动,一股暖流从心中流过。我控制了一下情绪,开心地说道:“老师真高兴!得到了大家的表扬。”我停了一下,“你们觉得老师好在哪里呢?”
  小玉首先举起了手,我示意他说。“你讲课特别带劲儿,读课文好听。”这倒是,我不会板着面孔上课。上课也很投入。
  “老师,好几次看到你很生气,举着手像要打人,可手举到半空没打下去。”小崔也许有过这样的经历,说出了我要“打人”的情景。我笑着摇了摇头,这可不是我的发明,而是巍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蔡云芝老师的做法,说白了,就是吓吓他们而已。
  “老师,我上次上课做小动作时,你走到我身边摸我的耳朵,那种感觉真舒服!”小佳刚说完,大家“哄”一声笑开了。我也笑了,摸耳朵比拎耳朵更能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这既是一种亲热的举动,又是一种无声的警告,学生更容易心领神会,从内心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班上有许多同学享受过这种待遇,所以都会心地笑着。
  在孩子眼中,好老师的标准也很简单!而这些我们老师做起来也很简单!“爱屋及乌”,因为喜欢老师,他们也会喜欢老师所教的课程,教育教学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学生在成长前行的路途上,都需要正能量的指引,而能量的获取,就是班主任恰到好处地捕捉时机,用积极的鼓励去帮助学生,用“爱心”唤醒“爱心”,用“信任”点燃“激情”,把爱的阳光播撒进每一个孩子的心中。
  因此,面对沉甸甸的生命和灵魂,作为班主任,要确确实实尊重每一个学生,细心呵护和温暖每一颗敏感的心灵,用爱的力量,点亮学生那盏通往人生之路的生命之灯,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享受到应该属于他们的幸福。
  爱,是“灵魂之乳”,滋养儿童的心灵是班主任工作永恒的主题。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3]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05.
  [4]李政濤.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文 宝)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语文课堂上,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同样重要。要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师必须要深入文本进行“预设”,要全面整合“三维”目标,重视进行巧妙导引。  [关键词] 教学实效;“三维”;预设;导引  语文是一种文化,应该人文,也必须人文,但同时语文也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学习应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发展能力,并形成正确的
[摘 要] 赏识教育是一门艺术,不同于简单的赞美。教师既要抓准赞美的时机,又要因人制宜,给予恰当的赏识。为了使学生真正认识自我,还要求教师的赏识有度而具体,使学生不因赏识而忘形。   [关键词] 初中德育;赏识教育;课堂实践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赞扬不但对人的感情,而且对人的理智也发挥着重大作用”,它催人奋进,给足人做好一件事的底气。在初中德育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这种“精明、隐秘、巧妙”的方
《重庆日报》记者曾在一篇报告文学中说:“他是莘莘学子心中将乏味的历史讲得生趣盎然的好老师;是‘后进生’心目中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救星;是‘祖国花朵’眼中兢兢业业不懈求索的学者;是众人眼中德高望重、仰之弥高的师长。他通过历史这盏明灯照亮了学生前进的道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激活了无数学生潜藏的智慧与力量。”  他是谁?他就是重庆市黔江中学历史教师、中学正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重庆名师、重庆市首批十大教学
[摘 要] 在新的课改中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对小学道德和法治课来说,教师要脚踏实地,不能一味地说教,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文章对此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希望给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生活化教学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现状  素质教育的推进,大家越来越重视小学道德和法治这门课程,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有些
[摘 要] 人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目标。任何一种教育实践,无不以“育人”为存在前提。学校所有的教育工作都是围绕着“育人”来展开的,“育人为本”是教育不言自明的本质规定,是其自成目的性的内在要求。是否坚持育人为本,是区分真假教育的试金石,因为教育是成人之学,根本任务在于培养人。本文从德育、学识、情怀、视野、创新等五个方面育人目标展开阐述和思考。  [关键词] 育人目标;思考;实践  要明确学
[摘 要] “非遗”作为民族文化的精髓一直是各民族的瑰宝,如何去研习和传承一直是个大课题。从南通江海非遗研习出发,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采取生态美术教学的模式进行实践与研究,对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与关键能力培养均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生态教学;江海非遗;美术教学  2015年开始,笔者对南通地方文化中的精华——“江海非遗”(这里特指地处长江入海口的江苏南通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介入中小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应运而生的便是动画、短片等“微视频”在教学中的使用。就目前的教学模式来说,“微视频”可以简洁明了的将枯燥的知识点准确的表达出来,增强趣味性,使学生更容易的接受和吸收。“微视频”的应用可以极大的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1.“微视频”创设良好课堂环境  小学科学课不同于其他课程,主要以教师辅导学生动手实验为主,让学生熟练地掌握科学知识技
笔者所在的学校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国家级开发区,城市暂时不能容纳的流动儿童大量汇集于此,成为学生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来源广泛,几乎涉及全国的各个省份,家庭背景情况十分复杂,父母有的是大型企业的管理人员,有的是外资企业的普通员工,也有的是自主创业的进城务工人员。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与研究就成为了学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常态工作,学校从管理人员到每一位一线教师都需要在持续不断的研究中提升教育效率。一、共
[摘 要] 作业评改是一门艺术,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教学效果的优劣。在小学数学作业评改中灵活运用及时评改、示范引领、当堂面批、小组合作、因人施改、满分定位等策略,可以优化作业评改方式,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有效提高作业质量。   [关键词] 作业评改;及时;示范;面批;合作;因人施改;满分  评改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是检查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和优化教学策略、调整教学方案
“你们说这些孩子怎么回事?讲过多少遍了‘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他们怎么就记不住呢?瞧,今天做练习,还有好几个孩子写‘太阳从西方升起’呢!”办公室里,一位教师边批改作业边感慨。  “哈哈!太阳从西边升起!”同事们大笑起来,我也忍不住笑了,当然不是嘲笑,只是觉得这些孩子实在是天真幼稚,这么简单的自然现象他们竟然老是搞不明白!是不是孩子眼里的世界跟我们大人就是不一样呢?  “不过我也想了,出现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