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骑踏月不忍归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ndy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用动人的旋律编织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他把动听的和声幻化成一首首优美的诗篇……。6月12日晚,“草原夜色美”——解放军军乐团作曲家王和声作品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隆重上演。由总政宣传部艺术局、解放军军乐团和中国管乐学会联合举办的这场音乐会,从作曲家从艺40年来创作的千余首作品中,精心遴选了15首精品力作,经由著名指挥家、歌唱家、演奏家的精彩演绎,给大家带来美好的艺术享受。“草原夜色美九天明月总相随……”当熟悉的旋律在剧院响起时,人们立即被《草原夜色美》那美妙的乐思和直入心扉的音乐语言深深感染,仿佛置身于风轻月明、酒香歌甜的大草原,久久不肯离去。
  王和声作品音乐会以管乐作品为主,合奏与独奏、声乐与器乐并存,错落有致,编排巧妙。这些乐曲,有的高昂激越、雄浑奔放,也有的柔情似水、摇曳空灵。音乐会的重头当数大型交响管乐作品。王和声钟情于管乐艺术的民族化、交响化,沿着这条道路孜孜以求、不懈努力,本场音乐会呈现的3首大型作品只是其中一部分,且各具神采,彰显了他纯熟的技法和对大题材的驾驭水平。管乐交响诗《华夏随想》是首演作品,自始至终充盈着博大的民族气派。旋律优美而抒情,具有浓郁的古风特点,人们仿佛看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胸怀宽阔的黄河、雍容华贵的牡丹仙子……,整首作品宏大而亲切。交响音画《彝海》再现了彝族青年隔海对歌、宁静祥和的幸福生活和当年长征途中红军和彝族同胞“彝海结盟”的热烈场景。乐曲中,“静”“动”交织,酒杯的碰击声、枪矛的撞击声、尽情的欢呼声让人如临其境。交响序曲《家园颂》是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王和声奉命急赴灾区慰问、体验生活的内心感悟,是一首饱蘸激情的全景式交响作品。那田园牧歌式的静美和灾难突降时惊恐与颤抖的描写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对比,而军歌的主题音调与快速行进音型的叠加、不同性格主题的多次交织,则有力地表现了军民团结战灾害、众志成城夺胜利的难忘场景,引起了现场强烈的共鸣。
  《五声神韵》是王和声普及型创作的代表作。他从浩瀚的中国民歌海洋中,独具匠心地采撷了《编花篮》、《太阳出来喜洋洋》、《半个月亮爬上来》、《猜调》、《酒歌》等极具代表性的中西部民歌,用《黄河船夫曲》的音乐动机穿针引线,按照宫、商、角、徵、羽的调式排列,用集成的形式巧妙地展现,使听众在欣赏中充分领略到了中国民歌那无尽的风采和魅力。进行曲《成功之路》,作为2008北京奥运会、残奥会颁奖仪式上场音乐,当年在世界性的征集作品中脱颖而出,在奥运赛场774次响起,为中国管乐赢得了世界性的荣誉。这首乐曲注重表现运动员为国争光、走向成功的坚定步伐和信念,主题旋律力求民族性和世界性相融合,清新向上、充满朝气。音乐响起,马上把观众带入如火如荼的赛场,热情、豪情、民族情尽在其中。
  两首独奏作品,一柔一刚,相得益彰。小号独奏曲《月光下的舞步》以《阿细跳月》的音乐动机作为引伸点进行扩充和展开,变小巧为大气,变细腻为粗犷,艺术地展现了我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同胞载歌载舞、“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壮美图景。长号独奏曲《马背上的长城》具有浓郁的蒙古族音乐特点,热情奔放、气宇轩昂,浓墨重彩地再现了边防战士驰骋万里草原,保卫祖国边塞的风采。一曲终了,雄壮之美、阳刚之气弥漫时空,令人赞叹!
  王和声还创编了大量内外事司礼用曲,在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来访的欢迎仪式上、在大型国际会议上和庆典活动中多次演奏。1997年和1999年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政权交接仪式《回归号角》、《致敬曲》,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点燃传递仪式《圣火号角》,2010年上海世博会《世博号角》,2010年广州亚运会《宣誓号角》……,祖国发展进步的每个重要历史时刻,都能领略到他那独具魅力的仪式音乐。作为音乐会上、下半场的开场,分别演奏了上述4首号角,虽然有的只有短短十几秒,却给人以耳目一新、国威大振之感。
  王和声的创作形式是全方位的。他把器乐创作的理念融进声乐创作,又把声乐的歌唱性引入到器乐创作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年来,他为众多歌唱家创作出不少优秀作品,其中《草原夜色美》、《春的祝福》、《草原牧歌》等歌曲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如果说器乐作品是这场音乐会的“重头戏”,而声乐作品是这场音乐会的“亮点”也是不争的事实。以他的成名作《草原夜色美》命名就意味深远,首唱者德德玛专程前来助演,令音乐会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潮。《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是由外交部原部长李肇星作词的一首奥运歌曲,青年歌手矫妮妮激情的演唱,给观众带来一股博大清新之风。《心中的妈妈》由歌唱家韩芝萍倾情奉献,多年来二人艺术理念的契合与心灵的相通,使他们的合作频频出彩,此曲从风格到演唱,秉承了两位艺术家庄重典雅、大气亲和的特质。《阳关叹》是王和声新近创作的一首男中音作品,曲风雄浑苍劲,歌唱家杨鸿基的演唱深情地展现了驻守在阳关古道的边关战士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的精神风貌。
  王和声1955年12月出生于河南洛阳,1971年1月,刚满15岁的他以良好的音乐天赋和优异的成绩考入军乐团学员队,毕业后做了巴松演奏员。年轻的心总是怀踹着憧憬和梦想,因而不能自拔地迷恋上了创作,尽管艰难和曲折时时伴随着他,但他却我心依旧、乐此不疲。“功夫不负有心人”,1983年,从未到过草原的他通过认真研究和揣摩,创作出了女中音独唱歌曲《草原夜色美》。作品通过对草原的赞美,热情地歌唱了祖国的锦绣山河。那轻拂的晚风、悠扬的马头琴、灯火阑珊的蒙古包和牧归的牛羊、踏月的轻骑等景物,细腻生动地展现在人们眼前。这首歌得到了蒙古族歌唱家德德玛师的赏识,走到哪里唱到哪里,传遍祖国大江南北,被大家亲切地誉为“中国的小夜曲”。1984年初,这首歌参加“祖国在前进”全国征歌荣获一等奖,而此时王和声还不满29岁。近三十年来,无数各类唱法的歌唱家和歌手演绎这首歌曲,生活中处处响起它优美的旋律,真正成为了美的化身。此歌诞生24年后,王和声改编的无伴奏混声合唱版,在2008年12月又一次摘取了文化部第14届文华音乐奖唯一的合唱类“一等奖“。在音乐会上,德德玛深情的演唱赢得了在场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她还饶有兴味地回顾了与“年轻的”王和声一起合作的往事。此时,歌唱家已是步履蹒跚,作曲家也鬓发斑白,而音乐却依然年轻。
  一曲《草原夜色美》的成功使年仅29岁的王和声踏上了艺术道路新的里程。1985年,王和声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在主课老师牟洪先生等一批老教授的亲切指导下辛勤地学习与笔耕,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学成后的王和声自此踏入了专业作曲的行列,与谱纸为伴,开始了默默的耕耘。生活中的他不凑热闹、不事张扬、不求闻达,甚至对吃穿住用也没有刻意的追求,唯有对时间百倍珍惜、对作品百倍认真。多少个迟眠的夜晚、早醒的清晨,那间贴着姓名牌的办公室里,音符飞扬、旋律奔涌。他本人曾30多次荣获国家和军队大奖,其中包括1984年全国征歌一等奖、2003年军旅歌曲MTV大赛特别金奖、2006年全军新作品一等奖、2008年文化部文华音乐作品创作一等奖,在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全军文艺会演中,他连续3届蝉联器乐创作一等奖。
  谈到创作,王和声提出向“四老”学习,即:老师、老百姓、老祖宗、老外。老师给予技术的支撑;老百姓那里有音乐的源头活水;老祖宗那里有最为纯粹的东方神韵;“老外”那里有新的创作信息和理念。他每年都要抽出时间去采风,“接地气、聚人气、增才气”,且收获颇丰。在彝海边和彝家老乡围坐在火塘边烤着山芋、听着民歌和彝海结盟的故事,创作冲动油然而生,于是就有了交响音画《彝海》。在西双版纳同傣族群众一起欢度泼水节,亲眼看到泼水感恩、军民共舞的感人场面,便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捕捉灵感,一首载歌载舞的《欢乐的水》准确而生动地再现了南国傣乡这一神话般的场景。“5.12”大地震后, 当他在汶川看到家园被毁、骨肉离散的惨景,心中感到揪心的疼痛,同时又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军民团结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英雄壮举。而5月31日,他们采风小组乘坐的直升机和邱光华机组就在一个编组里,返航时前后只有五分钟的距离,在和恶劣天气的搏斗中他们脱险了,然而邱光华等英雄却一去不复返……。经过这次生与死的考验与洗礼,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他饱蘸人间的至情大爱,写出了令人为之悲伤、为之感动、为之振奋、为之自豪而充满希望的全景式管乐交响曲《家园颂》。
  王和声作品音乐会新闻发布会和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各个方面的专家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就王和声的艺术理念、创作技法与风格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总政宣传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黎国如总结出了“主题思想厚重、民族特点鲜明、题材体裁多样、军旅风格浓郁”四个创作特点,称他“不愧是位令人尊敬的军旅音乐家”。 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徐沛东以“和声奏响金色管乐,成功之路走向辉煌”的题词,作为对作曲家坚守管乐艺术高地的褒奖和勉励。中国音协副主席印青凭着对王和声的熟悉和了解,谈人品、谈作品,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和声在性格上随意谦和,但作品雄健而阳光;外形粗粗大大,而作品又非常细腻深刻,始终坚持高品位,这在作曲家当中难能可贵。”词作家王晓岭说:”王和声的作品深深地寄托着他对军乐的一种热爱,对党、对祖国、对军队一种深深的情感。”作曲家付林讲起当今社会上的浮躁之气,“有人把创作当成了流水线,而王和声还能坐下来认真写谱,很不容易。”曾同王和声一起赴地震灾区的作家王海鸰说:“音乐会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体内蕴藏的激情的爆发与展现。”大家不约而同地感慨道:”《草原夜色美》我们再熟悉不过了,把它当成民歌听了近30年,竟然不知道王和声就是曲作者!”这恰恰契合了他静默的性格,比起那些把主要心思用在炒作上的人,应该赢得更多的尊重。这是当今为数不多的不带作秀成分的高水准的音乐会。”词作家赵大鸣为这个“花絮”添了一道耐人寻味的注脚。
   王和声扎实的艺术功力得到了专家们的普遍认可。作曲家王祖皆说:”作品实现了民族性和时代性、通俗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他不为技法而技法,不露痕迹地把技法融入作品中,声乐和器乐这两方面的功夫和技能都精准和娴熟。他28岁写出《草原夜色美》,我今天听来仍非常激动,说明这个作品有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乐思简洁、意境深远、感情真挚,在用心灵歌唱,被称为《中国小夜曲》当之无愧。”付林则把王和声的创作概括为“三力”,即“思想力、技术力和艺术力”。牟洪先生激动而欣慰地说:“音乐会从始至终,观众都很感动和投入”,“从创作到演奏非常精致,铜管能把交响乐这么完美地呈现,没有好的功夫做不到,也说明王和声驾驭乐队的本事很大。”《人民音乐》编委原副主编于庆新把音乐会的特点总结为“民族性、可听性、形式和风格的多样性”,作曲家孟宪斌认为,《成功之路》“旋律层次鲜明,给人清新之感,节奏律动具有时代性,可以看作是全国管乐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应在我军进行曲的经典之列。”作曲家唐建平深有同感地说:“这首曲子写得非常地道和帅气,颇具时代精神,既保持了严谨规整的传统,同时更炫丽、自信、更怡然自得,可以作为管乐的保留曲目。”
  研讨会上,王和声感谢大家的关心支持。他说:“今年是我从艺40年的日子,它意味着一种追求、登攀和成熟,我将带着一颗感恩之心,更加珍惜今后的每一寸光阴,在新的起点上创造更大的成绩,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作品!”相信作曲家一定会带着28岁的青春激情和56岁的艺术智慧,创造出一部部更加精美的新作!
  
  于海 解放军军乐团音乐总监,原团长,中国管乐学会会长
  马力 解放军军乐团政委
  (特约编辑 于庆新)
其他文献
If with the help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drive since the end of the last century many Chinese composers had almost raced to enter the new er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odern Western music trends, t
2011年11月15日,在星海音乐学院会议中心,一场隆  重而简朴、热烈而温馨的寿辰庆典如期举办。聚首这里的人们共同庆贺为理想、为信念孜孜不倦,篆刻精彩人生画卷的赵宋光教授八十华诞。  本次祝寿活动由星海音乐学院与中国音乐学院共同主办,来自星海音乐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国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音乐学院、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山西运城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全国多所高等
第一乐章 春——青岛音乐生活钩沉  吕绍恩,祖籍山东黄县松岚村,1935年生于青岛湖南路23号。少时就读于德县路明德小学和馆陶路明德中学,受洗天主教后,得以参加教堂的圣咏合唱,并得到教区医生兼管风琴师美国神父和邻居钢琴师的指点开始弹钢琴接触古典音乐。高中时期自学二胡,1953年参加青岛业余广播乐团,后任民乐队长,吹笛箫、拉二胡、弹扬琴,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演奏技艺,1954年、1956年连获两届山东省
清末民初,风云变幻,世纪更替,政治变革。文化思潮席卷艺坛,音乐艺术受到冲击。在“文化转型”的历史浪潮中,涌现出一批仁人志士,如蔡元培、萧友梅、李叔同等,他们的音乐理念与美育实践,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模式的滥觞。而研究这些音乐家群体的理论及实践,更是“变而通之以尽利”,对构建当代音乐教育模式仍然有借鉴作用。但由于20世纪初期音乐线索阡陌纵横,音乐派别纷繁复杂,学术界大多数同仁将目光投向音乐家个体的
对于社会性的音乐节庆活动,我们每个人均不陌生,甚至许多的专业人士还曾经参与其中并深受由此而带来的惠泽。作为以听觉艺术为主,兼融视觉艺术、舞台艺术等因不同品类、不同视角而出现的不同称谓的艺术形式,音乐艺术的繁荣发展势必需要相当数量的舞台实践、相当数量的受众人群、相当数量的社会支持、以至于达到相当高的社会关注度。因此,社会性的音乐节庆活动在古今中外的社会生活中都是一道不可缺少的亮丽风景,也是促进并显示
于祖国大西北腹心地带的甘肃,由于经济的长期滞后,让人们往往会忽略了对于她异常丰厚的人文资源的知晓。此次,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与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主办的“西风烈·绚丽甘肃”歌曲征集评选活动中一批优秀歌曲作品的涌现,给人们带来了一种似乎是意料之外的惊喜。透过这些作品所展示出来的几个与众不同的熠熠闪光的亮点,为人们对于这片土地的认识,揭开了神秘面纱的一角。  之一:本土作者以群体性态势强势出现  本来,在每
楚国琴师俞伯牙、樵夫钟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列子·汤问》《吕氏春秋》及东汉蔡邕《琴操》等古代典籍中均有记载,且于数千年来,一直作为“志存高远”“知音难觅”“曲高和寡”佳话传颂至今,与位于武汉龟山西麓、月湖东畔之古琴台一起,成为湖北省和武汉市重要的音乐艺术遗产和文化古迹之一。如今,由武汉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和蔡甸区人民政府联合出品,黄维若编剧、莫凡作曲,武汉歌舞剧院和
2012年7月15日下午,为期三天的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七届年会经过紧张而有序的会议研讨后,在本届会议的东道主——西安音乐学院和下届会议的承办者——华中师范大学热烈而隆重的会标、会旗交接中落下了帷幕。本次大会是自学会成立第二个30年的第一届会议,彰显了中国传统音乐学科建设的三大精神——建设精神、开放精神、反思精神。为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为客观而理性地看待和认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又一次发挥了积极作
2010年4月至7月间,我有幸作为杭州师范大学荷兰艺术工作室的一员前往荷兰阿尔特兹艺术大学交流学习。在将离开荷兰时,受德高望重的罗忠镕先生所托,前往风景秀丽、富有浓厚文化气息的精致小城莱顿拜会了他的好友,荷兰音乐学家高文厚、施聂姐夫妇。见面的地点就在他们主持的“中国音乐研究欧洲基金会”工作室,该机构对于中国音乐研究和推广有着极大的贡献。一跨入工作室的大门,放置在醒目位置的很多中国乐器就让我生出了许
谈老友李凌  ■周巍峙  我和李凌是1938年在延安认识的,那时候我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给吕骥、张震当助理员,李凌和贺绿汀他们当时都在那里拉小提琴。  李凌是个很和善、讲友情、讲团结的人,为人正直,胸怀广阔,从中央歌舞团到中央乐团再到中国音乐学院,是个从不空口说白话的实干家,所以大家把工作交给他都很放心。  李凌非常朴实勤奋,又心直口快,他的广东普通话虽然有时候讲不清楚,但写了很多有影响的评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