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用法考辨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sk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成语意思一旦形成,不容易发生改变。但是也有少量的成语,其意思会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发生变化,这种变化逐渐被大众所接受,慢慢取代了它的最初意思,“曾几何时”就是这样一个成语。本文通过对辞书 “曾几何时”注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考察,梳理“曾几何时”意义和用法的演变,把它的几种常见用法进行归纳,从而探索其误用频率高和新义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曾几何时;本义;演变;规范
  一、曾几何时”的基础义及传统用法
  “曾几何时”意义雏形最早出自于韩愈的《东都遇春》:“少年气真狂,有意与春竞……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大意是:还记得曾经充满朝气的少年,意气风发,才没过多长时间,发现自己竟已经高堂明镜悲白发了, 让人不禁感慨时间流逝之快。在这里,“曾几时”还没有固定成为“曾几何时”,意思是“才没过多长时间”。
  后来表示这一意思的“曾几时”演变为“曾几何时”,意思没有变化。目前能找到最早的例句是宋·王安石《祭盛侍郎文》:“补官扬州,公得谢归。曾几何时,讣者来门。”在这句话里,王安石是说,盛侍郎辞官回家以后,才没过多长时间,人们就因他的去世上门告丧。这个成语形成以后,在后来的诗文中多有应用。
  “曾几何时”在其意义固定下来以后,使用的就更加频繁了。鲁迅在《三闲集·吊与贺》中写道:“呜呼! 回想非宗教大同盟轰轰烈烈之际,则有五教授慨然署名于拥护思想自由之宣言, 曾几何时,而自由批评已成为反动者唯一之口号矣。”
  从古今典型用例中可以看出,“曾几何时”一般用于表示一件事情发生后没过多长时间紧接着就发生了另外一件事,往往前后事情的情况相反,并且对于这种变化颇有感慨。在示例中还可以看出使用“曾几何时”的语境之中往往在前后两个时间发生的事件,并且两件事件情理上还有转折意味,来感叹时间没过多久,变化却相当之大。因此可以得出使用“曾几何时”时,不是带有“曾经”的意思,而是用來表示两个事件间隔的时量短,人们在使用时就不能把它当成一个表示倒叙的时间概念。
  二、“曾几何时”的新用法
  “曾几何时”在句子中应该包含两个相反的事件,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必须正确掌握使用“曾几何时”的这一特殊的语境要求条件。因为“曾几何时”有这种特定语境的要求,词典在解释时,引例按理应当把两个相反的事件都表示出来,但是查阅词典可见,许多引例都没有遵循这一语境要求,如《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的例句:“曾几何时,这里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例句中就只是存在发生变化以后的情况。词典引用例句的这一疏忽很容易导致人们对“曾几何时”的误用,所以现在很多人正是没有真正弄懂这条成语的含义,在使用这一成语时把它错误的理解为“当初”“曾经”“很久以前”“曾经有一段时间”“不知从什么时候”用来表示一件事情之后,过了很久,发生了另一件事,来感叹时间过去很久,用法与其本意“才没过多久”正好相反。“曾几何时”的文言文中用错的现象几乎没有,现代错用情况却很多,特别是在建国以后的语料中,误用之例可谓数不胜数,“曾几何时”的新用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一)表示过去的某一段时间
  “曾几何时”用来表示过去不能确指的某一个时段,这一时间段可长可短。其中“曾几何时”所出现的语境中都包含了两个相反的事件,“曾几何时”表示过去的时间,可以将其意义理解成“曾经”,当作“过去”“当初”等词来使用。
  例如:
  1.中国人们反抗侵略的正义斗争,曾几何时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和人民的帮助。
  2.曾几何时他们在天涯海角发誓,海枯石烂永不变心。
  上述例子的使用和本义不同,表示的这个时段距离叙事时间可长可短,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时间概念。
  (二)表示未来的某一段时间
  有人将“曾几何时”误解为表示未来的某一段时间,用它来引出很久以后才会出现的事件,其意义相当于“有朝一日”“不久以后”“将来某一天”之类,这种用法显然是一种错误的用法。例如:
  1.曾几何时,中国的GDP能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相提并论之时,也是国民们扬眉吐气之日。
  2.今天的野狼峪,沟壑纵横,曾几何时,就将“天堑变通途”。
  (三)用来引出一种新状况
  “曾几何时”用来引出新状况这种用法的表述形式带有一种感叹色彩,这一用法与其传统用法在形式上十分相似,但是只要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这一种用法与传统用法相比所代表的时量偏大,“曾几何时”传统用法都表示两事件间隔的时量短,来感叹时间之短,而变化之大。而下述用例两个事件之间所隔的时间都不是小时量。例如:
  1.北京的四合院工人是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代表,是中国文化中最具典型的模型,但是曾几何时,高楼大厦代替了四合院,千年文化韵味荡然无存。
  2.中国古代哲学把天当作神,可以决定人的命运。曾几何时,人们不再信奉所谓的命运安排,坚信个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以上句式可归纳为“A(旧状况),曾几何时,B(新状况)”,“曾几何时”被用来引出新事件或者新现象,表示新状况的起点,含有“不知从何时起”的意思。它带有转折的意味,一般出现在A与B两事物之间。
  (四)用来引出一种旧状况
  “曾几何时”出现在句首或段首,来引出某一件事物原先的状态即旧状况,后面一般都会有一个转折词来指出与现在不同的情况,句式为“曾几何时,A(旧状况),而今,B(新状况)。”释为“曾经有一段时间”或者“曾经在某个时间(段)”
  例如:
  1.曾几何时,人类向大自然挑战,已经把竞技比勇的场地转到了高山峡谷,激流险滩。
  2.曾几何时,中国的外汇储备微乎其微,但是现在,却成了外汇头号富翁。
  “曾几何时”这一词的字面意思并未表明它是用于“之前”还是“之后”,因此既可以将其理解为“才不久之后”,那么也可以理解为“才不久之前”。这些例子中的“曾几何时”所在的语境中都包含了两个相反的状况,人们在使用“曾几何时”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它出现的句子中的语言环境。在使用这一成语之前,它的前边应该交代清楚相关的情况,而后边要交代经过较为短暂的时间之后发生变化的情况。如果在没有任何铺垫之前,就使用“曾几何时”,这种情况很可能就是误用了。   三、“曾几何时”新用法产生的原因
  “曾几何时”新用法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与辞书对“曾几何时”的释义不统一有关
  “曾几何时”词义比较模糊,是导致该词出现了许多与本义相悖的新用法的主要原因。另外,不同辞书对“曾几何时”的释义不统一,使得人们没有统一的标准,不能准确、全面地理解“曾几何时”的含义,也是“曾几何时”产生新义、甚至误用的重要原因。目前大部分的词典对“曾几何时”的释义和《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没有差异,都释为“指时间过去不久”。字典里没有关于这个词的其他意思,但是有些字典对“曾”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词典是将“曾几何时”的“曾”解为“曾经”,还有的词典将“曾”仅释为“副词”,这可能是导致人们误用的最主要的原因。
  (二) 与“曾”的统读有关
  单独查阅“曾”字的解释,有一些字典对于这个字的释义也存在分歧,《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认为“曾”读“zēng”为语气副词,《古代汉语字典》(全新版)则认为“曾”读“céng”为语气副词。许多人将“曾几何时”用作“曾经”“过去”的同义词替换,如:“曾几何时,这里还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洲,而现在,却变成了一片寸草不生的荒漠。”这些情况说明,“曾几何时”在建国之后误用现象频繁可能与“曾”的统读有关,如果能将“zēng”和“céng”区别开来,便可以有效避免“曾几何时”的误用,就能够帮助人们正确的掌握该成语的意义。
  (三)与“曾几何时”的结构划分有关
  成语有很多形式,三言、四言、五言等,但是四言成语的数量最多,因此我们在平常使用成语的过程中主要还是以四言成语为主,而在四言成语中又以二二结构为主导,比如生龙/活虎、三言/两语、七嘴/八舌、南辕/北辙等。受到这种思维的影响,因此人们习惯将“曾几何时”做二二切分,读为“曾几/何时”,這种读法很容易使人们将“曾几”解为“曾经”,而导致整个成语的意义直接偏向“曾经”之义,从而造成人们的误用。
  (四)没有弄清楚使用对象、范围或条件
  成语在使用时必须具有特定的使用对象、范围或条件。这是由成语的来源,长期使用的意义和习惯所决定的,应当严格遵守,不能随意改变,否则很容易造成误用滥用。如“休戚相关”就只能用于人与人之间,而不能用在事物之间。
  同样,“曾几何时”的使用也需要具备一定的使用条件或语言环境,它应该用于两个不同的事件之中,并且两件事发生的时间先后间隔不能太长,情理上需要存在转折关系,表达说话人对于时间过得很快的强烈感慨之情。例如:“回首欢笑嬉闹、亲密无间的时光,仿佛永远都是最亲密的伙伴,但曾几何时,擦身而过却已成路人。”
  通过整体的句意来看,“曾几何时”必须达到表示小时量,感叹变化之大,出乎意料的要求,这样的句子才符合规范。因此“曾几何时”在处于句子中时,可以通过上下文推断出它表达时量大的语法意义,就是属于误用;如果能看出表达时量小的语法意义,就是规范的。
  从以上所列举的将“曾几何时”当作“曾经”和未来某段时间的新用法可能是由“望文生义”解词法产生的,是属于误用,而后两种新义可看作是其基础义的发展,人们使用的最为频繁,大有取代其基础义的趋势。 “曾几何时”词义的变异使用,体现了语言的动态性和发展性,从语言的发展性来看,作为言语使用者可以通过谨慎的考察进而承认它们的新身份,建议词典在保留本义的同时,也可考虑增加其新义项。
  参考文献:
  [1]施麒麟.“曾几何时”词义考[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8(3).
  [2]黄汝龙.“曾几何时”新用法考辨[J].咬文嚼字,2002(2).
  [3]赵丕杰.“曾几何时”不等于“过去”“当初”[J].中学语文教育,2010(11).
  作者简介:卓亚城(1994–),女,汉族,江西萍乡人,江西九江学院,学士,学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纵观我国军队的历史发展轨迹,思政教育工作在其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不仅是我国军队具备的特有的条件优势,以及其沿袭的优良传统;也是提升我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速度以及战斗能力的重要催化剂。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类型的思想浪潮也在不断的冲击着我国军队的思想教育,这使得其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此种发展背景,改革思政教育,推动其现代化的发展和建设势在必行。基于
摘要:目的是为了了解鞍山市婴幼儿的形态特点及发育趋势。主要的方法是随机调取鞍山市100名新生儿。新生儿的出生时间范围是2015年4月6日~ 2015年12月30日,出生地点是鞍山市当地的医院。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鞍山市地区的婴幼儿在形态特点方面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男婴有明显的增长态势,体重的增长方面头3个月男婴都要强过女婴(P 0.05)。身高增长确是女婴强过男婴(P< 0.05)。在顶臀长、胸围
目的:分析围手术期整体护理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的9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6)和观察组(n=46),对照组给予
摘要:河南话曾在历史上有着官话的地位,它包括洛阳、开封、安阳等古都方言,这些方言对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有着深远的影响。《河南方言词语考释》以河南方言词语为研究对象,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考辨了河南话的演变。从历史背景、语音、文字的三个角度分析解读河南方言词汇,文章对它的学术成就进行了评价,也结合文学作品以及现世的文字学著作研究探源,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失误之处。  关键词:河南方言词语;考释;特点;问题 
目的:总结近八年三送三共暨巡诊中,常见疾病谱分布及药物消耗情况.方法:根据就诊登记、药品消耗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内科疾病是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胆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摘要:小学语文在整个小学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学科,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需要重视培养与发展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笔者针对目前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情况,对怎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语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  目前的新课程改革标准强调了小学语文教学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逐渐的掌握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小学语文老师需要针对学生年龄特征还有小学生发展规律,重视课堂
作为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大师和伦理学家,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系统阐发了对良心问题的认识。他认为良心的影响和权威是相当大的,一个人之所以会做出某种行为,在一定程度
一rn子川到家时已是深夜.从拉娃机场出来,一家人见了面,除了天放见了妈妈喋喋不休地说话以外,夫妻俩没说几句话.含玉看子川沉默的样子,以为长途奔波累了,就把注意力都放在儿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就是一种交际工具,学习它是为了运用它。语言首先是有声的,要想掌握有声语言进行交际,就必须能听会说。在英语教学中,要想让学生能自如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教师就必须教授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几项基本语言技能,尤其是听说技能,更是位于诸项技能之首。英语听说技能的熟练掌握和运用,能有效促进其它几项语法技能的发展与提高。  先谈谈听说课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目前英语听说课教学主要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