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非遗”情 青歌天籁明

来源 :当代音乐(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ot1234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田青先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推动者,长期致力于宗教音乐的挖掘、整理和研究,也是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原生态”唱法的推崇者。作为一名为我国音乐事业贡献出毕生心血的音乐学家,田青先生的很多学术观点引发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反思,同时也推动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为我国声乐艺术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关键词]非遗;原生态唱法;民族声乐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10-0009-02
  田青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学家、宗教音乐专家,他的很多学术观点发人深省,经常引起学界持久性的学术争鸣。他敢于直言当下音乐文化发展中存在的弊端,又能够一语中的。田青先生主张文化多样性,其学术研究领域广博,虽然不是声乐领域的专家,但对我国民族声乐的现状与发展也有着独特的认知。在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现状与未来的论述中,他曾多次提到了中国民族声乐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唱法的“千人一声”、规范化培养方式下的“罐头歌手”等等,他主张我国声乐艺术只有回归本源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田青先生从社会整体的发展中审视了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历史及现状,他肯定了百年来中国民族声乐取得的成就,更对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希望。可以说,田青先生推动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文化多样性发展的进程,为我国声乐艺术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一、“非遗”唤起民族文化的自觉
  田青先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推动者,长期致力于宗教音乐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曾出版学术论文集《净土天音》《捡起金叶》、论文《魏晋南北朝佛教音乐史》《杨荫浏与宗教音乐》等,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我国音乐的现状与未来,他称自己是一个“按照乐观主义的方式办事的悲观主义者”。田青先生之所以持有“悲观情绪”,是有着深层的原因。他认为“凡是对自己民族文化保护好的国家,都经历了一个全民族文化自觉的过程”。只是我们民族还没有认识到文化自觉的重要性。提起我们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我们能想到什么呢?这些音乐在我们当下的社会体制中还活跃吗?答案恐怕还真是悲观的。中华民族的戏曲,在如今的专业院校中普及程度究竟有多少呢?在社会上的延伸程度又有多少呢?我们的民歌倒是在专业院校中普及的非常广泛,但同时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们都把民歌的旋律唱下来了,但民歌演唱的味道应该是什么样的?不仅要教授民歌的旋律特征等理论知识,还要让学生演唱出民歌的韵味,这点对专业院校的教师来说是非常困难的。我们的专业院校是完全按照西方的模式建立发展起来的,甚至于现在我们还在向西方院校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师资源建设方面学习。诚如田青先生所说:“在这种历史根源上发展而来的专业院校,它天生与传统音乐就缺少联系。[1]”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更要增强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只有在本民族文化得到真正的深入和普及的时候,我们才能在中西音乐文化交流中与西方文化站在平等的平台上对话,而不是一味地仰望西方,一切以西方音乐文化为标准,错误地规划本民族音乐的发展方向。
  二、“原生态”唱法与当下民族声乐发展的追问
  田青先生是CCTV青年歌手大獎赛“原生态”唱法的推崇者。从音乐学角度来看,原生态唱法的提出有三个意义:“第一,接续历史,让我们重新找到民族文化的根;第二,重新强调艺术的本质,提倡真情,提倡个性,反对在艺术领域里的技术至上主义和科学主义,回归艺术的本真;第三,提倡文化的多样性,反对在某一个艺术领域里只有一种声音”[2]。如果没有“原生态”唱法的提出,也许我们至今也欣赏不到如《坡芽歌书》般美妙的天籁之音了。诸如《坡芽歌书》合唱团一样,很多民间歌队演唱的和声是无法用西方的和声体系来衡量的。所以,越是受过所谓“专业”训练的学生,在面对这种民间音乐的时候就越会感到疑惑。因为这种“和声音响”在学校的课程里面是没有的,这种声音是怎么唱出来的?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种新奇独特的音响,虽然我们听不懂语言也辨认不清“和声”规律,但我们喜欢听。其实,在我们喜欢听的背后,是因为这些采用“原生态唱法”的音乐恰恰是我们传统音乐文化的基因,是我们传统音乐文化的根。我们不知这些原生态音乐是何时产生的,但她们毕竟在巨大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或者说是在西方文化的大肆“入侵”中“存活”下来了。而且,这些原生态音乐一经演唱我们就毫无理由地喜欢上了。尽管无法融入到我们高等学校的教学理论体系中,尽管唱法与我们所学的截然不同,却无法与传统音乐文化割裂开来,这就是文化基因的力量所在。如果有一天,当我们自己在面对这些原生态音乐再也激发不起任何热情的时候,我们的文化基因也就真正地消亡了。
  我们要认识到,这些在音乐文化中处于“弱者”地位的原生态音乐在中华大地上生存了千百年。恰恰是这些不起眼儿的“草根艺术”,蕴含着我们民族音乐文化的根,恰恰是这种主流觉得应该抛弃的“俗文化”能够让我们找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特质。但是,这种能够让我们音乐具备独特性立于世界之林的原生态文化正在被我们一点点地抛弃。那么,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将走向何方?应该是我们所有声乐同仁省思的时候了。
  三、推动中国民族声乐文化多样性发展的进程
  田青先生的很多学术观点,引发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反思,也推动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风格发展。“原生态唱法”的出现,对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敲响了警钟,也为民族唱法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原生态唱法”也让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声乐乃至所有艺术,都不能用“科学”来衡量。对科学的崇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对艺术本质的认识。田青先生并不是抹杀科学的作用。在屈辱历史的鞭策下,在振兴中华的思潮中,举起“科学”这面旗帜来振兴中华民族落后的局面是非常必要的。正如田青先生所说的,那个以科学振兴民族精神的时代已经发展100年了,当下的我国早已不是百年之前的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如果还继续沿用百年之前的思想来发展当下的精神文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20世纪50年代,中国声乐界的仁人志士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即创建中国声乐学派,构建一种科学的民族唱法,创建一种属于中国民族特色的民族唱法。从当下声乐领域民族唱法的广泛使用,民族声乐作品创作繁荣的局面下,中国声乐学派的创建已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同时也伴随着产生了一系列不可回避的问题。当然,找到了具备普及性的声乐教学法对于高校声乐课程的创建和教学都大有裨益。而且这种具备普适性的声乐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他们的演唱也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但任何艺术流派一旦成为‘显学’,一旦成为‘一统天下’,便也脱不掉‘物极必反’的规律,开始让人们感到了厌倦”[3]。“唱法”一旦被“科学化”,唱法体系化就不再是难事。当下,中西演唱技法的结合已十分成熟,但是,在我们致力于健全中国民族唱法的时候,我们似乎把我们传统歌唱理论在一点点丢弃。
  当我们谈及歌唱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气息、腔体、位置、横膈膜和共鸣。我们更多的是在西方演唱技法的基础之上,一点点融入我们民族的歌唱技法。而并不是在我们的唱法基础之上融入西方演唱技法。甚至于现在的学生,已经不知道我国民族传统的唱法是什么。我们的声乐教学体系能够涉及到传统歌唱理论的内容实在是太少了。对于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田青先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我们经历过农业社会,迈进了工业社会,现在已经提前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农业社会的个性化、地域化特点在工业社会的发展中难免遭遇到漠视甚至被无声地淘汰。而工业社会科学化、规范化的结果也导致了个性的流失。他将我国声乐界约定俗成的“通俗”“美声”“民族”形象地比喻为我国传统中的“风”“雅”“颂”,直言民族唱法独自担负起了“为祖国歌唱、为政治服务”的任务,是“颂”。在民族声乐作品的题材中很少听到个体感情的倾诉,听到的都是集体意识的歌颂,未免过于单一化。现在,我们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时代的审美标准是回归自然,是个性化和多元化”[4]。如何避免在工业社会中存在的单一化,田青先生提出了两个办法,“一是自觉自愿的寻根,向民间学习,提倡民族的文化自觉,找到被自己遗忘的母亲,找到自己的DNA,接续历史和传统,在本民族文化的河道内汇流成河;二是主张文化多样性,走多元化的道路”。
  作为一位为中国音乐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的音乐学家,田青先生深知自己的责任。面对当下社会存在的种种不良现象,他义无反顾地担当起了音乐学家的社会责任,对中国音乐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真诚恳切地批评。或许是因为艺术的相通性,使音乐学家、宗教音乐专家出身的田青,与中国民族声乐结下了不解之缘。若将田青先生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理念付诸于实践之中,必将迎来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新篇章。
  [参 考 文 献]
  [1][2] 田青.原生态音乐的当代意义[J].人民音乐,2006(09).
  [3] 田青.艺术不是科学[N].文艺报,2000:4.
  [4] 田青.文化自觉与文化多样性[J].电影评介,2010(13).
其他文献
[摘要]在群星闪耀的当代乐坛,有这样一位音乐家,他不仅仅是一位技艺高超的钢琴演奏家,还是一位融入民族与现代元素的多元作曲家,他就是土耳其作曲家、钢琴演奏家法佐·赛伊。  [关键词]多元融合;复风格创作;理性与激情的演奏风格  [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18-0051-03  作为当代音乐盛坛的新生代人物,土耳其作曲家兼钢琴家法佐·赛依(Fazi
期刊
[摘要]高校器乐专业教学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基于这种特殊性形成了类似于传统师徒教学中的同门师兄弟关系。这种关系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占据了较大的分量。本文讨论并寻求影响这一关系的重要因素,认为同门师兄弟关系的重要基础是作为公共空间的琴房和良好的琴房人际关系,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同门师兄弟;器乐专业;交流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要]艺术指导专业是一个有别于钢琴独奏专业的新领域,需要独特的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设置去培养学生。本文对比美国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在这个专业课程设置的先进经验,看中国音乐学院近五年来的发展成果,详细阐述了艺术指导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具体规划和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艺术指导;钢琴伴奏;专业发展;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18-0
期刊
[摘要]20世纪90年代初期,音乐传播的技术还不像今天这么发达,对歌唱家以及歌唱艺术的欣赏了解和研究,其途径还比较单一和落后。主要依靠收听录音机播放的盒带、看录像机播放的录像带,那个时候,大家除了对国内一批老歌唱家,比如:李光曦、胡松华、郭兰英等有所了解以外,就是通过广播电视和录音机欣赏到胡晓萍、张建一、詹曼华和里迪拜尔等一批从国外获奖的青年歌唱家美妙的歌声。90年代中期,出现了相对先进方便快捷的
期刊
[摘要]肖斯塔科维奇作为20世纪前苏联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创作出多部具有俄罗斯风格及鲜明个人印记的现代音乐作品。他的作品在保存与生俱来的民族音乐语言的基础上兼具古典主义形式、浪漫主义情怀。《d小调大提琴奏鸣曲》作为近代大提琴奏鸣曲经典之作,更是呈现出古典主义音乐形式与浪漫主义情结的结合。其作品的音乐思想、创作手法不拘一格,尽情地散发民族音乐特征。  [关键词]肖斯塔科维奇;古典主义形式;浪漫主义情
期刊
[摘要]2017年5月24日,由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牵头,联合国内多地高师院校和中小学校发起的“中国民歌进校园种子工程”项目在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举行启动会议,该项目已有全国第一所挂牌学校北京市三十五中,陆续将挂牌的还有第一区北京市丰台区、第一县甘肃省武山县以及第一市福建省福州市,以实际行动助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本文将会议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对此次植根文化的行動产
期刊
[摘要]《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的文学作品,在中外文学界享有很高的地位,同时它又是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而它所向世人展示的丰富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这部巨著被誉为“中国的百科全书”,几百年来成为一门研究的“红学”,在“红学”这个博大的园地里,人们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和兴趣,对《红楼梦》做出各种各样的解读:文学、园林、建筑、饮食、民俗、服饰、绘画、戏曲等等各方面的研究成果争奇斗艳,然而,从音乐视角
期刊
[摘要]毛翰的《歌词创作学》是一部别具一格的力作。既有学术深度,又具诗意文采;既有历史传承,又有时尚创新。读起来,理论心得和审美欣赏兼而有之,不啻是一种双重的艺术享受。最突出的是,经常从具体歌词入手阐释抽象理论。作者在引述歌词例作时不拘一格,博采广纳,褒贬分明。无论地位高低,名气大小,任何作者、作品一律平等。毛翰的文风最具特色,他把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贯通,突破学术理论严谨烦琐的模式,没有学究夫子
期刊
看勁松(男声四重唱)
期刊
你的消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