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时的后退是为了更好的前进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ohua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后退一步”,将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放在首要位置。但也“只能退一步”,承担起组织课堂和引导学生的任务,以保证课堂学习的有序和正确。在“退后一步”的同时,教师必须持有反思的态度,以正确的认识、把握教学的节奏。
  教师的后退才能带来学生的向前。
  【关键词】自主体验 课堂调控 反思
  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的话:“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我认为这段话可以对语文教师认清自己的课堂角色定位有一定的帮助。
  语文课程是一门特别强调学生主观感受和体验性的课程,小语课堂必须重视学生主体思维和个性发展。小语课堂必须给学生充分的尊重,课堂上的主角只能是学生,作为课堂实际控制者的教师有的时候必须学会“后退一步”。
  要想真正的理解语文课堂,真正了解课堂上教师教的状态和学生学的成果,我们常常需要“后退一步”,进行理性的反思。
  一、后退一步,从展示教师素养到发展学生的能力
  语文课程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就是“实践”。通过文本的阅读和理解,通过教师的组织和点拨,通过与自身经验的影响与融合,学生通过课堂上的“语文实践活动”获得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进而不断形成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受到文本、教师、自身三方面制约。作为教育者,我们尤其关注教师的问题,即语文教师过度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自主体验不够的问题。
  语文教师普遍语言素养比较好,特别“能说”,在课堂上常常“刹不住车”,而且还说得特别精彩,在课堂上的学生听得也入迷,表面看起来,课堂教学效果会很好。可是如果跳出课堂之外,我们想一想,学生真的得到锻炼了吗?学生们得到了什么?他们的语文能力得到发展了吗?发展了多少?……估计会有很多疑问。
  语文教师的素养当然是越高越好,课堂上的教学语言当然是越丰富越好,一个能吸引学生去听的教师绝对比只会干干巴巴的读课本的教师要好。但是,我们更关注的是教师的语文素养对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多大。教师的素养只是提升语文教学效果的武器,最终我们落实的还应该是“学生能力发展”。
  也正是为此,现在的语文评价从以前的“一极(教师的教)”发展到了“两级”(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语文评价标准的变革也表明了大家对这种现象的关注。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从陶醉在自身流畅的语文能力展示中清醒过来,将更多的课堂关注放在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上,后退一步,让出自己的舞台,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语文实践的机会。
  二、只退一步,鼓励个性自由发挥与有技巧的调控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看到课堂上学生能够尽情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热烈讨论。在这样的讨论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很容易被调动起来,对文本的理解在不断地讨论和思维碰撞中得到加深,课堂上参与度很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变得轻松有趣和高效。所以,很多教师采用了“后退”的策略。
  但是,过多的“后退”,单纯的纵容学生自由发挥个性很容易导致课堂上的“失控”。这种“失控”有两个极端。
  一个是往好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能够让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不断深入升华,并能开发出新的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另一个是往偏颇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或许会破换文本的价值,使学生的情感体验畸形发展,更坏的是,还可能影响到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例如在讨论《生命的林子》一文中关于“太阳和烛火”的问题时,学生的主流观点是要像太阳,但也有学生发表不同观点,认为做烛火也很好。双发发生了争执,在不断地陈述理由之后达成共识,“做太阳很好,但是烛火也有自己的独特作用,不能说就不好了”。对于这样的讨论,教师乐见其成,因为在不断地讨论中,对文本的理解加深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了,还开发出了文本的新意。
  但是,同样的一篇课文,同样的一个讨论,如果缺少教师的控制,也许会变样,笔者就听过这样的一节《生命的林子》:
  学生们对“太阳和烛火”发表了不同观点,在辩论中,“烛火”的少数派占了上风,最后的结果竟然是“烛火”取得了胜利,而教师可能受到了“烛火”派精彩发言的影响,大大地表扬了“烛火”派的独特感受和精彩发言,最后班级形成了一种隐性共识:“烛火”比“太阳”更伟大。这样的结论无疑是有“个性”的,但是如果这种“个性”超脱了个体变成了“共识”,文本的价值就被歪曲了。
  要避免这样的结果发生,在课堂上,教师“只退一步”。因为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激发学生的讨论,还需要在旁观的同时有技巧的调控,“后退”不是放任不管,而是精确控制,以确保对文本理解的大方向不错。
  三、退后再思,辨清“沉默中的死亡”还是“沉默酝酿爆发”
  老师最怕的就是课堂上的沉默。一个问题抛出去,面对课堂上如林的小手,教师就有了更多的选择,更多的自信,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一旦这些小手举不起来,教师的课堂角色就尴尬了。这种时候,教师很难保持冷静。如果是家常课,很可能有“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答不出来”的愤怒;如果是公开课,很可能心跳加速面红耳赤,只好自己打破僵局,放弃学生的思考,竹筒倒豆子把自己的理解倾泻而出。
  其实,如果冷静下来思考,理清思路,课堂上的各种问题都有对策。就“不举手”的问题而言,我们首先要跳出“庐山”外,搞清这是“沉默中的死亡”还是“沉默酝酿爆发”。
  学生不能够回答问题,原因无非两个:不愿答和不会答。不愿答说明课堂上教师的调动不够,不会答说明文本理解和自身体验不够。这时候,教师有必要反思自己提问前的铺垫是否到位,提问的时机是否恰当,问题设置难易度如何,并在反思的基础上及时的调整自己的问题。如果还是一味埋怨学生不举手,纠缠于“学生不配合老师”,怒气萦怀却不能及时的反思,及时调整问题,那么就只能“沉默中死亡”了。
  学生的沉默还有另外一种意味:“沉默酝酿爆发”。思考问题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受到问题的难易度和学生个体条件的制约,所以有时候课堂上的“沉默”不仅不是坏事,还可能带来课堂的爆发,学生体验的爆发,能力提升的爆发。
  那么面对课堂上的沉默,教师应该怎么做呢?
  其实,教师只要点个导火索就可以了。即提示学生从某个角度去思考,进而得到问题的答案。
  在课堂上,教师后退一步,学生就能得到更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只退一步,就能够更好的控制课堂的走向,发挥指导的作用;教师后退一步是为了学生们能够向前一步,更好地发展语文能力。
其他文献
农业类高职院校要从培养高等实用性农业技术人才,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增强产业示范辐射作用的角度,高度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同时,要遵循与专业对应,科学地建设和
在高中阶段,政治教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教育,涉及时事、法律法规等很多方面.了解基本的法律常识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素质,尤其是高中生.但是在高中政治教育中,法律常识虽有所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除了加强其技术培训功能,也逐步开始重视对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培养,这就需要在学校整体上营造出一种浓厚的人文精神氛围.那么,高职院校的人文精神主
利物浦★常用阵型:442 ★主要人物: 前锋:欧文、赫斯基、巴罗什、迪乌夫中场:哈曼、杰拉德、墨菲、迪奥、博格后场:海皮亚、特劳雷、巴贝尔单兵实力(14分): 欧文(5分):不要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全面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加强对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培养
期刊
建构主义是由认知主义发展而来的哲学理念,认为学习过程并不是单纯地把知识从外界搬到大脑的过程,而是在已有的经验上,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强调发
期刊
通过对泉州地面的14所中职学校所进行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中职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许多问题,我们应从改进思想道德教育格局、强化职业思想教育实践、加强心理辅导和开展有
议论文已经成为大多学生应考时的首选文体,但大部分考生得分平平,究其原因,首先是立意不深刻.rn“千古文章意为高!”那我们如何才能让文章立意变得深刻起来呢?笔者认为可以从
还记得,那一年上海在全世界面前被宣布成为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举办城市时,世界各地的华人都欢呼雀跃起来,那沸腾的场面令人难以忘怀.看着眼前的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心中对2010
作者写的是母亲对自己的亲情,感受浓浓的母爱.镜子能照见自己,能照见母亲的灵魂.镜子是有形的,然而,母亲的镜子却是无形的,它永远照见母亲的亲情和真诚的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