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患儿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其组织抑制物-1血清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来源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j_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对川崎病(KD)患儿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及其抑制物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TIMP)-1水平的测定,探讨MMP-9 及TIMP-1与川崎病发病及其冠状动脉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法对30例KD无冠状动脉病变(CAL)及9例KD合并CAL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MMP-9、TIMP-1水平进行检测,并与15例其他发热性疾病患儿及18例正常健康儿童进行对照.结果急性期KD有CAL组和无CAL组血清MMP-9、TIMP-1、MMP-9/TIMP-1分别是896.2±81.7、342.6±43.1、2.5±0.6和284.3±40.9、389.5±20.8、0.8±0.2,均较发热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87.9±18.9、251.5±13.0、0.3±0.1和24.6±2.8、90.0±4.2、0.3±0.02)明显增加(P<0.01),且有CAL组的MMP-9及MMP-9/TIMP-1较无CAL组增高更为显著(P<0.01);恢复期KD无CAL组患儿血清MMP-9、TIMP-1、MMP-9/TIMP-1降至正常水平(26.4±7.6、95.6±5.8、0.2±0.1),而有CAL组患儿虽较急性期亦明显下降(220.0±28.3、258.9±15.0、0.9±0.3),但仍然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P<0.01和P<0.05),发热对照组血清MMP-9及TIMP-1水平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但其MMP-9/TIMP-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MMP-9及TIMP-1参与了川崎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血清MMP-9升高及MMP-9/TIMP-1持续失衡可能与川崎病冠状动脉炎及动脉瘤的形成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紫杉醇(PA)协同吉西他滨(GE)对前列腺癌细胞系PC-3的体内外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光镜形态学、噻唑蓝(MTT)法、流式细胞仪和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了10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病毒X(HBx)基因转染对胆管癌细胞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的表达影响,阐明HBx基因调节hTERT基因转录表达在胆管癌发生中的意义.方法体外培养胆管癌细胞QBC939,应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技术,将含HBx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到胆管癌细胞中;转染36 h后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表达判
目的 探讨华法林和阿司匹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4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高危组患者100例,其中54例接受口服华法林治疗(INR目标值1.6~2.5),46例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 mg/d)治疗;低危组40例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 mg/d)治疗.结果高危组华法林的维持剂量(2.68±1.05)mg,INR值1.82~2.49,
目的 探讨Fas、FasL在正常卵巢和卵巢浆液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 0 0 0年 3月至 2 0 0 1年 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等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Fas、FasL
目的探讨肝脏、胰腺病变在Mn-DPDP增强MRI检查中的强化特征.方法 25例Mn-DPDP增强MRI检查,其中有15例先行Gd-DTPA增强扫描.常规扫描序列为SE T1WI、FSE T2WI、FSE T1WI脂肪抑
目的 :研究氯沙坦抑制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oxLDL)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及其介导机制。方法 :应用大鼠模型 ,低密度脂蛋白 (LDL)体内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 ,氯沙坦进行干预 ,
目的 探讨应用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TIC)诊断移植肾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可行性.方法建立犬移植肾急性肾小管坏死模型,采用自身对照法,进行经静脉超声造影及声学定量分析TIC各参数,同时跟踪病理活检.结果急性肾小管坏死发生后,曲线峰值前移,TIC参数除峰值密度(PI)值外,灌注曲线下面积(AUC)、峰值减半时间、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AUC皮质与皮髓质交界部比率均明显降低.结论超声造影结合TIC定量分析
1992年1月~2003年1月,我们共收治以膀胱癌行保留尿道的膀胱全切术患者118例,术后随访发生继发性尿道癌5例,现报告如下.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与肺炎衣原体感染的关系。方法检测9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外周血肺炎衣原体IgG、IgM抗体(微量免疫荧光法)、病变脑动脉组织肺炎衣原体DNA(PCR法)及肺炎
目的 评价介入技术治疗门静脉(PV)和肠系膜上静脉(SMV)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和效果. 方法对6例诊断为PV和SMV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了经颈静脉途径经肝穿刺门静脉(TIPS)介入治疗.经TIPS途径穿刺PV分支成功后插入导管做PV-SMV造影,然后用8F导管抽吸血栓,同时用"J"形导丝和猪尾形导管捣碎血栓,间断将尿激酶(UK)经多侧孔导管注入PV和SMV.清除大部分血栓后,保留多侧孔导管至SMV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