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教”与“学”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 “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然而,现在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信息不断的变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加深,对此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怎么做,应该教给学生怎样的技能?学生又该怎么学呢?
  在教学中我觉得“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教给学生“默读”、“略读”、“浏览”的技能
  追古溯今,“读”可以说是教师比较基本的行为方式。在古代无论是文人墨客因诗性大发而“朗咏长川”,还是私学书堂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都说明“读”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行为方式,即使是在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的今天,“朗读”仍然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用“眼动”的方式进行默读。在学生刚开始学习默读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由词到句,由句到行,由行到段地逐步提高默读速度;同时,让学生边读边画(如画出重点词,中心句等),体会如何在默读时捕捉重要信息。稍加熟練时,可要求学生经常性地对阅读材料提出疑问,进行反思和批判。久之,学生便会养成正确的默读习惯,默读能力,阅读水平自可逐渐提高。浏览,是高年级教学的重点。要教会学生有目的地、带着任务进行浏览,要逐渐提高浏览的速度,学会一目十行地读,要培养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
  2.教给学生理解字词句的技能
  高年级阶段的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中年段所习得的一些理解词语的方法,加强学习的迁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朗读感悟,对词句进行积累、内化,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望月》第一教时的设计中,我们就把词句教学列入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文本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细细品味“安详”,感悟月光的柔和;第二句:紧扣“晶莹闪烁、跳动”等词语,体会月光的灵动;第三句:看图解义“剪影”,体会月光的朦胧;第四句:换个词语读一读“镀”,感受月光的美丽。在教学中时时注重学生的阅读体味,让学生在感受与鉴赏词语中思考与感受月景的美。
  3教给学生分段、概括段意和课文主要内容的技能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提出了“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就是要求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段落。这说明新《课标》仍然把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阅读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还是以《望月》第一教时的设计为例,一开始我们就让学生带着问题“课文写了哪几个场景”自读课文,然后交流先前提出的问题,在交流中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脉络,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初步的整体的感知。
  4.教给学生品味语言、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技能
  品味语言,就是对课文的语言运用进行品味、理解、鉴赏。新《课标》在总目标中也强调要求学生能“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会学生从句子中体会语文作品的美,教会学生品味、鉴赏文章的技能,这样不仅能丰富和夯实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而且能净化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引用一位同仁的话“诗意栖居语文,养书生意气,唱诗者之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亭亭净植之语文”。
  作为教者能使语文变的诗情画意起来,能使语文课堂变得妙趣横生是我毕生的梦想!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从老师的“教”中学到更多的只是为自己所用。
  语文教学是师生互动的韵律"教"是指挥,"学"是用不同种类的乐器演合奏出的和谐美妙的乐曲,"教"是灯塔,"学"是摇动舵浆划向那太阳升起的地方;"学"是主人,"教"是引爆主人思维活力的引线,"学"是创造,"教"是开启创造心扉的向导……
  本人觉得学生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应讲究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时下学生语文学习质量不高,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书写字迹糊涂,笔顺不准,错别字比比皆是;标点,既不像逗号又不像顿号,一篇作文从头到没有一个句号;语文课本用了一个学期,不注不圈不划,仍同新书一样,也大有人在。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以这样的态度学语文,好才怪呢。再来看那些语文学习得较好的,也往往是书写认真的学生。所以一些教师批改作文只看书写整洁程度,只看书写老辣程度就打分,不能说全无一点道理。写书认真,标点正确,就少错别字,就少语病。而错别字少,语病少,其朗读就少读破句。
  教师批改这样的作业,心情舒畅,批改自然也会细心一些,所写评语的针对性也就会强一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由此可见,书写清楚这一学语文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实在是太重要了。诚如叶圣陶先生说的“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想改也不容易”(见叶圣陶《认真学习语文》)。改变坏习惯和养成好习惯都是刻不容缓之事。
  其次是“听好课”。如何听语文课?此话一出,很快就会有人说,"语文课有什么好听的,从小学到高中,语文都是老一套,读课文,学字词,分析课文结构,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不听课,照样能学会。"
  不错,在众多科目中,语文好学,但要学好却不易,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1.学会带着问题听课,在听中求解。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的听课一般应达到三种效应。第一是完成对预习内容的再认识,从而达到加深印象,加强理解和增强记忆的效应。第二是完成对预习中存疑内容的释疑,从而达到提高认识,释疑解惑的效应。第三是完成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把握贯通,从而达到感悟、自得的效应。在这三个层次中,释疑解惑的层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孔子说“不愤不启”,孟子说“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都是在讲人对解除思维障碍的迫切心理。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既包括学生自身的释疑求解需要,也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设疑,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这两种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交替发挥作用,就会在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中使学生提高听课的效率。
  2.要以理解为主,眼耳手脑齐动员
  听课的关键在于对教师讲授内容的理解,要眼耳手脑各种感官齐配合去促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眼要盯着老师的板书和老师讲课时的表情动作,耳要听清楚老师讲课的内容,要听得准确,听出重点,听出弦外之音,听出老师讲课的意图;手要有选择地记,要记重点、难点和疑问;脑筋要开动,积极思考,抓住老师讲课的思路。听课要以理解为主,要在理解的前提下去记忆所学的知识。那种未经思考和理解,死记硬背的知识是不长久的。
  “教”与“学”不仅是师生真实生活的写照,更是师生亲密关系的体现。
其他文献
【摘要】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呼唤教学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学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关键词】物理教学 实验 课堂管理  新课程中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
【摘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物理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从而实现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物理教学的新要求。笔者就当前高中物理教学的普遍状况,依据自身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提出有效实现高效物理教学的具体做法,希望能够给广大同仁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物理 高效课堂 策略  伴随着教育事业前进的最好伙伴就是改革,优秀的改革可以割除传统教育中存在
【摘要】回顾两次世界大战,人们大多将眼光放在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而忽略了战争中惨绝人寰的杀戮与残忍,没有很好的从人文理性方面去看待战争。狂热的人类需要中国文化的救赎,以中国古典文化中庸等思想去寻求拯救。  【关键词】战争 杀戮 文化理性 救赎  读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有人会关注其中烜赫一时的将帅,有人会关注决定大局的著名战役,史书也大多将整章整章篇幅用以描述探讨战争中的政治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