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兴乐坊——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简介

来源 :考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2583995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阴兴乐坊——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编著,科学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发行。本书为16开精装本,正文294页,字数约56万字,文后附彩色图版396页,定价298元。兴乐坊遗址位于陕西华阴市桃下镇兴乐坊村南部,渭河的二级阶地上,为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的遗址。
其他文献
《襄阳卞营墓地》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文物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发行。本书为大16开精装本,分上、下册,上册主要是对发掘背景和资料的描述与整理;下册为发掘材料的相关附表、后记以及彩色图版。全书共844页,约110万字。定价680元。本报告系统介绍了湖北省襄阳市卞营539座墓葬的发掘情况。该批墓葬年代涵盖了周代、秦、西汉、东汉、南朝、隋唐、宋代和明清时期。书中对墓葬分布、形制、葬具与葬式、埋葬方向及随葬品情况进行了详细报道;对墓地结构与埋葬规律,墓地与邓城的关系及墓葬文化因素
《慈溪南宋越窑址:2010~2018年调查发掘报告》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编著,文物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发行。本书为大16开精装本,全书共384页,正文约35万字。定价380元。本报告包括低岭头与岑家山两个窑址的调查与试掘材料、张家地窑址发掘材料。该书不仅是多年来南宋越窑考古重要成果的汇集,也是2014~2018年上林湖越窑五年考古工作规划的重要成果。本书的出版使得南宋时期的越窑窑业面貌更加清晰。
《考古》2017年第9期刊登了韩建业先生的《公元前2千纪中后叶亚洲中部地区的圜底陶罐》[1](以下简称《圜底陶罐》)。文章将亚洲中部地区公元前2千纪中后叶的圜底罐分为三个系统(或三个区域),即齐家系统、卡拉苏克系统和萨恩萨伊系统,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深入讨论。该文视野宏大,涉及的区域面积广、考古学文化数量多,给读者不少启发。不过,我们认为《圜底陶罐》的部分观点和认识还有些许讨论的空间和补充的余地,在此仅就齐家文化圜底陶罐的类别、年代及其来源等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汉代遗存(主要是墓葬遗存)中有许多关于大象和骆驼的画像和雕塑,学界对此也做过较为充分的讨论,尤其是大象,由于在此时的中原地区已经绝迹,其突出的形象引起学者们广泛的兴趣[1]。其实,汉代大象与骆驼的图像往往是组合出现的,而且还有不少细致的信息需要更进一步揭示,以便更为深入地理解这些现象后面的文化信息。笔者拟在材料的全面梳理和先前研究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希望能从该类材料上提取到更多的信息。
石家河遗址群位于湖北天门市石河镇西北的土城村,是长江中游地区已知最大的史前古城——石家河古城的所在地(图一)。朱家坟头遗址位于石家河遗址群西北部,其东部为三星台,东北部为扁担山,西部为一低洼地。遗址为一高出周围低地约1.5米的长方形台地,地势平坦,早年农田改造时地表最高处被挖去1米左右(图二)。2011年调查发现该遗址,文化层较薄,采集陶片以薄胎的泥质黑陶和灰陶偏多。
前言墓葬用牲[1]是商周时期墓葬中十分常见的一种葬俗,尤以商系墓葬最为普遍。以殷墟为例,墓室面积在3平方米以上的墓葬普遍用牲,在1969~1977年发掘的殷墟西区就发现300余座[2]。但与墓葬中的其他随葬品相比,目前对墓葬用牲的讨论并不多见。所见研究多集中在对各种用牲性质与意义的判定、用牲方式与等级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即便讨论不多,但综观各家观点,仍是歧见不一,如对墓内的兽腿一类用牲,称谓极不统一[3]。对用牲方式分类、用牲现象与特点分析的不足,或是造成这些分歧的主要原因。经过科学鉴定的墓葬用牲材料的匮乏
城河遗址位于湖北荆门市沙洋县后港镇双村村十三组、龙垱村三组,地处汉江西侧、长湖北岸,南距荆州古城约40公里,北距荆门市50公里,东北距沙洋县城20公里,东南距汉宜公路3公里。城河及其支流分别流经遗址的西、南及东侧,于遗址东南面汇合。
孙家岗遗址位于湖南常德市澧县城头山镇大杨村三组,地处澧阳平原西部,南距澧水约10公里,东北距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4公里。遗址海拔高度为46~49米,中心点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6′30″、北纬29°39′40″(图一)。
《纪念石家河遗址考古发掘6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科学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发行。本书为16开本,正文400页,字数约61.1万字,定价280元。本书是“纪念石家河遗址考古发掘60年学术研讨会”的主要成果,内容涉及石家河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学术史、考古学文化分期、农业格局、聚落演变、与周边文化的交流、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地位等。
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至公元前256年周赧王病逝,东周时期共有25王。其中,周平王至悼王居于王城,敬王为避王子朝之乱而迁居成周,至赧王时又返回王城。此外,战国早期周考王将其弟封于王城,是为西周桓公;战国中期西周惠公又封其少子于巩,号为东周。于是,周王室又分裂出西周、东周两个公国。周天子及两周君居于洛阳,其死后也应葬于此。因而,在洛阳地区寻找周王陵及两周君的墓葬便成为一项重要的学术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