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必要性
从时代背景来看,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历史条件下,置身于利益主体多元、思想道德多元和价值取向多元的历史背景中。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部分人群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另一方面,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和种种丑恶现象都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许多负面影响。特别是在电子信息网络广泛覆盖的今天,一些庸俗、低俗的思想观念以网络为载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声势大、难于控制的特点,对青少年影响极大。
近年来流行的“淡化理想”“拒绝崇高”等思潮,社会上存在的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司法不公和某些以商业炒作为目的的不良舆论导向,都对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产生了不良影响。这使得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认为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而他们对这个“个人价值”的理解又往往和金钱与名利挂钩,过于“急功近利”,从而忽视了“社会价值”的存在。
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对于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抵御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及社会腐朽思想的侵蚀,使其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高级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应具备怎样的思想政治素质
1.合格的政治素质。首先要求具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大学时代是追求理想的最热烈的时期。要树立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其次还要求大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
2.良好的道德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来源于高尚的道德观念。大学生只有确立良好的道德观念,才能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出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素质,而诚实守信是道德之本。
3.全面的文化素质。全面的文化素质要求大学生具有人文修养,能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还要具有现代化的科学知识素养,掌握一定的新技术,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要理性对待国外的先进文化,能做到兼收并蓄、客观评价。
4.健康的心理素质。这是大学生顺利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事业成功的内在保障。青年人健康的心理素质应该表现为具有坚强的意志、对生活有热情和积极的兴趣。有一定的抗挫折、抗压迫、抗失败的心理能力,能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
三、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思想政治水平
1.树立远大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人生观,简单来说就是对人生的根本看法。人生是一个漫长的奋斗过程。树立正确而远大的人生观,不仅能端正大学生的人生态度,更能引领大学生以积极的姿态去迎接每一个挑战。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人生、社会等基本价值的观念系统,它包含善恶、美丑、利弊、得失、祸福、荣辱、优劣、贵贱、有用无用、可爱可恨、妥不妥当、值不值得、应该不应该、重要不重要、轻重缓急等判断。在不同的条件下做出的选择会对一个人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坚持正确向上的价值取向。而世界观是左右一个人行事为人的思想架构,是人作为个体对周围环境的判断和看法。大学生应当拓展视野,从历史和世界的角度来看待自己所处的时代与社会环境,才能有所作为。
2.学习政治理论,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大学生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应认真学习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及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认真贯彻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关心国家大事,认清国内外政治形势,不断提高政治素养。
3.掌握专业技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人才、知识竞争激烈的时代,只有扎实掌握社会发展所需的各项专业技能,以丰富的知识去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才能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在校园里的学习是为了把知识更好地应用于未来的实践。因此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校园课余活动,都应当积极参与、认真面对。当今社会要求全才,大学生必须首先扎实地掌握专业技能,再逐渐完善自己,开拓自己的知识面,尤其是要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4.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学会做人。“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是说,博大之学在于净化个人的心灵、陶冶情操、培养善良的美德,使人学会与他人融洽相处,从而达到真善美的最高境界。大学的教育归根到底是要传授做人的道理,引导大学生去发展和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使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趋势融为一体。大学生要树大德、立大志、与社会同步、与时代同行。每个人都是一个自由的个体,社会必须由自由的人组成。所以要把社会的自由建立在个人自由的基础之上,人与人之间多一分尊重、多一分信任,才能实现全社会的和谐。个人的自由则必然要求自律,作为个人要对他人讲责任、负责任,待人诚实,拒绝尔虞我诈、不择手段。要注重自身的道德培养。只有自己先能把握住自己的道德行为,才能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做出正确的选择。
5.自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的重要环节,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大课堂。面对社会上对大学生“有理想无能力”“光说话不行动”的偏见,大学生更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自觉投身于社会实践。这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坚持理论武装和实践育人相结合,大学生可以根据社会需要并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积极深入开展社会调查、法律援助、公益活动、勤工助学、义务支教、环保考察等内涵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四、高校应如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
高校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环境,在新的形势下,必须按照“高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教育原则,忠实地履行好教育职责。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积极探索、勇于作为。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进一步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向以学生为本的新教育模式转变,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依靠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措施来具体落实这项工作。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深入开展中国历史、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国情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利用一些传统节日深入推动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教育。运用网络、报刊、板报等各种媒体开展民族精神宣传活动。会同有关部门广泛开展读书教育活动。组织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要优化校园内的公德环境,强化对大学生的公德教育。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紧紧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一目标,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环节。致力于对校园内的人文环境、学校整体形象、校园文化、师生的精神风貌、人际关系和学习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建设。弘扬优秀文化,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展示新时代的精神风貌,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推动校园文化朝着健康向上、高雅文明的方向发展。
3.大力加强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以建设一支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政治坚定、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素质队伍为总目标,逐步建立择优上岗、能进能出、动态管理、可持续发展的队伍建设机制。进一步加强对队伍成员的培养培训工作。建立和完善有利于队伍稳定和素质提高的管理体制。通过岗位锻炼、学习考察、挂职锻炼、开展科学研究等形式,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要总结和表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的先进典型,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突出的工作成果,调动整体的工作积极性。而对于达不到工作标准、个人素质不符合工作要求的成员也要按规定及时调整。以保证队伍整体的优化水平。
从时代背景来看,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历史条件下,置身于利益主体多元、思想道德多元和价值取向多元的历史背景中。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部分人群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另一方面,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和种种丑恶现象都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许多负面影响。特别是在电子信息网络广泛覆盖的今天,一些庸俗、低俗的思想观念以网络为载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声势大、难于控制的特点,对青少年影响极大。
近年来流行的“淡化理想”“拒绝崇高”等思潮,社会上存在的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司法不公和某些以商业炒作为目的的不良舆论导向,都对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产生了不良影响。这使得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认为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而他们对这个“个人价值”的理解又往往和金钱与名利挂钩,过于“急功近利”,从而忽视了“社会价值”的存在。
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对于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抵御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及社会腐朽思想的侵蚀,使其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高级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应具备怎样的思想政治素质
1.合格的政治素质。首先要求具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大学时代是追求理想的最热烈的时期。要树立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其次还要求大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
2.良好的道德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来源于高尚的道德观念。大学生只有确立良好的道德观念,才能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出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素质,而诚实守信是道德之本。
3.全面的文化素质。全面的文化素质要求大学生具有人文修养,能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还要具有现代化的科学知识素养,掌握一定的新技术,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要理性对待国外的先进文化,能做到兼收并蓄、客观评价。
4.健康的心理素质。这是大学生顺利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事业成功的内在保障。青年人健康的心理素质应该表现为具有坚强的意志、对生活有热情和积极的兴趣。有一定的抗挫折、抗压迫、抗失败的心理能力,能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
三、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思想政治水平
1.树立远大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人生观,简单来说就是对人生的根本看法。人生是一个漫长的奋斗过程。树立正确而远大的人生观,不仅能端正大学生的人生态度,更能引领大学生以积极的姿态去迎接每一个挑战。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人生、社会等基本价值的观念系统,它包含善恶、美丑、利弊、得失、祸福、荣辱、优劣、贵贱、有用无用、可爱可恨、妥不妥当、值不值得、应该不应该、重要不重要、轻重缓急等判断。在不同的条件下做出的选择会对一个人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坚持正确向上的价值取向。而世界观是左右一个人行事为人的思想架构,是人作为个体对周围环境的判断和看法。大学生应当拓展视野,从历史和世界的角度来看待自己所处的时代与社会环境,才能有所作为。
2.学习政治理论,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大学生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应认真学习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及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认真贯彻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关心国家大事,认清国内外政治形势,不断提高政治素养。
3.掌握专业技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人才、知识竞争激烈的时代,只有扎实掌握社会发展所需的各项专业技能,以丰富的知识去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才能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在校园里的学习是为了把知识更好地应用于未来的实践。因此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校园课余活动,都应当积极参与、认真面对。当今社会要求全才,大学生必须首先扎实地掌握专业技能,再逐渐完善自己,开拓自己的知识面,尤其是要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4.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学会做人。“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是说,博大之学在于净化个人的心灵、陶冶情操、培养善良的美德,使人学会与他人融洽相处,从而达到真善美的最高境界。大学的教育归根到底是要传授做人的道理,引导大学生去发展和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使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趋势融为一体。大学生要树大德、立大志、与社会同步、与时代同行。每个人都是一个自由的个体,社会必须由自由的人组成。所以要把社会的自由建立在个人自由的基础之上,人与人之间多一分尊重、多一分信任,才能实现全社会的和谐。个人的自由则必然要求自律,作为个人要对他人讲责任、负责任,待人诚实,拒绝尔虞我诈、不择手段。要注重自身的道德培养。只有自己先能把握住自己的道德行为,才能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做出正确的选择。
5.自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的重要环节,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大课堂。面对社会上对大学生“有理想无能力”“光说话不行动”的偏见,大学生更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自觉投身于社会实践。这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坚持理论武装和实践育人相结合,大学生可以根据社会需要并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积极深入开展社会调查、法律援助、公益活动、勤工助学、义务支教、环保考察等内涵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四、高校应如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
高校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环境,在新的形势下,必须按照“高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教育原则,忠实地履行好教育职责。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积极探索、勇于作为。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进一步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向以学生为本的新教育模式转变,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依靠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措施来具体落实这项工作。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深入开展中国历史、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国情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利用一些传统节日深入推动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教育。运用网络、报刊、板报等各种媒体开展民族精神宣传活动。会同有关部门广泛开展读书教育活动。组织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要优化校园内的公德环境,强化对大学生的公德教育。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紧紧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一目标,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环节。致力于对校园内的人文环境、学校整体形象、校园文化、师生的精神风貌、人际关系和学习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建设。弘扬优秀文化,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展示新时代的精神风貌,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推动校园文化朝着健康向上、高雅文明的方向发展。
3.大力加强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以建设一支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政治坚定、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素质队伍为总目标,逐步建立择优上岗、能进能出、动态管理、可持续发展的队伍建设机制。进一步加强对队伍成员的培养培训工作。建立和完善有利于队伍稳定和素质提高的管理体制。通过岗位锻炼、学习考察、挂职锻炼、开展科学研究等形式,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要总结和表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的先进典型,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突出的工作成果,调动整体的工作积极性。而对于达不到工作标准、个人素质不符合工作要求的成员也要按规定及时调整。以保证队伍整体的优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