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叶尖损伤修复自适应加工技术研究与应用

来源 :制造技术与机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lj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损伤的涡轮叶片修复对航空发动机的检修及延寿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某镍基铸造高温合金涡轮工作叶片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叶尖部位自适应机械加工的修复方法,深入阐述了试验加工过程与验证结果,并对涡轮叶片修复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在电火花成型加工中以紫铜为电极加工不锈钢(1Cr11Ni2W2MoV)工件,为了缩短加工时间、提高工件表面质量,对加工过程中放电幅、休止幅和低压电流3个主要脉冲电源参数对工件表面粗糙度和加工时间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结合正交试验和田口算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初步确定这3个要素的影响程度,然后采用极差分析方法对正交结果进一步处理,得出各要素对试验的影响程度。发现极差分析结果与田口算法得出的结论一致,经过分析得出最优的参数组合。最后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而确认了田口法适用于电火花成型加工。
针对目前航空发动机叶片铣削后产生变形导致数控阵列抛光前一致性差的现状,提出了一种基于变形特征的叶片分组方法,拟提高同组叶片的加工一致性。首先对批次铣削叶片的弯扭变形范围与趋势进行分析,然后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分组所依据的指标,再结合后续抛光工艺要求确定分组的界限。最后,依据每组组内叶片的变形情况调整叶片的阵列加工刀轨完成多个叶片的同步数控阵列抛光。将该方法应用于批量叶片的分组,并对分组后的叶片进行阵列抛光实验验证,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分组后,组内叶片在主要弯曲方向的变形差异可控制在0.02 mm以内,满足
自由曲面光学元件因其优越的光学性能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当前已提出一些自由曲面光学元件气囊抛光进动运动控制方法。针对这些进动运动控制方法进行实验加工验证,首先介绍了较为主流的进动运动控制理论,并总结了实验加工操作方法,根据已有的进动运动控制方法计算出气囊抛光机器人两虚拟轴的转角,并将转角值输入到气囊抛光机床进行实验加工。最终加工的工件表面质量符合要求,证明了已有的自由曲面光学元件气囊抛光进动运动控制方法的正确性。
使用三爪卡盘车削十字轴、多通管接头等类型的零件时,每一端的车削都要设计相应工装,且需多次装夹,费时费力,加工精度也难以保证。设计了一款液压分度卡盘,一端加工完成后转轴可以分度转位进行下一端的加工。对卡盘体及液压系统的总体结构进行了设计,根据FANUC数控系统的控制流程完善了卡盘的PMC梯形图,实现了对卡盘动作的自动控制。
由于解析法求解接触线难以在三维软件中实现参数化,旋转类整体刀具螺旋槽三维建模时尚未利用磨削接触线。提出一种基于极限思想求解螺旋槽磨削接触线的几何方法,首先,阐述该方法的数学原理,然后,将基于极限思想推导的螺旋槽磨削曲面共轭条件与基于包络原理推导的曲面共轭条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二者形式完全一样,证明了几何法求解磨削接触线的可靠性,同时对新方法的具体实施步骤进行说明,最后,通过四刃平头立铣刀三维实体建模的具体实例,论述螺旋槽磨削接触线的极限几何求解法在刀具三维建模中的应用。
为了提高钢丝圈成型精度以满足高速纺纱要求,首先分析了成型精度不高的原因,然后从自动化控制、简化机械结构、调节标准化、磨损补偿及设备柔性等方面入手,采用三维建模的方法对钢丝圈成型机进行了控制、传动及机械结构设计。采用PLC控制系统提高机床自动化程度,设计的模具座提高了设备柔性;采用主动放料方式防止扁丝拉长;通过测微头将调节量化、标准化,避免了“凭经验”造成的产品质量不统一问题;内螺纹连杆解决了成型刀具磨损无法补偿的问题;凸轮带动退料杆的退料方式可以提高模具稳定性。这些都有利于提高钢丝圈成型精度。
通过从质量、进度和成本等多方面对大型部件弧形密封面制作工艺方案进行分析比较,结合项目实际,采用焊前加工密封面方式,保证了项目进度和质量,降低了施工成本,解决了大型焊
固定式“O”型球阀[1]主阀体上下轴孔同轴度以及上下轴孔轴线与阀座孔轴线的位置精度是直接导致阀门整机是否卡顿,泄漏是否达标的重要因素,从设计角度上如何选择基准、评价方式以及在加工过程中如何进行把控,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机械摆动导杆运动原理提出了一种新的椭圆形截面薄壁零件的旋压成形方法。采用图形解析的方法建立了椭圆形截面薄壁零件的成形原理及成形轨迹的数学模型,并通过数值计算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基于此模型研究成形过程中轮盘与零件之间的运动关系,选取不同尺寸的轮盘回转半径,对椭圆形截面薄壁零件成形过程旋轮的运动轨迹进行仿真,发现当轮盘回转半径取值越接近于其下极限值l′1时有利于椭圆形截面零件成形,为后续相关截面的通用工艺研究与应用及机床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为了实现对窄流道整体叶盘的数控抛光,在采用复杂母线超硬磨料柔性抛光轮的基础上,开展了针对叶盘型面、流道及叶根的抛光轮形状与尺寸设计研究,确定了用于整体叶盘高效率抛光的鼓型抛光轮和球头抛光轮尺寸设计原则,实现了大尺寸鼓形半径的优选。随后,针对型面、流道、叶根圆弧不同区域的抛光需求,利用选定工具对某型号整体叶盘全型面进行定轨迹抛光试验,抛光后表面粗糙度R a≤0.4μm,完全去除精铣刀纹,达到了替代人工抛光的要求。