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武龄:反叛的贵公子,倾力的教育家

来源 :今古传奇·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klaus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乐益女校的老师阵容堪称一绝。张闻天赴莫斯科时,曾受到张武龄的资助,他感慨:“张老先生当年送我的大洋,情重千金”
   张武龄(1889—1938),安徽合肥人。1913年,张武龄携全家搬到上海,1917年迁往苏州。1921年秋,张武龄变卖家产,在苏州创办乐益女子中学(乐益女校)。乐益女校的任教老师阵容堪称一绝:张闻天、柳亚子、叶圣陶、匡亚明……这些名字在中国近代史上无不影响深远,乐益女校亦成为苏州的红色起点。张武龄在苏州办学17年。1937年,日军逼近,乐益女校无奈关闭,张武龄回到合肥,于1938年患痢疾去世。
  张武龄虽然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但与当时的世家子弟不同,他更像是一个决然的反叛者。张武龄洁身自好、痛恨赌博、不吸烟、不喝酒。他广闻博览,思想开化,孩子陆续出生后,庞杂的合肥老宅中渐现慵散之风,为了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张武龄毅然举家辞别祖居,为“苏州张家”的历史画出了第一笔。正是在苏州,他开始致力于毕生的理想——办学。
  出走的贵公子
   张华奎膝下无子,张武龄出生后,被从五房过继来,成为张家的长子长孙。张华奎为他取名绳进,取意“绳其祖武”,字武龄,希望他如祖父张树声一样英勇。
   张武龄4个月时,张华奎上任四川川东道台,张武龄乘船同去(张华奎去世后,张武龄回到合肥)。船日夜行驶在江中,在风浪和机械的巨大声响的伤害下,张武龄自幼听力不好。也许是因为这个缘故,他远离了张家祖辈的勇武,一改张家世代从政的传统,走出了另一条道路。
   1906年,张武龄17岁,和来自扬州的大家闺秀陆英成亲。1913年,24岁的他携家眷搬到上海。张武龄这次举家出走,和他从小受到的开明教育不无关系,他始终关注、向往着外面更广阔的世界。
   张武龄之女张允和后来在《张家旧事》中回忆:
   辛亥革命后,父亲觉得,这样一个衣食富足的大家庭,众多子弟中很可能会有坐享其成、游手好闲,甚至纵情声色之徒,在骄奢淫逸中消磨时光和生命。如果长久在这样的环境里,自己的子女将来说不定也会受影响沾染恶习。同时也受到祖父办“洋务”的思想影响,父亲早有志于办教育以强国,遂决定离开合肥。1913年,父亲带全家搬到上海。
   张武龄离开“合肥张家”这一支,也从此离开了旧式士绅大家族的种种家规陈俗,一步迈进了开风气之先、充满活力的上海,为“苏州张家”的历史画出了第一笔。
   实际上,当时已经有一些张家兄弟远走他乡。如后来成为革命烈士的张鼎和,随其父于20世纪初定居天津,并就读于南开中学,这里是周恩来的母校,张鼎和的革命启蒙从此开始。
   还有张乔龄,不满16岁,一人赴直隶考入保定军校。毕业后,他加入国民革命军,后成为国民党中少数的常胜将军。1937年,他参加抗日战争。因不愿和共产党作战,日本投降后,他申请了退役。
  “书痴”张武龄
   张武龄出生时,张家在合肥已经有良田万亩,是远近闻名的大地主。作为张家的嫡长孙,他天资聪慧,没有沾染半点儿恶习,洁身自好,痛恨赌博、不吸烟、不喝酒,深得祖父疼爱。
   张武龄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藏书,家中的书全是他买回来的。张武龄买书堪称传奇,他在上海买书,身边需要跟着人帮忙拎书。到后来实在拎不动了,就一一寄存,全部买好后,再雇车一家家去收取。
   在苏州,观前街两家大书店小说林、振新书店的老板都认识“张大主顾”,只要他来了,老板伙计都跟在他身后,陪着挑选书籍。凡是店里有新进的书,不需多言,直接成捆送到张家。
   韦布是张武龄继室韦均一的弟弟(1921年陆英去世,张武龄带着9个孩子,难以维持家庭,于第二年同韦均一结婚),他称张武龄是个奇人。重听、近视、瘦弱,高鼻子、瘦下巴、秃头顶,长得像书中的国际大侦探福尔摩斯,有一双神采奕奕而敏锐的眼睛,“他是有高贵气质的中国知识分子,并无洋气”。韦布说:“我好多年来接触张奇友(张武龄),从未发现他有任何一样坏习气。要勉强说有的话,那就是坐马桶的时间较长。他的注意力一定在身前凳子上的报纸上了!”韦布跟随姐夫办学多年,发现姐夫家里连一副麻将牌都找不到。
   从上海搬到苏州后,为了解社会动向与时代思潮,张武龄每天都要翻阅当时能订到的所有报纸。张武龄家里订的报纸和藏书位列苏州缙紳之冠,仅报纸就有30多种:《申报》《新闻报》《时事新报》《时报》《苏州明报》《吴县日报》《晶报》《金钢钻报》……
   张武龄之子张寰和说,父亲这个习惯早在上海就形成了,就连那些不知名的小报小刊他都要看,有时到上海办事住酒店,如果三天不搬走,房间就会堆积很多报刊,再想挪窝就费事了。
  学校的经费落实有余后,才考虑儿女的学费
   1916年12月27日,张武龄的第3个儿子在上海出生。鉴于12月25日是蔡锷云南起义一周年,张武龄为儿子取名“定和”,字“锷还”,意在“重定共和”,“蔡锷还中国”。
   和当时大部分中国知识分子一样,张武龄对国家大事非常关注,忧心国家未来。“五四运动”前,他已经在考虑一个问题:祖父以赫赫军功积累的大笔财富,该怎么运用?张武龄想用这笔钱报效国家,缓解国家的燃眉之急。
   不久,他开始致力于毕生的理想——办学。有史料称他早期曾在上海投资实业,但经营失败。事实上,他从未做过任何生意,而是将一生的精力全用在办学上了。
   张武龄对自己的革新是从名字开始的。他嫌自己的名字太封建,更名为冀牖,意思是希望在纷乱不清的时代,洞开一扇小窗户。为了办学,他做足准备,先后请教过苏州、上海、南京等地的教育界知名人士,还邀请张一麐(袁世凯政府内务秘书长,担任过教育总长)做校董事会董事长。
   1921年秋,张武龄变卖家产,在苏州创办了平林中学、乐益女子中学。定名“乐益”,是取“乐观进取,裨益社会”之意。现唯一保存下来的乐益女中校刊(民国二十一年毕业班纪念刊)中有张武龄自撰的校歌:    乐土是吴中,开化早,文明隆。
   泰伯虞仲,孝友仁让,化俗久成风。
   宅校斯土,讲肄弦咏,多士乐融融。
   愿吾同校,益人益己,与世近大同。
   从办学的那天起,张武龄就不计代价。他生活朴素,自奉甚俭,但是只要是学校所需,他无不竭力予以满足。他捐出祖产巨资,让出宅园20余亩,建校舍40余间,教学所需要的设备,无不具备。他有10个子女,如按3000大洋培养一个留学生计,有3万元就能全部送出国留学,但他连这笔钱也省下来,用于学校。
   每年开学时,张武龄的子女往往不能确定自己是否还能返回学校上学。张寰和记得,父亲总是先把学校的经费落实有余后,才给姐姐和哥哥分配学费和路费。
  当时有人嘲笑张武龄傻,钱不花在自己儿女身上,却花在别人儿女身上
   有人曾为张武龄算了一笔账:“张冀牖办乐益女中,花费2万余元建设校舍,购置设备(钢琴、化学仪器、图书、运动器材、演出道具等)。对教职员工亦从丰付酬,高中教师每时1元,初中教师每时5角到7角。一年教职员薪金达5000余元,其他校工伙食、办公费用等每年需2000余元,合计年需7000余元。但是学费收入不多……年收入不到2000元,收入相抵要贴5000多元。平林中学租民房办学,每年租金3000余元。”这里面的资金缺口,全由张武龄一人填补。
   从1921年到1937年,张武龄为创办乐益女校花费了25万银元。办学所有费用,全靠他一人支出。张武龄的儿女说:“他不接受外界捐款,别人想办法找捐款,他恰恰相反,有捐款也不要。”他坚决不拿别人一文钱,无论是当局的津贴、教会的赞助、好心人的捐助,一概谢绝,唯有如此,才能在办学上独立自主。
   张武龄每年还拨出十分之一的名额,招收免费生,以便穷困人家的女儿入学。比例之高,在江浙一带罕见。他对莘莘学子如此厚爱,对诸亲好友却悭吝异常,凡有告贷,均以“闭门羹”却之。当时有人嘲笑张武龄傻,钱不花在自己儿女身上,却花在别人儿女身上。
   张武龄将办学当作一生的事业,他也因此与蔡元培、蒋梦麟等很多当时著名的教育家结为朋友。后来,他的子女延续着父亲爱家报国的志趣,纷纷投身于慈善事业。
   有一天深夜,张武龄悄悄跑到乐益女中的操场上,大喊有火,女学生们纷纷从睡梦中惊醒,急忙爬起来,夺门而出,环顾四周,却连火星都没见着,睡眼惺忪中只见张武龄站在操场上。
   张武龄把惊魂未定、莫名其妙的女学生们集中起来,即席发表演讲:“我今天是意在检验大家临事能否镇静,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样才做得大事。另外,如果邻家真的有火,你们是否有舍己救人的仁勇义风呢?”一番演讲,让学生们都肃然起来。
   张允和后来回忆:
   爸爸接近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深得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80多岁的王莲话,是抗战前的乐益学生,她听说我要编乐益校史,特地把她珍藏60多年的毕业纪念册送给我。册中有爸爸的照片、为她们班级的题词、校舍和校园的照片等。她谈起爸爸鼓励她参加童子军,还特殊批准她去镇江参加集训。想起当年的喜悦,还十分高兴和激动。
   有些女孩小学毕业后,家贫不能升学,爸爸知道后,就叫教师动员她们免费入学。同时还设置了较多的免费名额,使有些女孩能继续升学深造。她们和家长都十分感激爸爸的帮助。
   爸爸自己虽然不上课,但经常参加学生的各种活动,如运动会、游艺会、远足等。匡亚明(老师)指导学生演出田汉的《南归》《湖上的悲剧》等话剧,爸爸都十分赞许。
   乐益的学生对学校和校主都有深切的感情。幼年的我,经常在乐益嬉戏,有些高班的学生待我很好。我看到她们临近毕业时,舍不得离开学校,哭哭啼啼在梅花树下挖了一个很深的坑,把和她们朝夕相处的竹片名牌,用小手绢包好,深深埋入土中,表示她们虽然远离母校,但是要永远和乐益在一起。
  张闻天赴莫斯科时,曾受到张武龄的资助,张闻天说:“张老先生当年送我的大洋,情重千金”
   乐益女校不仅是一所学校,更是苏州的红色起点。
   1925年9月,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成立后,以乐益女校为据点,先后邀请恽代英、萧楚女、施存统、安东晚等来苏作演讲,宣传革命形势,推动党团组织的发展。
   乐益女校的任教老师阵容也堪称一绝:张闻天、柳亚子、叶圣陶、匡亚明……这些名字在中国近代史上无不影响深远。而乐益女校,可以说是张闻天革命的第一站。
   求贤若渴的张武龄曾亲自跑到松江,邀请侯绍裘前来兼任乐益女中和平林中学的教务主任。侯绍裘是共产党人,但张武龄用人从来不讲党派。他只觉得他们年轻有为,“学问好思想新”,就把他们请来了。
   张武龄一生未加入任何党派,未依附任何组织,连上海学校(松江景贤中学)主动前来要求合并,也被他婉言拒绝。正是这种高度的独立,让他敢于开辟从未有过的课程及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热衷办学的张武龄,自己却没上过正规学校,但这也让他不受传统教育藩篱的约束。不夸张地说,乐益的校风一直走在时代前列。稍加查询当年的苏州报纸,就可以发现,乐益并不是闷头办学。
   1925年9月7日,本是乐益正式开课的日子,但为铭记《辛丑条约》(9月7日签订)国耻,乐益停课,举行演讲活动,由侯绍裘主持、张闻天主讲《帝国主义与辛丑条约》,老师叶天底主讲《九七与五卅》。
   很多年后,张允和在回忆乐益女中上课的情景时,印象最深刻的,是张闻天给她们讲都德的《最后一课》。这是一篇翻译过来的作品,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是一种新风:
   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是大家都知道的爱国主义好文章,当时给我们女孩子很大的震动,激发了我们的爱国心。
   在乐益女中,张闻天先生只教了我半年国文,可他把我们引入了一个广阔的世界,给了我一辈子的长远影响。我永远不能忘懷他的谆谆叮咛:做人要做对人类有益的人,做事要做对世界有益的事,真正的人是“放眼世界”的人……
   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乐益停课10天,上街宣传、募捐,分散在各个城门口、火车站口……乐益募捐得了第一名,上海、苏州各报都登了这条消息。为支持上海工人罢工,同学们自编自演了节目,父亲还请来了马连良、于伶等名演员义演募捐,共演了三天……
   乐益的爱国行动,引起了当局的注意,多次来找麻烦。那时爸爸是校主,继母韦均一是校长。当局要求必须辞退几位教师,否则就封闭乐益女中,逮捕他们。万不得已,爸爸忍痛辞退了几位可敬的老师,实际是给他们一定的资助,请他们避避风头。乐益女中因此停办了高中部,我和大姐、三妹转到南京读高中。
   张闻天老师不久到苏联去了,后来才知道侯绍裘、叶天底两位老师先后遇害了。
   1937年,日军已经逼近,前景一片灰暗。乐益女校无奈关闭,张武龄夫妇迁回合肥。在他们离去后,日本人把乐益改成医院,后又改成监狱。
   张允和说:“要不是卢沟桥事变,(乐益)还会一直办下去……1938年冬,也就是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年,我的爸爸去世了。爸爸是由合肥、六安逃难到霍丘去的。后来听人说,爸爸是吃了日本人放了毒的井水,患痢疾去世的。那时候爸爸才49岁。”从1921年到1937年,张武龄在苏州办学17年。
   张武龄离世后,他的子女秉承父志,纷纷投身教育事业。抗日战争胜利后,乐益女中恢复办校。1946年至解放前,校长由长子张宗和担任。解放后,张宗和任贵阳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五子张寰和接任校长一职。
   1960年,张闻天重访苏州乐益女中。1925年,他受中央指派赴莫斯科,临行前张武龄曾送他数十元大洋作为旅资,想起此事,张闻天感慨道:“张老先生当年送我的大洋,情重千金。”
   (责编/袁栋梁 责校/陈小婷 来源/《合肥四姊妹》,金安平著,三联书店2007年12月第1版;《张家旧事》,张允和口述、叶稚珊编撰,三联书店2014年7月第1版;《流动的斯文——合肥张家记事》,王道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第1版;《张武龄家的不动产 向内寻求精神富有》,佚名/文,《北广人物》2017年第41期等)
其他文献
在民国文化界,最有名的姐妹是“张氏四兰”。张家除了培养了4个才女,6个儿子同样出类拔萃,这不是偶然。在张家,“爱国、爱家、爱读书”的家风代代相承。他们的父亲张武龄延續了爱家报国的志趣,将办学当作一生的事业。他创办的乐益女校,是苏州的红色起点。他为教育倾其所有,虽未留下万贯家产,却为孩子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期刊
上世纪90年代,哈尔滨一栋老式居民楼里住着一个孤寡老人。他退休前曾是黑龙江文史研究馆的一名职员,后来又做了10年打更人,并免费帮助上千名青年学生学习外语,是人们眼中的大好人。   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位身高近1.9米的老人,之前做过什么。老人也不想提起,因为他的一生实在是太过复杂:他是唯一一个和希特勒一起吃过饭的中国人,他是拯救1.2万犹太人的“大善人”,而他也是出卖抗日志士、为日本人做走狗的汉奸
期刊
张武龄是一位思想开明的教育家,一生热衷公益办学,他的4个女儿,是民国文化界里有名的“张氏四兰”,他的6个儿子,亦皆是栋梁。   张氏家族人才辈出,绝非偶然。张武龄出生于合肥的名门世家,祖父张树声历任清朝两广总督和代理直隶总督;父亲张华奎是清朝政坛的风云人物。   张武龄的曾祖父张荫谷是一名秀才,他治家谨严,性情豪放刚毅,对儿子的教育有文有武,要求严格。李鸿章赞誉他“生而端毅,刻励为学”。  
期刊
廖国华的家人终于在25年后等到了真相大白的这一天、“南京医学院女生被杀案”中的冤魂终于在28年后得到告慰、“浙江第一悬案”在22年后最终告破……这背后是一代代警察接力追凶的奋斗史。2020年8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国人民警察队伍授旗并致训词,习近平说:“实践证明,我国人民警察是一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有坚强战斗力的队伍。”  命案积案像一块石头,压在被害人亲属的心头,不管过去多少年,真相不明
期刊
乔冠华曾对身边的人说:“在我最红的时候,我的孩子离开了我,但是在我最艰难的时候他们又来到我身边,还是自己的孩子好啊”  乔冠华与龚澎育有一子一女:儿子乔宗淮1944年出生,长期从事外交工作,曾任外交部副部长;女儿乔松都1953年出生,后任解放军262医院军医,20世纪80年代赴法国学习,90年代赴美国学习。兄妹二人对父母充满了敬爱和好奇,他们都写过很多追忆父母的文章。  母亲的一份记录稿的来历  
期刊
特首,是中国特别行政区(以下简称特区)行政长官的简称。根据《基本法》,特首依法通过选举或协商产生,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领导特区事务。作为特区和特区政府的“双首长”,特首是“一国两制”最关键的执行者。本期“独家策划”专栏以对话的形式,为您呈现20多年来,香港、澳门7位特首如何践行“一国两制”。  开篇 “一国两制”最关键的执行者         特首,是中国特别行政区(以下简称特区)行政长官的简称
期刊
一个半世纪以来,英国军队中没有谁能像蒙哥马利那样精通军事,战功卓著。他是英国历史上服役最久的将领,退役后,他两度来到中国,并重新认识了中国。他说:东方的中国是一个友好的民族,他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几年努力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蒙哥马利大胆预测中国有能力成为世界杰出的一员。和他在军事上的眼光一样毒辣的是,他对中国的预测,后来果然实现了。  开篇 他告诉西方:东方的中国是一个友好的民族  第二次世界大
期刊
《人物小报》征集刊名题字,欢迎读者朋友们赐稿!毛笔横幅,尺寸不限。本启事长期有效。   本期题字:凡俗,原名王正峰,山西孝义人,著名书法家,作品多次获得国展大奖。   83年后的报恩:中国企业向拉贝后人赠药   1937年,德国人约翰·拉贝在南京建立安全区,拯救20多万中国人的生命,并写下《拉贝日记》揭露侵华日军暴行。2020年,他的孙子托马斯·拉贝急需抗疫药品,中国企业决定向他赠送一批药品。网
期刊
提起龚澎,人们首先会想到她创下的“第一”,其次才会想到她是乔冠华的妻子。跟外交官丈夫相比,她毫不逊色  2019年7月22日,据外交部网站“组织机构”一栏更新的信息显示,华春莹接任中国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在当天下午的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提问:“华春莹是否是外交部首位女性新闻司司长?”   “很早之前还有。”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回应。  “很早之前”——新中国外交部诞生了首位女性新闻司司长,也是中国外交
期刊
他宁可舍弃世家官位、家产,也要兴办学校,他虽未给孩子留下万贯家产,却为孩子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苏州九如巷3号,有一口古井,古井的院后是张武龄创办的乐益女校旧址。古井滋润着一个大家庭,他们来自合肥,穿过宅院的护城河,顺水而下。从历史重地淝水,到江南九如巷中的那口老井;从居功从仕,施政一地,造福一方,到卖田办学,育人荫后……贯穿其中的,始终是一条涓涓水流。张家的文化说到底是‘水’的文化,那一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