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儿科:妙手仁术传承七代

来源 :宁波通讯·图话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q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宁波、上海,董氏兒科几乎家喻户晓。不少老宁波随口就能说出一个董幼祺医生几剂汤药妙手回春的故事,又或是一段深夜在医院排队挂号的经历。
  但董氏儿科的传奇之处并不仅仅在于患者的口口相传。作为宁波市唯一一项国家级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海派中医儿科主要流派、宁波四大中医世家之一,董氏儿科以家学传承为基础,历经200多年、七代人的努力,在对古今诸家学派兼容并收的基础上,创立了一整套中医儿科理论体系和独特的诊疗方法,为中医发展、患儿健康立下卓著功绩。
  一门俊才蜚声杏林
  在全国医学界享有盛誉的董氏儿科起源于宁波原鄞县南乡董家跳。据董氏家谱记载,董氏儿科可追溯至世祖董云岩。
  董云岩出生于1798年,为人刚直。他以耕读为生,同时也酿酒、看病,医术惠及乡邻。后来,董云岩之子董丙辉精研医术,又得名医授予药方,善治儿科疾病,在当地及周边行医颇有声望。董丙辉之子董水樵自幼便由父亲传授医术,后又拜在儿科名医石霖汝门下,尽得父辈和石氏心传。
  但真正让董氏儿科享誉国内外的,是董水樵的儿子,即董氏儿科的第四代传人——董廷瑶。董廷瑶一生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为座右铭,号幼幼庐主。他本在宁波行医,为躲避战乱到了上海,因医术精湛逐渐成为名震上海滩的中医学界泰斗。当时在中医儿科界有“南董(上海董延瑶)北刘(北京刘弼臣)”之说。
  1943年,董廷瑶之子董维和为了报效故里,从医学院毕业后毅然回甬,先后担任过海曙鼓楼联合诊所(现为鼓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所长、宁波市政协委员等,是浙江省名中医。但因日夜操劳,董维和还没来得及向后人系统传授医术便因病离世。
  为了不让宁波董氏儿科这朵中医奇葩就此凋零,1973年,宁波市卫生部门把19岁的董幼祺派遣到上海,让他跟随爷爷董廷瑶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医儿科。回宁波后,董幼祺对董氏儿科的学术思想一步步融会贯通,并根据医疗环境和疾病谱的变化不断创新,终成一代大家。
  如今,董幼祺的儿子董继业跟随父亲在宁波市中医院工作多年,在临床实践中逐渐锻炼成熟,已承担起董氏儿科第七代传承的重任。
  为医精髓重在“证治”
  在宁波,董氏儿科的号源十分抢手,慕名看病的患者不计其数。究其原因在于药方神奇,往往几剂汤药就能化沉疴于无形,以致世人总传董氏儿科有秘方。但在200多年的传承中,董氏儿科能发展得如此好,靠的绝不是几张方子。
  董幼祺告诉记者,董氏儿科所有的方子都是公开的,从不保密。行医最终的目的是把病人治好,而非故弄玄虚。如果一定要说有秘方,那么就是董氏儿科在200多年的临床实践基础上,摸索总结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诊治之道。
  董氏儿科的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推理论病”“推理论治”上。这是董廷瑶穷尽80多年行医生涯总结出来的方法论。在此思想的指导下,他又制定出“证治九要”,即明理、识病、辨证、求因、立法、选方、配伍、适量、知变,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创立了诸多治疗原则和方法。
  待董氏儿科传至董幼祺手中,他除深得祖父行医真谛外,还善于总结创新。董幼祺根据疾病谱的变化,分析新病种的普遍规律与特殊性,再结合所学,找到正确的中医治疗方法。“时代在变化,饮食谱、环境、气候条件都不一样了,疾病谱也在不断地变化,因此必须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查找发病的机理,做出正确的诊断。”董幼祺说。这些理念都体现在他和儿子一起编纂的《董氏儿科》一书之中。
  授业讲学倾囊无私
  除了家族传承,近几十年来,董廷瑶和董幼祺先后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授徒传艺中,让这门学科不断丰富发展。“董氏儿科不仅是宁波的,更是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它的传承不仅仅是董氏家族内部的事。”董幼祺说。
  董廷瑶的学生遍及海内外,不少人不仅继承了董廷瑶的学术思想,而且各有发展,在中医儿科界享有较高威望。
  而董幼祺通过拜师带教的方式,向各地中医儿科骨干、大学研究生及省内基层名中医,竭尽全力、毫无保留地传授董氏儿科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他亲自指导学生、弟子分析病例,撰写医案,搭脉开方等,常批阅学生的医案至深夜。他带出的弟子、学生很多都成为中医儿科的骨干医生、教师。
  除了带徒,董幼祺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举办非遗知识普及推广班、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研讨会,扩大董氏儿科的传授与培训覆盖面,并建成了众多学术传承研究平台。
  “现在正是中医发展最好的时机。”董幼祺说,作为一名中医人,应该把握住天时地利人和,将优秀的中医诊疗经验和学术思想传承好、利用好、发展好,让学科在传承和创新中行稳致远。■
其他文献
一直以来,行政越权是导致行政机关被诉的常见原因之一,这一现象在基层较为普遍。尤其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行政协议出现在行政管理中,超越职权签订行政协议的现象日渐多发。  每个行政机关都有法律、法规赋予的职权范围,其行政行为必须在职权范围内。如果超越职权范围签订行政协议,并给行政相对人造成损失,行政机关该如何承担责任?最近,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一则相关案例。  案例  2006年6月27日,受区政府的委托,广
期刊
5月25日,《大运河(宁波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正式印发。这是宁波市第一个关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规划,全面谋划了大运河(宁波段)保护传承利用的长远目标和近期任务。  大运河(宁波段)位于中国大运河最南端,是中国大运河内河航运通道与外海连接的纽带。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在这里交汇,也由此与世界相连。大运河(宁波段)自然江河与人工塘河并行结合、复线运行、因势取舍,生动地记录和反映了中国古代
期刊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疫情,拥有3000余家工业企业的海曙区古林镇迎难而上,2020年1-11月实现规上企业增加值21.96亿元,同比增长8%,实现由负转正。  在这背后,古林镇政府打出的“快”“优”“准”帮扶政策组合拳,为广大市场主体复工复产、达能扩产带来了一场“及时雨”。“疫情之下,保企业发展,就是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保社会生产力。我们要集
期刊
在海曙区高桥镇长乐村,提起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陆建江,村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十余年来,长乐村在陆建江的管理下,从2006年时负债2400多万元的经济薄弱村“逆袭”成了年底每位股东都能收到上万元分红的经济强村,村容村貌从脏乱差变得美丽宜居,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舒坦,矛盾越来越少,感情也更加融洽。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陆建江。这十余年,村民们也眼见着陆建江变老了,他们知道,陆建江为这个村子付出
期刊
“山沟两岔穷疙瘩,每天红薯苞谷粑。要想吃顿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这首苗歌是早些年十八洞村人生活的真實写照。曾经的十八洞村,是典型的苗族聚居贫困村:通往村子的是一条挂在山壁的羊肠小路,坑坑洼洼,颠簸不平。村子里几十户人家的木屋依山而建,低矮陈旧、歪歪斜斜。村民们一年辛苦到头,日子却依旧过得贫苦不堪。2013年,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1600多元,全村贫困发生率高达57.76%。  2013年11月3
期刊
新闻回顾  近日,宁波市教育局正式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民办中小学(幼儿园)设立审批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审批管理工作的通知》,進一步规范民办学校、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审批与管理工作。  新闻解读  ◆民办学校、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谁来批?  文件明确,宁波市教育局审批市中心城区(海曙、江北、鄞州三区)内的高中段民办学校。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辖区内民办学校和民办非学历
期刊
作为宁波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品牌,“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是宁波市“十三五”期间重点实施的民生实事工程,自2016年实施以来,便成为全国公共文化领域关注的焦点。  高起点的顶层设计、高格局的政府主导、高效率的多元机制、“4+2”的服务内容、数字化的运行推广……从制度设计到实践应用,宁波模式的创新探索为全国各地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与实践经验。  在2020年11月底举行的宁波
期刊
“名医良药相得益彰,服务众人医患一家,寸心耿耿沿传久久,山巍水洲源远流长。”在钟益寿堂大厅,有块由国家级名老中医、钟氏内科第四代传人钟一棠亲笔书写的铭文。这块铭文不仅表明了钟老开馆的初心,也彰显了钟益寿堂的服务宗旨。  钟益寿堂的前身是甬上名医、钟氏内科的创始人钟成瑶在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于宁波市郊开设的益寿堂国药店,后因战乱歇业。直到2012年,钟一棠老先生重振祖业,重新创办了钟益寿堂。多
期刊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中医药大放异彩,进一步证明了它的独特优势和持久生命力。  近年来,宁波不断优化中医药政策环境,健全中醫药服务体系,加快中医药学科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全市“中医基层化,基层中医化”的格局基本形成。在此基础上,今年2月,宁波召开中医药大会,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吹响了打造中医药强市的冲锋
期刊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智能化服务得到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了社会治理和服务效能。但同时,老龄人口数量快速增长,不少老年人不会使用健康码、不会使用自助挂号机、不知道怎样扫码点餐、不会使用手机支付,在出行、就医、消费等日常生活中遇到不便,无法充分享受智能化服务带来的便利,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显。  2020年11月15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切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