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到意犹未尽时

来源 :农产品·市场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9106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澳大利亚科学家公布的最新研究显示,少吃20%就能让你的寿命增加20%,这能否让你放下手中的刀叉筷子,向健康投降?
  
  “少吃点”可以带走内脏中囤积的脂肪
  
  在公元前400年,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就告诉我们:胖人要少吃,因为肥胖之躯不会一成不变,只会每况愈下;病人要少吃,因为病人疾病处于“高峰”之时,饮食最好处于低谷,否则饮食就会成为病情恶化的催化剂;老人要少吃,因老人需要的“热量”少,犹如炉火只需少许“燃料”,“燃料” 过多反而会使其熄灭。
  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了这位圣人的箴言,“寿命是从嘴里省出来的”。或许你不懂“血脂沉降指数”这些专业的术语,但美国布法罗大学2007年12月的一项研究显示,这个叫“少吃点”的家伙可以把内脏和血管中囤积的脂肪“赶跑”,提高运动和反应能力。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少吃点”更是妙不可言——不仅餐后血糖不会让你“难堪”,对于长期的血糖稳定也是好处多多。除此之外,也有大量研究显示,“少吃点”可以降低心脏病和多种癌症的发病率。
  
  “美国尴尬”和“法国悖论”
  
  尽管科学家们如此殷勤,但民众似乎并不领情,再多的利好消息也不能阻止他们的腰围跟着食量一起疯长。
  在美国,胖人多已经成为一大知名的人文景观。美国成年人中肥胖一族或超重的人高达61%。肥胖率增加不仅是不好看那么简单,人们罹患心脏病、癌症和糖尿病的风险都会随之增加。
  美国是“快餐王国”,快餐店的行销手段也是人们越吃越多的强大推手。在麦当劳等快餐店中,“套餐”是人们最普遍的选择,而汉堡套餐的热量已从最初的590卡增加到今天的1550卡。在美国电影院中都售卖爆米花,从小号包装到中号包装,顾客只需多付71美分,却会多摄入500卡的热量。
  如果让大胃口的美国人来到饮食精致小巧的法国会怎样?答案就是:当然吃不饱!这就是著名的“美国尴尬”——因为全世界的餐馆都填不饱他们的肚子。现实是,法国人普遍比美国人苗条。
  那么,法国人的健康是靠饿出来的吗?他们自己并不这么认为。在一段悠闲的午餐时光中,法国人吃下去的食物并不比美国人少太多,但他们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和患心脏病的几率却比美国人低得多。这一著名的“法国悖论”的原因在于:他们餐桌上的内容不是食物而是欢乐。他们会放松心情、放慢饮食,承认人类对进餐的固定需求,保持最佳的消化和吸收状态。
  
  韩国人的正餐被误认为点心
  
  不光美国人去了法国会尴尬,我们到了邻国日本、韩国,也可能碰到同样的尴尬场面。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程义勇就曾有过这样经历。
  “记得那年去韩国参加亚洲营养学大会,在开幕式上,东道主韩国营养学会也为我们准备了丰富可口的韩国美食。由于宴会采用的是分餐制,所以每人面前都被摆上了一盘精美的食物,里面品种很多,韩国营养学会的理事长边介绍韩国饮食的益处边告诉大家该怎么吃。一盘吃完后,我们都等着上主菜,他却宣布宴会结束了。韩国人的正餐,居然被我们误认为开胃的点心!”
  除了惊诧两国人的饭量差异外,我们也不得不感叹,这种“意犹未尽”的状态,其实是最健康的。以往大家都觉得,有了饱的感觉才可以放下筷子,其实这时早已超标了。长期让自己处于饱的状态,人体对食欲的调控机制就会慢慢失灵,对饱的感觉变得迟钝,这就陷入了越吃越胖、越胖越吃的恶性循环。
  
  饮食是一种情绪宣泄
  
  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指出,曾尝试限食减肥的人,有90%以上都失败了,56%变得比以前更胖,更有20%左右的人患上饮食失调综合征,并伴发躁狂、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
  其实,应该反过来想这个问题。不是人们吃得太多导致情绪低落,而是心理一直在“暗处”操纵着我们的食量。
  此前,芬兰科学家进行了一项大规模调查,共收集了超过5000名成年人的资料,对压力、进食和肥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越是压力大的人越容易因进食而肥胖。可以看出,压力是导致食量增加的罪魁祸首而不是食物本身。
  想让自己从控制食量中获益,不仅要多听营养学家的建议,更要多听心理学家的建议,因为这些心理学技巧是不可或缺的催化剂。如果你真的控制不住让自己少吃,不妨试试在心情沮丧的时候听听音乐、逛逛街,而不是打开冰箱的门和电视机。
  “如果有人说控制饭量只是胖人的事,那就大错特错了。”研究热量与衰老超过50年的悉尼大学教授亚瑟埃弗瑞特这样说,“不论大人、小孩,就是没有任何肥胖症状的人,也该从现在开始减少食量,因为我们不会像豹子那样每天奔跑,所以压根儿不需要吃那么多东西。” 亚瑟认为,如果你做不到减少20%的饭量,那至少也该减少5%。
  其实,在中国,在外就餐导致热量摄入超标也是我们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可以这么说,只要你在外吃饭,热量超标是必然的。”程义勇表示,“更何况,2002年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就显示,有1/4的中国人每天都会在外就餐。”与此同时,中国居民的超重和肥胖率合计也超过了23%,虽然和美国有差距,但也为慢性病提供了大批“储备军”。
  所以,既然在外就餐成定局,而4000万糖尿病患者、1.6亿血脂异常患者、超过2亿高血压患者的健康又迫在眉睫,我们在加强营养教育的同时,更该督促餐饮和食品制造企业发挥责任心,为大众提供小份的菜品和小包装的食品。同时,就个人而言,程义勇也建议大家根据运动情况来调整饭量,而不是知道自己吃多了才去运动。
  
   每顿七分饱健康缓衰老
  
  老鼠吃得少,活得就长,这已是定论。那么,人和其他一些大个的哺乳动物是否也有这样的现象存在呢?
  这是一个有趣的试验。把48条两周大的狗分两组,一组每天摄入的热量是1745±46千卡,另一组少吃25%,然后在狗圈里养着。这个试验持续了14年,直到最后一条狗死了才结束。
  每天少吃25%的狗,无论从快乐程度、活动能力上看,和另一组吃饱了的狗没有差别,只是吃得少的狗体重少20%。5年以后,吃得饱的狗开始出现肥胖、骨质疏松、糖尿病,到第7年就有狗出现快速衰老,陆续死亡。可是吃不饱的狗,还很健康,衰老出现的时间晚了好几年。
  最后算下来,少吃25%的狗,寿命延长了50%,平均寿命是饱食狗的1.5倍。而且晚年这些狗的生存质量要比饱食的狗好很多。
  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的专家,也在恒河猴身上进行过类似研究,并且再次验证了限制热量摄入可以延长寿命的这个假说。
  事实上,因为猴子与人最接近,这个假说很可能在人身上一样有作用。人不需要过分的节食,只要能坚持每天每顿饭吃7分饱,就能活得健康,就能长寿。
  
   少吃饭多吃菜不利健康
  
  在餐桌上经常听到许多人这样说:少吃饭,多吃菜。更有一些过分关注自己身材的女性,把这一条奉为减肥的“至理名言”。从表面上来看这似乎很有道理,然而,从科学营养的角度来看,如果长期这样,对身体健康极其不利。
  米饭以及面食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它是既经济又能直接转化的热量营养。从人体的物质结构来说,人体以及身上的器官99%是由水组成的,碳水化合物正是我们身体所需的主要“基础原料”;再从消化学的角度来说,在合理的饮食中,一天人所需要的总热能的50%-60%来自于碳水化合物。米饭同菜中的大鱼大肉相比,要容易消化得多。
  主食一般都有味淡的特征,除此之外就是米饭本质的清淡的香气。为什么我们一辈子吃米饭都吃不厌,然而大鱼大肉连续吃上三天就要倒胃口呢?这是因为大鱼大肉味重、色重,并且重油,吃多了,肠胃会产生极大的反感和刺激。人过多或过量地摄取丰富的菜肴,就会给肠胃造成极大的负担。
  长期吃含有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的菜,对身体健康极其不利。有些人认为,多吃蔬菜不是坏事,但是蔬菜是“吃”油的,许多蔬菜是用过多的烹调油炒成的,有的菜就像泡在油里。这样吃下去,很容易得高血压、心血管病和肥胖病。
其他文献
在常规地面监测数据的支持下,对多年的TM卫星热红外遥感影像进行定量反演,建立1987~2009年的北京城市热岛分布图,分析北京城市热岛22年中的变化特点.以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为基
北京市海淀区绿化三队近年来选用的园林植保新农药、新技术、新措施,积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植保真谛,大力选用推行绿色防治措施和药剂,并指出园林植保是一项综合性、实践性
本文概述了诊断施肥综合法(DRIS)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阐述了DRIS法的应用现状,探讨了DRIS法在城市绿化树种衰弱原因诊断中的应用前景,过植物营养诊断制定施肥方案,从而有针对
期刊
Broadcom公司推出本行业的第一对上行和下行先进PHY前端芯片,增加 DOCSIS/EuroDOCSIS有线网络的容量 伊利诺斯州芝加哥市,Cable 2001展览会,2001年6月 11日:世界领先的宽带
2010年8月24日,南京爆出多人疑因食用小龙虾引发横纹肌溶解症和急性肾衰。当天下午,市食品监管所所长顾振华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上海去年已经叫停了洗虾粉,昨天食监部门已
有些老年朋友喜欢在屋里点香,觉得这样可以使室内空气常保清新,预防传染病。但是,殊不知,长期生活在烟雾缭绕的环境中,肺癌很容易找上门来。专家指出,在室内点香会引发众多问
对2009~2010年冬季极端低温天气造成北京植物园的月季受害情况进行调查,分别在2月和3月对8个品种的月季进行了越冬性观察,结果表明月季品种间表现不一,‘摩纳哥公主、‘粉扇等
本文从长江中游航道藕池口水道陆域地物提取的应用案例出发,通过对高分卫星影像处理,探索在大面积水域和洲滩等少特征困难地区的遥感测绘技术,获取航道陆域地形测绘成果,验证
本文介绍了融雪剂的种类及其作用机理,并结合几个案例分析了氯化物型融雪剂对环境中动植物的伤害机理,提醒决策者在大量使用融雪剂减灾时要站在生态保护的高度以免除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