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教育是可持续发展、优质发展的新任务。具体地说,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身上,以学生为主体,重质量,重能力,重审美文化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生成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未来社会的公民。根据教学实践,我认为,完成这一任务的首要工作是提高美术教育的效果。
1.审美教育是小学美术教育的核心
人虽有爱美的天性,但并非天生就懂得美、会欣赏美与理解美。在我国,由于几十年忽视美育,造成审美低能,“美盲”比“文盲”多得多,这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特别要注重发展和提高学生对审美的理解力,遵循审美活动的规律。
一方面,要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摆脱常规的思维习惯。应从审美的视角、审美的心态,面对自然事物和艺术品。不应把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用于小学美术课。例如欣赏一幅“荷花图”,应着重引导小学生体会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与气质,而不是讲植物学的知识。小学生心目中的事物,都会人格化,富有想象,妙趣横生。
另一方面,提倡审美意味的多元性、丰富性。要认识到审美活动是一种融感知、个性、情感、想象等因素于一体的复杂的精神活动,其主观因素极强。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均会导致不同的审美意味的理解。师生各抒己见,谈不同的感受,可以丰富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审美情趣。例如,在国画作品《竹》的欣赏课上,“这幅画告诉我们要像竹子那样坚韧不拔”,同学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另一学生说:“竹子内心也是空虚的,有些同学不也就像竹子吗?从表面上看,他们很乐观,很坚强,但一遇到真正的挫折,就一蹶不振,灰心丧气,这不正说明了他们内心无比空虚吗?”该学生阐释了“竹”的另一个内涵。
让学生观摩、学习、评价同龄人的美术作品,也是审美教育经常开展的重要方法。正确地评价学生的作品是激发学生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绘画水平、提高其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的有效途径。
2.写生是小学美术教育的基础
注重写生画教学,不仅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相符,还能提高小学生的绘画能力,开启学生的智力。当然,小学生的写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小学生写生训练的重点,是观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不应只苛求其画得像。如上《花卉写生》一课,我就开发利用学校校园的自然资源,让学生观察、写生校园的植物、花卉,既经济又实用。总之,只要我们勤于留心,善于动脑,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校内资源,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校园环境有机有整合起来,就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此外,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不以教师个人好恶和欣赏习惯为标准,允许有不同方法、不同风格。如《鸟和家禽》这一课的写生:有的用线秀丽,有的用线粗犷,有的用线工整,有的用线拙朴,有的用线飘逸,有的用线刚劲有力……都应得到鼓励。写生教学的成功,也为学生创作画积累了素材,夯实了基础。
3.创作画是小学美术教育的灵魂
创作画教学不仅能培养小学生绘画兴趣、情操和良好品德,而且是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指导学生创作画是美术课的重头戏。为此我设计了《我心中的太阳》一课,我通过讲故事,把太阳想象成了一个可爱的小姑娘,由此学生的想象力被激发,编了许多有关太阳的童话故事。绘画时,孩子画笔下的太阳就不仅仅是一个会发光的星球,不仅仅是圆形,而是形状可爱的太阳公公、戴墨镜帅气的太阳哥哥、扎小辫的太阳姐姐等形象。让孩子摆脱一般科学认识的制约,注重感情的投入和想象力的发挥。
在创作画指导中,要多引导学生从身边事物的细致观察、回忆、想象中提炼创作题材。学生身边熟悉的题材,最能引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家庭趣事、校园生活、家乡风光、民俗风情、家乡的人、家乡特产、家乡名胜古迹……都是学生创作画的上好题材。越有地方特色的艺术作品,越有人情味,就越有民族性,也越有普遍意义。例如,在元宵节,让学生设计制作花灯、猜灯谜,了解元宵节的风俗。端午节时,人们用划龙舟、包粽子纪念屈原,庆祝节日。春节到了,让学生们观察民间美术在春节中的体现,把民间有特色的踩高跷、舞狮、贴春联等,通过绘画、剪纸的方式加以展示。
4.美术课外活动是小学美术教育必要的延伸
课外活动是学生向往的美术活动,是扩展和深化课堂教学的途径。开展课外活动,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技能兴趣,发现美术资优学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课外活动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要注重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利用社会实践让孩子们到真山真水中亲近自然,观赏本乡本土的自然景观等。老师要将孩子们在课外学到的知识带回课堂,结合相应内容再学习、再交流、再提升,并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农村小学还可以利用农村美术素材,如麦秆、稻草、编织绳、松果、各种形状的落叶等,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把想要表现的形象塑造出来,营造轻松活泼、生动趣味的乡土美术学习氛围。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东屏中心小学)
1.审美教育是小学美术教育的核心
人虽有爱美的天性,但并非天生就懂得美、会欣赏美与理解美。在我国,由于几十年忽视美育,造成审美低能,“美盲”比“文盲”多得多,这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特别要注重发展和提高学生对审美的理解力,遵循审美活动的规律。
一方面,要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摆脱常规的思维习惯。应从审美的视角、审美的心态,面对自然事物和艺术品。不应把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用于小学美术课。例如欣赏一幅“荷花图”,应着重引导小学生体会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与气质,而不是讲植物学的知识。小学生心目中的事物,都会人格化,富有想象,妙趣横生。
另一方面,提倡审美意味的多元性、丰富性。要认识到审美活动是一种融感知、个性、情感、想象等因素于一体的复杂的精神活动,其主观因素极强。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均会导致不同的审美意味的理解。师生各抒己见,谈不同的感受,可以丰富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审美情趣。例如,在国画作品《竹》的欣赏课上,“这幅画告诉我们要像竹子那样坚韧不拔”,同学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另一学生说:“竹子内心也是空虚的,有些同学不也就像竹子吗?从表面上看,他们很乐观,很坚强,但一遇到真正的挫折,就一蹶不振,灰心丧气,这不正说明了他们内心无比空虚吗?”该学生阐释了“竹”的另一个内涵。
让学生观摩、学习、评价同龄人的美术作品,也是审美教育经常开展的重要方法。正确地评价学生的作品是激发学生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绘画水平、提高其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的有效途径。
2.写生是小学美术教育的基础
注重写生画教学,不仅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相符,还能提高小学生的绘画能力,开启学生的智力。当然,小学生的写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小学生写生训练的重点,是观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不应只苛求其画得像。如上《花卉写生》一课,我就开发利用学校校园的自然资源,让学生观察、写生校园的植物、花卉,既经济又实用。总之,只要我们勤于留心,善于动脑,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校内资源,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校园环境有机有整合起来,就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此外,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不以教师个人好恶和欣赏习惯为标准,允许有不同方法、不同风格。如《鸟和家禽》这一课的写生:有的用线秀丽,有的用线粗犷,有的用线工整,有的用线拙朴,有的用线飘逸,有的用线刚劲有力……都应得到鼓励。写生教学的成功,也为学生创作画积累了素材,夯实了基础。
3.创作画是小学美术教育的灵魂
创作画教学不仅能培养小学生绘画兴趣、情操和良好品德,而且是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指导学生创作画是美术课的重头戏。为此我设计了《我心中的太阳》一课,我通过讲故事,把太阳想象成了一个可爱的小姑娘,由此学生的想象力被激发,编了许多有关太阳的童话故事。绘画时,孩子画笔下的太阳就不仅仅是一个会发光的星球,不仅仅是圆形,而是形状可爱的太阳公公、戴墨镜帅气的太阳哥哥、扎小辫的太阳姐姐等形象。让孩子摆脱一般科学认识的制约,注重感情的投入和想象力的发挥。
在创作画指导中,要多引导学生从身边事物的细致观察、回忆、想象中提炼创作题材。学生身边熟悉的题材,最能引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家庭趣事、校园生活、家乡风光、民俗风情、家乡的人、家乡特产、家乡名胜古迹……都是学生创作画的上好题材。越有地方特色的艺术作品,越有人情味,就越有民族性,也越有普遍意义。例如,在元宵节,让学生设计制作花灯、猜灯谜,了解元宵节的风俗。端午节时,人们用划龙舟、包粽子纪念屈原,庆祝节日。春节到了,让学生们观察民间美术在春节中的体现,把民间有特色的踩高跷、舞狮、贴春联等,通过绘画、剪纸的方式加以展示。
4.美术课外活动是小学美术教育必要的延伸
课外活动是学生向往的美术活动,是扩展和深化课堂教学的途径。开展课外活动,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技能兴趣,发现美术资优学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课外活动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要注重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利用社会实践让孩子们到真山真水中亲近自然,观赏本乡本土的自然景观等。老师要将孩子们在课外学到的知识带回课堂,结合相应内容再学习、再交流、再提升,并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农村小学还可以利用农村美术素材,如麦秆、稻草、编织绳、松果、各种形状的落叶等,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把想要表现的形象塑造出来,营造轻松活泼、生动趣味的乡土美术学习氛围。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东屏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