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癣菌病研究进展

来源 :中国健康月刊·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皮肤癣菌病是由皮肤癣菌引起的皮肤以及黏膜、毛发和甲等皮肤附属器的感染性疾病,是患病率最高的感染性皮肤病之一。本文分析了皮肤癣菌病的致病机制,阐述了皮肤癣菌病的分类研究,并详细探讨了皮肤癣菌病的治疗研究。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皮肤癣菌病的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皮肤病;癣菌病;研究进展
   皮膚癣菌病是由皮肤癣菌引起的皮肤以及黏膜、毛发和甲等皮肤附属器的感染性疾病, 是患病率最高的感染性皮肤病之一[1]。近几年,皮肤科门诊收治的癣菌病患者有增多趋势。现已知的皮肤癣菌就达到了20多种,主要分成三个属: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以及表皮癣菌属。另可根据患者的发病部位,将皮肤癣菌病分成头癣、体癣、股癣、手癣、足癣以及甲癣等。本文重点探讨有关皮肤癣菌病的研究进展。
  1 皮肤癣菌病的致病机制
   皮肤癣菌病致病机制如下描述:皮肤癣菌通过与角质层的接触,与正常菌群形成竞争,借助于黏附、定植以及角质层细胞的穿透,并最终侵入宿主体内。继而或被宿主清除,或处于静止状态,或局限化形成脓肿或肉芽肿。其中,不同的皮肤癣菌黏附力存在差异,须癣毛癣菌黏附力比红色毛癣菌强。皮肤癣菌对身体不同部位的角质形成细胞黏附性也有差异,对足趾部角质形成细胞的黏附性最高,之后依次分别为手掌、手背、前臂和膝部。
  2 皮肤癣菌病的分类研究
  2.1 头癣。头癣是由皮肤癣菌所导致的毛发以及头发感染,其根据致病菌的不同,又可以细分为:黄癣、白癣、黑点癣以及脓癣。通常情况下,头癣能够直接或者间接接触而发病。据相关研究文献表述:除了同心性毛癣菌外,小孢子菌也能够引发头癣。
  2.2 体癣及股癣。体癣是指皮肤上的癣菌病,而股癣则指发生于腹肌沟、会阴以及肛门附近的皮肤癣菌病。体癣与股癣的致病菌基本相同,主要涉及到: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等。其中,体癣初发皮疹为丘疹、水疱,由中心向外围扩展,最终形成环形斑片,一般夏季秋季容易发病或者加重;冬季就会症状减轻。而股癣皮疹表现为上股部近腹股沟处形成弧形损害,且男性患股癣菌病的机率明显高于女性。
  2.3 手癣及足癣。手癣是指发生于手指屈面、指间以及手掌侧面皮肤的真菌病,而足癣则是指发生于足趾间、足底、足跟等皮肤的真菌病。一般情况下,手癣是单侧发病,而足癣则常双侧发病。本病的致病菌为毛癣菌属以及表皮癣菌属,比如: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以及絮状表皮癣菌等。
  2.4 甲癣。甲癣是由于皮肤癣菌所导致的甲感染。据研究文献统计,在40岁至60岁的人群中大概有18%左右的人患有甲癣。该病是由皮肤癣菌所引发的,也可由酵母菌及非皮肤癣菌性真菌所引发。
  3 皮肤癣菌病的治疗研究
   皮肤癣菌病能够引起患者毛发、表皮以及甲板的感染,甚至会侵犯不含角蛋白的皮下组织,但因侵犯不含角蛋白皮下组织的症状比较少见,故经常被忽视。有相关研究文献表明:红色毛癣菌能够引发深在型的皮肤癣菌病;絮状表皮癣菌能够引发疣状增生损害等[2]。虽然这些病例属于个别病例,但它们的发现与研究有助于皮肤科医务人员更好地了解各种皮肤癣菌病的临床表现,也有利于皮肤癣菌病的有效诊治。原则上,针对皮肤癣菌病的治疗是以局部为主,如果是一些顽固复发性病例则可以使用系统抗真菌药物,但不提倡使用糖皮质激素。
  3.1 抗真菌药的外用治疗。患者可以使用克霉唑或者益康唑制剂等类药物进行外涂,每天1至2次,一般是2至4周为一个疗程。待皮损消退后,可再用药7天,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如果是股癣或者小儿体癣,则可以选择较温和的药物为宜。
  3.2 角质剥脱剂的配合外用治疗。患者可以使用水杨酸酒精、韦氏软膏等,每天1至2次,与抗真菌剂交替外用。
  3.3 系统抗真菌药治疗。如果患者属于顽固泛发病例,则可以选择一些系统抗真菌药进行治疗。比如可以选择氟康唑,但需要注意的是:肝功能不全者慎用。同时需要注意:氟康唑与息斯敏、西沙比利等药物不能配合使用;如果氟康唑与华法林、三环类抗郁闷药等合并应用时,应该注意患者的血药浓度,且严格限定剂量。另外,氟康唑与伊曲康唑等抗真菌药不同的是不受胃液PH值影响,疗法可分为连续和间歇冲击给药。此外,皮肤癣菌病属于传染性皮肤病,患者自身要注意清洁消毒,尽可能地避免搔抓。
  4 总结
   皮肤癣菌菌种较多,而其所致的浅部真菌病为皮肤科常见病,临床上的表现也不相同[3]。目前,该病的诊断主要通过镜检以及真菌培养,另外有关分子生物学等新技术在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总之,随着新的抗真菌药物的应用,优化选择治疗方案,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病程、降低复发率。
  
  参考文献
  [1]杨国亮.现代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
  [2]李乔.红色毛癣菌的研究进展[M].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2008.
  [3]费实, 肖常青, 李振洁, 等. 690例浅部真菌病及其病原菌分析[J].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10,15(3).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两种应用方案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使用甲氨蝶呤0.4 mg/(kg·d) 肌内注射5天,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1mg/kg单次肌内注射联合米非司酮治疗。结果: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5,P0.05)。结论:本着安全、有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方法:本文从他汀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这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总结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结果:他汀类药物具有迅速降低异常高的血浆总胆固醇(TC)水平的作用,可显著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死亡率,降低总死亡率等。结论:他汀类药物药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注意不良反应发生。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药理作用;应用    Statins a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B超检查在产科早孕诊断、异位妊娠、产前检查、流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期间在我院进行产科B超检查的1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為研究对象,对B超检查在早孕诊断、异位妊娠、产前检查、流产中的应用分别进行分析,将检查结果与确诊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观察其诊断和检查的准确率。结果 B超检查在早孕诊断中的准确率为88.57%;在异位妊娠中的准确率为90.48%。结论
期刊
【摘要】 目的:评价硬膜外阻滞和蛛网膜下隙阻滞在老年人低位手术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30例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Ⅱ~Ⅲ级老年手术患者接受低位手术,年龄65 ~80岁,随机分为硬膜外阻滞组(Ⅰ组)和蛛网膜下阻滞组(Ⅱ组),同时观察两组麻醉效果和血流动力学。结果:蛛网膜下阻滞组(Ⅱ组)血流动力学更稳定,麻醉效果更确切。结论:蛛网膜下阻滞用于老年患者不失为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关键词】 硬
期刊
【摘要】 目的 观察托拉塞米注射液对急性左心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0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应用托拉塞米注射液20 -100mg,对照组应用呋塞米注射液20-100mg,2组基础用药一致。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血气分析及电解质等的变化,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90%,对照组有效率83.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后氧分压提高显著(P
期刊
【摘要】 近年来抗生素药物研究进展迅速,品种繁多,既丰富了临床用药,但也给临床医生合理选择使用抗生素造成了困难。目前临床抗生素的滥用和浪费现象十分严重,这不仅消耗了大量药品,也造成了临床耐药菌株的增加和产生更多的不良反应,使病人治愈期延长,医疗费用上升,加重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关键词】 妇产科;抗生素;应用   妇科炎症是女性的常见疾病、多发病,主要是指女性生殖器官的炎症,女性的多种器官都可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参考文献,回顾分析我院自2006年10月~2010年10月间113例采用DHS内固定治疗年龄在60岁以上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结果 113例均获得随访(4~24个月),无一例因手术或合并病死亡,发现髋螺钉松动退出2例,下蹲困难5例,轻度髋内翻1例,骨折未愈合、股骨头坏死、螺钉穿透股骨头1例,总优良率达92.0%。结论 DHS是手术治疗老年股
期刊
【摘要】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持续提升令整体社会对医疗服务事业的要求水平越来越高,传统的医院人事管理体制已无法适应医疗市场的创新发展格局。因此本文基于这一背景探讨了医院人事管理运营现状并研究了创新发展途径,对规范医院人事管理秩序,促进其适应新时期人们丰富的就医需求提升人性化服务水平,打造综合素质全面、专业技能完备的医院人才管理团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医院;人事管理
期刊
【摘要】 目的:了解巴州库尔勒地区各类人员的梅毒感染情况,为防治梅毒提供依据。方法:对被检查者用ELISA初筛,阳性者再用TPPA确诊。 结果 在12495例中,经TPPA检测出阳性476人,阳性率为3.81%,其中5650例男性标本检测出阳性数为203例,检出阳性率为3.59% ;其中6845例女性标本检测出阳性数为273例,检出阳性率为3.99% 。 结论:目前梅毒已经成为本地区的主要感染疾病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莫沙必利与奥美拉唑联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自2009年2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10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对照组单独给予莫沙必利治疗,治疗组给予莫沙必利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莫沙比利与奥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