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红斑痣的临床治疗进展

来源 :临床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tiankong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鲜红斑痣又称葡萄酒色斑(port wine stains,PWS),是常见的先天性血管畸形,其特征是真皮中毛细血管和小静脉畸形扩张.PWS人群中的发病率0.3%~0.5%,通常发生在面部、颈部和其他暴露部位,表现为先天性皮肤和(或)黏膜上的红斑.如果不进行治疗,随着年龄增长皮损颜色逐渐增厚加深,最终形成结节样增生.目前PWS的治疗主要有脉冲染料激光(pulsed dye laser,PDL)和海姆泊芬(HMME)光动力疗法(PDT).PDL是治疗PWS的金标准,利用选择性光热作用原理,破坏病变血管.对于面积较大、已经增厚及形成结节的PWS,PDL治疗效果欠佳,新一代光敏剂HMME-PDT治疗PWS疗效甚佳.针对治疗现状,该文总结了 PDL及PDT治疗最新进展.
其他文献
创伤性凝血病(trauma induced coagulopathy,TIC),引起的不可控出血仍然是多发伤中最常见的可避免的死亡原因.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创伤性出血合并既往抗凝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即使在比较规范的创伤中心,此类患者是否早期手术、如何应用止血药物也没有统一的方案.根据病理生理学的概念,创伤后大出血和组织损伤会激活凝血、纤溶和抗凝途径,出现急性凝血功能紊乱,伴随着纤溶亢进,导致几乎所有严重创伤患者均会出现凝血功能紊乱[1-2].尽管创伤患者的治疗有所改善,但活动性出血和凝血病仍然是一个常见的临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及缺血修饰白蛋白(IMA)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共收治的100例脓毒症患者,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床边心脏超声,并根据患者入院24 h内的左心室射分数(LVEF),分为LVEF<50%组(57例)和LVEF≥50%组(43例),另取抽取同期我院体检的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的cTnⅠ和IMA指标表达情况.并根据患者入院28 d是否存活与死亡分为存活组(n=37)和死亡组(n=63),对比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各
患者女,62岁.因右侧鼻翼红褐色结节20余年,增大1个月,于2018年4月24日来我院就诊.患者20余年前发现右侧鼻翼一绿豆大丘疹,无痒痛等不适,未予诊治,近1个月发现皮损逐渐增大,偶感瘙痒.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rn体格检查:各系统检查均正常.皮肤科检查:右侧鼻翼一约绿豆大半透明结节,质硬,中央肤色,边缘可见珍珠状隆起,其内可见黑褐色团块(图1A).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狼疮性肾炎(LN)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了解,目前认为多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近年来,有学者开始关注肠道微生态对SLE发病机制的影响,肠道微生态的组成和菌群失调与自身抗体产生、B细胞的调控、不同辅助性T细胞(Th)群体内稳态的调节和调节性T细胞(Treg)的平衡以及不同Th17亚群的调节密切相关.肠道微生态的破坏称为生态失调,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展紧密联系.该文将重点介绍遗传、表观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微生态和免疫系统影响的新发现,以及它们的变化对SLE和LN的发病机制的影响.
唇扁平苔藓常表现为上下唇红缘处淡白色或淡紫红色斑片或斑块,可有糜烂、渗出、溃疡及结痂,有明显的黏着性鳞屑,出现皲裂时,可引起剧烈疼痛,与红斑狼疮及光线性唇炎引起的唇部损害极为相似,需综合临床及组织病理表现加以鉴别.为进一步了解唇扁平苔藓的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特点,笔者对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皮肤科诊治的32例唇扁平苔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报告1例SAPHO综合征.患者男,20岁.头皮、面部丘疹、结节及囊肿5年,多关节疼痛3年余.皮肤科检查:头皮散在红色丘疹、瘢痕性脱发,面颈部、前胸部见弥漫性红色丘疹、囊肿,部分囊肿、结节融合成块状,部分皮损消退后遗留凹陷性和(或)增生性瘢痕.胸锁关节、左膝关节轻压痛.辅助检查:全身骨显像示右侧胸锁关节、左侧胫骨上端放射性摄取稍增高.磁共振成像示左侧胫骨上端见片状稍长T1、T2信号,增强扫描呈中度强化.诊断:SAPHO综合征.治疗:予口服沙利度胺、米诺环素、甲氨蝶呤和叶酸治疗后,病情较前稍缓解.
代谢组学是后基因组时代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体内代谢产物及其在不同疾病状态下的改变,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在阐明疾病发病机制、辅助早期诊断和研究潜在治疗药物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近年来,代谢组学在特应性皮炎、银屑病及白癜风等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该文对此进行综述,以了解代谢组学对皮肤疾病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的意义和前景.
目的:观察口服环孢素联合外用卡泊三醇倍他米松治疗掌跖脓疱病(PPP)的临床疗效,并通过检测患者环孢素血药浓度,探讨其起始给药剂量、血药浓度等对PPP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32例PPP患者予口服环孢素联合外用卡泊三醇倍他米松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1个月对患者进行疗效判定,并于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1个月检测患者外周血环孢素谷浓度.结果:治疗后1周有效率达46.88%,治疗后1个月有效率达81.25%.治疗后1周及1个月后的掌跖脓疱病型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PPASI)总积分、脓疱积分、红斑积分
患者女,44岁.rn主诉:左下肢线状褐色丘疹及斑疹20年.rn现病史:患者2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褐色扁平丘疹及斑疹,初为米粒大,无明显自觉症状.患者曾于当地医院就诊,拟诊“癣”,给予药物外用(具体不详)治疗,无明显好转,皮损逐渐增大、增多.rn既往史及家族史:既往体健康,家族中无类似疾病的患者.rn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无异常.rn皮肤科检查:左下肢见多发环状褐色扁平丘疹及斑疹,边缘有堤状隆起,呈线状分布,皮损大小不一,表面少许鳞屑(图1).rn皮肤镜检查:红褐色背景下,黑褐色色素颗粒沿皮损边缘环状分布
报告足跟压力性丘疹1例.患者女,39岁,双足跟部多发丘疹1年余,无明显自觉症状.皮肤科检查:双足跟可见数个淡红色半球形丘疹,约黄豆至蚕豆大,触之柔软,有弹性.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大致正常,真皮见较多增生的血管,脂肪团块上移至真皮中下部,皮下脂肪间隔内见团块状增生粗大的胶原,其内见可疑嗜碱性物质沉积,周围部分胶原纤维素样变性.诊断:足跟压力性丘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